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专题新闻


评价中国石油资源、需求状况及解决思路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7/2/10 8:40:52

浏览次数:1439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而世界石油工业一直处于资源保证程度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中,石油储量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鉴于和平时期的石油供应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石油安全问题的核心,我国应采取如下的石油资源战略:(1)树立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优先利用世界上廉价的石油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2)经济开采国内石油资源,不以降低经济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产量的稳定;(3)把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区域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并积极进行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工作。

    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战略的构想是:(1)把石油进口战略部署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有机地联系起来;(2)在石油进口方面进行认真的经济比较分析,实行进口渠道多样化(俄罗斯天然气东输管线的建设可一并考虑);(3)从建立和增加民间商业储备起步,逐步达到战略储备的目标;(4)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5)开展区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利的集体石油安全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石油需求迅速增加。由于国内资源有限,仅靠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需要,石油进口逐年增加。即使按较慢的消费增长速度预测,到2005、2010、2020年,我国石油供应缺口仍将分别达到0.8亿、1.26亿和2.05亿吨。届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约32%、42%和54%。因此,我们必须对国内外的石油资源状况以及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制定正确的资源和安全战略,以保证我国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

    一、清醒认识国内石油资源及其供应能力

    1.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6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8%。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来已累积减产1000万吨以上,今后减产幅度将会更大,“稳定东部”变得越来越困难。“发展西部”已10年有余,但西部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虽然海上原油产量及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份额仍较低。近年来,我国新建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加大。

    2.石油供应

    对于我国未来的石油资源潜力和供应能力,应该以探明储量历史演化规律为依据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石油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使过去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石油资源成为技术上可以开发的后备资源,而且也使过去不具备经济性开采的石油资源,成为经济可采资源。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使石油地质储量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加。如我国石油资源量已由940亿吨(1994年)上升到1021亿吨(2000年)。

    第二,根据我国近50年来探明储量演化规律,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可以增加24亿―33亿吨,加上2000年剩余可采储量24.6亿吨,到2020年的这20年间,约有50亿吨的可采储量供开采。如果我国年采油2亿吨左右,稳定20年是有资源保证的。

    第三,到2000年底,我国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61亿吨;到2020年,预计达到85亿―94亿吨。按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为130亿―150亿吨测算,到2020年以后,仍将有36亿―65亿吨的可采储量有待确定。按照最高年产油2亿吨测算,我国石油资源可开采到2040年。

    二、正确认识世界石油资源

    世界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4563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约为6000亿―9795亿吨。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由1971年的739.4亿吨增至2000年的1402.8亿吨,增幅达89.8%。与此同时,石油年产量由24.1亿吨增至33.4亿吨,增幅为38.9%。剩余探明储量的增长幅度是产量增长幅度的2.3倍。由此可见,30多年来,世界石油工业一直处于资源保证程度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中,石油储量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世界石油资源可保证全球长期供需平衡的需要。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未来20年世界能源的消费量将稳步增长,到2010年世界石油总需求量将达到47.9亿吨,2020年将达到57.35亿吨,但世界剩余可采储量仍可长期满足供需平衡的要求。2001年国际能源论坛也认为,未来石油的供应数量主要取决于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不是石油资源的约束。

    三、重视和认真对待石油安全问题

    石油一直被看做重要的战略物资。目前,石油占全球商品能源消费的40%。在历史上,石油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如今和平条件下,石油的战略性已经转变到作为基础能源的重要性方面上来。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所消耗的石油,与同期正常经济生活消费的石油相比,已经是十分微小的数字。和平时期石油供应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石油安全问题的核心。

    1.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油价波动与石油安全问题的区别和关联

    油价波动不等于石油供应保障问题。对于正常的波动,合理的市场机制就可以调节,不属于石油安全问题;非正常的油价大幅度上涨,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石油经济安全问题。油价波动带来的经济影响,将随着我国进口石油数量的增大而逐渐明显。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由石油价格波动引发全球经济萧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2.石油供需联系是加强地缘经济和政治联系的重要纽带,可以促进区域和平与稳定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尽管意识形态分歧仍在起作用,但是经济利益越来越多地决定了最后的取舍。地缘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地缘战略的核心。世界上发生的大多数冲突和重大突发事件并不是由于石油问题缘起。相反,石油供需的长期联系往往使供需双方都致力于维护这种共同利益,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中东是近代引发石油供应安全突发事件的主要地区。石油进口国对石油供应安全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由于50多年来的阿以对立和冲突,美国等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对阿拉伯世界的不断干预,加之中东国家本身的矛盾和冲突,使来自中东的石油供应受到了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多次重大影响。然而即使是中东地区的冲突,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石油是其基本动因。中东地区的冲突对石油供应形成的实际威胁往往并没有想像的大。

    30年来,国际上与石油供应直接相关的事件对石油供应安全或油价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石油禁运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在阿以冲突中明确支持和袒护以色列的少数国家,以及原来坚持种族主义的南非,曾在一定时间受到过禁运的冲击。

    (2)实际受到较长时间石油禁运的只有南非,其他国家只是受到了短期影响。

    (3)突发事件对石油供应的实际影响主要在于对油价的影响。1973年和1979年两次油价提升,阿以冲突只是导因,欧佩克国家力图得到油价控制权和其认为的合理油价才是长期因素。短期突发事件对油价的影响作用时间较短。

    (4)石油禁运的范围和效果在不断缩小。1973年的石油禁运使西方国家受到了重大影响,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突发事件则影响不大。最近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影响甚微。

    (5)石油价格在1986年大幅回落后,其波动都在历史最高线以下,今后石油价格难以再次出现成倍超出历史油价的情况。

    (6)石油安全突发事件和油价波动,没有影响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世界石油的供应、需求和贸易仍处于上升趋势。安全问题并没有成为石油利用的基本性障碍。

    (7)除了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对石油的争夺实际上是对石油利润和石油市场的争夺。争夺的目的是通过更多地销售石油以获得高额利润,而不是限制其他国家消费石油。

    因此,对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看看究竟我国可能面临哪些危及石油安全的因素,这些不安全因素是否可能化解。而不能笼统地认为石油进口不安全,进而匆忙采取措施。某些措施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石油安全问题,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因为对石油安全问题的过分担心,使我国能源优质化的进程受到影响,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四、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1.国际政治经济总体环境有利于石油供应安全

    国际总体环境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际形势总体趋缓,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增加。

    (1)我国目前的国际关系条件处于近代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并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80年前,围绕我国边界以及我国直接介入的国际冲突就几乎没有间断过。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们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外交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不但与周边国家从根本上改善了外交关系,而且国际冲突也逐渐远离我国边境。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一些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我国同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相互合作关系正在加强。冷战时期的“包围圈”已经基本打破。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不但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而且地区多边合作关系也建立起来。目前正在发展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东、西亚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周边经济和外交环境。

    此外,石油安全也不是“台海”问题(战与和)的决策因素。中美关系中,石油问题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基本矛盾,反而可能成为合作的因素,因为双方都有维持世界石油安全的利益所在。

    (2)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不一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与我国接触和交往的同时,还在人权、民主政体、外交等方面与我们较量。类似轰炸我驻南使馆和“撞机”事件可能还会发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在经济方面的斗争将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进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会越发形成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互为依赖的格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必然带动我国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进步。任何国家想通过军事压力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图谋将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和平竞争可能会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得不接受的选择。

    只要我们保持发展势头,坚持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对石油安全问题因势利导,就可以为利用国际资源创造必要的环境,确保石油安全。

    2.国际石油供应的安全程度提高,石油供需态势总体安全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供应能力充足,满足需求有保障。目前世界原油生产能力大于消费。欧佩克国家2001年底约有650万桶/日的闲置生产能力,相当于其总生产能力的20%,约占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的8.5%。在非欧佩克国家中,前苏联地区的生产潜力也没有完全发挥。

    IEA认为,即使在比较高的需求增长预测条件下(假设中国的需求2020年达到5.5亿吨,进口量达到4.5亿吨,高于国内所有的预测),今后20年石油供需也可以达到平衡。

    (2)供大于求的石油总形势,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总体上趋向稳定。欧佩克国家限产抬价保价,是石油价格在一定时期内高于边际成本价格的主要原因。高油价维持的时间越长,全球石油的供给能力就越大,油价走低的势头就越强。短时间的突发事件也可以造成油价的剧烈波动,但作用时间短,对平均油价影响不大。由于技术进步,石油勘探开发的成本提高是有限的。欧佩克的限产保价能力和幅度,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需求方对石油价格的消化能力成为欧佩克国家抬价的硬约束。

    (3)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京都议定书”得以生效,将对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形成明确限制。即使“京都议定书”一时不能生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仍将是发达国家能源政策中必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由于已经进入高人均消费阶段,产业的高级化已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内容,对石油消费增长的需求也十分有限。未来石油消费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是现有发展中国家中有限的几个不但需要而且具备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条件的国家。我国石油消费的增长具有充分的空间。

    (4)世界石油安全体系已基本建立,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石油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加大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进口多元化和多样化,推动石油非政治化,建立统一的战略石油储备,对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加强分化控制,推动供需双方的对话等。石油输出国对稳定的石油需求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也不愿意破坏世界范围的供需安全。

    3.我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具有相对有利条件

    (1)我国仍有较为丰富的国内资源和本土能源供应能力。虽然我国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但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净进口量仅占能源总消费量的15.8%―18.4%。我国原油生产能力可在较长时间保证近一半的石油供应,遇到进口石油供应中断时,国内产量仍能提供非常条件下必要的供应。

    我国较一些完全依靠进口的国家有更高的石油安全保障。2000年日本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为4.55亿吨油当量,99%依靠进口。其中石油为2.826亿吨油当量,完全依靠进口。韩国2000年能源消费量为1.929亿吨油当量,97.2%依靠进口,当年进口能源用汇376亿美元。这些国家都没有因为石油安全问题而不搞能源优质化。

    (2)在中东问题上我国有很好的国际地位,不会成为禁运对象。我国与中东石油输出国都有良好的关系,不存在历史和现实的根本矛盾。

    (3)我国能源进口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石油进口未造成外汇支付方面的问题。按2020年国际原油价格为25美元/桶、净进口原油3亿吨计,原油进口的成本约为530亿美元,仅占我国届时预期GDP 4万亿美元的1.33%。按届时我国出口收入1万亿美元计算,石油净进口所需的支付规模始终不足我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而韩国目前的能源进口已占其GDP总量的8.26%。

    五、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构想

    1.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树立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

    石油是最早实践经济全球化的领域之一。优先利用世界上廉价石油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是各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

    全球化石油资源战略,不但能够使我国的能源优质化进程和能源供应得到长期的保障,而且还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竞争力。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要求我国的石油开发建立在比较经济学的基础上,这样可以明显地减少我国总的石油开发成本。同时,还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尽快地成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石油企业,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反过来,这也将推动国内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

    2.经济开采国内资源,保障国内石油基础供应

    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仍有一定的潜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维持必要的国内生产,保障我国石油的基础供应。

    对国内石油资源,要实行经济开采。对于那些勘探开发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内石油资源,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时期应有节制地开采或不予开采,待将来开采成本下降或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再开采,以促使我国石油企业降低国内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使国内的原油生产成本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从而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这部分目前不“经济”的石油资源可以作为我国长期战略资源储备。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和提高对低渗和低品位原油的利用水平,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最有意义的途径。而能否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提高利用水平,是经济、合理地利用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条件。为使油田能够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采收率,在油田开发特别是老油田开发方面要科学地处理稳产问题,为以后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最终采收率留下余地。

    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高,未动用探明可采储量大都属于“边际储量”。总的来讲,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产能低、油田规模小,这必然会增加勘探、开发成本,使经济效益下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应该对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进行反思,不能以降低经济效益为代价,片面地追求产量的稳定。同样,在实现我国石油工业战略西进时,也要考虑经济性开采因素,努力求得投入和产出的最佳效益比。

    3.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保障我国优质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国际石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资源条件好,开发成本低。从比较经济学原理出发,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以适应我国改善能源结构的需要。

    应及早制定和实施大量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战略部署。在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区域的战略选择上,当前应把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并积极进行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工作。

    六、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战略

    我国石油安全面对的主要问题不会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能力不足,也不会是由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出现对我实行的石油禁运,而可能是由于中东地区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其他国家间的重大冲突造成短期石油供应受阻,进而波及我国的可能性。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应该针对我国在石油进口方面的特点进行设定。

    1.尽快确定我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在今后十几年,我国对石油进口的来源要有明确的战略安排和及时的部署。石油进口战略部署应该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有机地联系起来。近期我国的石油进口可能仍将主要依靠中东地区,但我们同时要尽量扩大其他可能的供应来源。在中东地区也要搞多元化,在积极发展和沙特、科威特等国的石油合作关系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伊朗、伊拉克等国的石油外交,建立长期的石油供应关系。

    在中期以后,应把俄罗斯作为重要的石油进口新增来源,使俄罗斯的石油成为与中东石油互为补充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一旦俄罗斯――中国的石油管线得以铺设和运营,而且输送量达到几千万吨以上,我国的石油安全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如果俄罗斯对东亚的石油供应形成与中东石油互补的趋势,则目前东亚地区在进口中东石油中受到的歧视性标志价格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也有助于形成东亚的集体石油安全体系。要尽快确认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东输的重要战略意义,成立专门协调机构,组织攻关,使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在2005年后逐步成为除中东以外主要的多元化供应来源。

    2.制定和实施进口能源多样化战略

    在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方面,要从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认真的经济比较分析,实行进口渠道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日本、韩国和新力口坡的大量剩余炼油能力,进口相当数量的成品油,从而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还可以通过购并、参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担风险。

    俄罗斯天然气东输管线的建设对东亚地区的长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并考虑。我国东部地区的液化天然气作为部分石油产品的替代能源,可以考虑扩大规模。

    3.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对意外中断

    我国有本土石油生产能力,又不会成为石油禁运的对象,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应对其他突发事件波及我国所造成的石油中断,不用于平抑油价。

    建立以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为主的应急系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石油供应中断的定义,石油储备体系的构成,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营、管理和释放以及如何进行需求p艮制、燃料切换和增加国内产量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还要建立全社会石油库存统计和信息体系。可考虑从建立和增加民间商业储备起步,逐步达到战略储备的目标。同时,要加强国内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使之系统化,增强可靠性。

    4.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应对突发性石油价格波动

    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拥有的份额和权益越多,对石油价格上升的承受力就越强,国家对因石油价格上升受到损失的行业部门进行支持的能力就越强。

    5.开展区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利的集体石油安全体系

    中国的石油安全是世界石油安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石油市场的全球统一性使国际油价实时联动。针对一个国家的石油供应采取的干涉行动,将使整个世界的石油供应安全受到直接影响。因此,保持全球石油安全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和分享全球的石油安全体系,也应参与改善和加强世界石油安全体系。我国推动世界石油安全的做法应以促进建立石油供需双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建立供需双方的长期经济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石油安全机制为主;把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和加强经济互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应在东亚推动以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石油天然气为核心的东(北)亚能源合作,并及早认真研究和考虑参加能源宪章条约的问题,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要抓紧东海、黄海和南海有争议海区的外交谈判和协调,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进行效果评估,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计划。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专题新闻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1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