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项目


如何提升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4/6/30 9:51:37

浏览次数:998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内容提要:大力推进富民强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江苏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所制定的重大经济战略方针。江苏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历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是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成效的晴雨表。正确评估和分析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问题,有利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加速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本文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定了1998年以来江苏工业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份额,并依此对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优劣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相关途径。

  一、 江苏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1998年以来,在国家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利好的条件下,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争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江苏工业持续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其运行态势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一)工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据统计,2003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004.65亿元,比1998年增长89%,年均增长13.6%,占全国的份额达11.2%。在各省市中,江苏工业增加值一直位列全国第二(次于广东),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43.9%,上升为2003年的47.8%。2003年,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1.6%,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占GDP比重的提升,带动了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2003年,江苏人均GDP(按汇率折算)达2029美元,比上年(1739美元)净增290美元,比1998年净增818美元,工业经济对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近年来,伴随着生产的快速增长,全省工业的规模和实力也明显扩增,尤其是实现利税大幅增长,速度效益型仍是现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达16308.67亿元,比1998年增长79.2%,年均增长12.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达18019.97亿元,实现利税1474.0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793.98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44倍、2倍和4.2倍,年均增长19.5%、24.6%、39.1%。2003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3.9%,比1998年提高了44.66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水平。纵向观察,1999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87%,2000年为117.54%、2001年为122.29%,2002年为131.8%,保持逐年上升的势头。

  (二)经济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从产业结构看,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大潮涌起,以及制造业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全省制造业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亦明显升级。表现在:(1)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快速上升。

  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已达21.4%,比1998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2)机械、电子、化工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较好地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其中:尤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发展势头较猛,该行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在39个行业大类中的排位由1998年的第四位跃居第一位。(3)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2003年,全省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9%,比1998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0.83%,比1998年下降了0.29个百分点。

  其次,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全省国有、集体以及混合所有制三者的资产比例由1998年的29.0:19.7:51.3, 调整为2003年的16.7 :5.1:78.2。从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明显居前。2003年全省三资和股份制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6%和35.4%。随着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全省私营工业呈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全省实有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1540个,比1998年净增9879家,实现增加值1023.14亿元,比1998年增长15.6倍,私营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3.2%上升为2003的21.9%,已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

  (三)主要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在国家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市场有效需求逐步提升,我省工业部门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努力提高工业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使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达12.78%,与1998年相比,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共提高了0.96个百分点。与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比较,我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次于广东(14.76%)位居第二,山东(10.61%)、浙江(8.9%)、上海(7.81%)列在第三至第五位。从提高幅度看,五省市中,浙江提高最快,共提高1.69个百分点。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我省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主要为纺织、化工、建材、电子等支柱产业。2003年,我省化学农药年产量23.21万吨,占全国的26.9%,销售量占全国的27.3%;机制纸年产量243.56万吨,占全国9.8%,销售量占全国的10.4%;化学纤维年产量303.76万吨,占全国的26.2%,销售量占全国的26.1%;纱年产量198.77万吨,占全国的21.4%,销售量占全国的23.5%;呢绒年产量14927.07万吨,占全国的59.2%,销售量占全国的58.4%;硫酸年产量284.15万吨,占全国的8.6%,销售量占全国的9.9%;成品钢材产量2876.80万吨,其产量和销售量均占全国的12.2%;家用洗衣机年产量324.70万吨,其产量和销售量均占全国的16.7%;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为516.02万部,占全国的16.7%,销售量占全国的16.9%。

  (四)工业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外向型经济一直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江苏工业经济增长的空间,也提升了江苏经济的国际化水平。2003年全省共有三资企业4799家,比1998年净增1900家,三资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926.59亿元,比199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5%。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610.29亿元,比1998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9.7%,全省工业已初步形成大进、大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3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419.42亿元,其总量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39.3%,比1998年提升了25.2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出口增长贡献率为56.6%。此外,对全省工业出口增长贡献份额居前位的行业依次为:纺织业(6.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35%)、通用设备制造业(3.35%)、金属制品业(3.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8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2.21%)。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看,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2003年,江苏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已由1998的94%提升到98.1%,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则由39.6%上升到6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00亿美元,达228.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6%。

  (五)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进入攻坚阶段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加快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江苏的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正在向纵深地带推进。其主导方式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公司制为主体,通过整体或分块置换、租赁承包、破产出售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促使原有资源配置格局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与1998年相比,全省纯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减少了1885家,纯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22.6 %下降到10.9%;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单位数则由1998年的3322户,减少到2003年的1242家,其增加值所占比重也由1998年的37.3%下降到2003年的21.4 %。从国有企业改制面观察,2003年,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9.8%,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1.2%,城镇集体、中小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大部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经济运作渐趋步入市场化的正常有序轨道。与此同时,在传统体制的外围和薄弱环节,通过"放开搞活",突破传统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培育和生产出新的体制因素和力量,个人资本、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快向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渗透,从而赋予了江苏工业经济更多的活力,实现了经济增长的主体由国有经济主导向非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平稳过渡,增强了全省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量化评估

  近年来江苏工业的发展轨迹显示,全省工业企业在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快速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和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等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为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认识江苏工业经济运行绩效,有必要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进行量化评估。以下我们运用数学模型,通过计算经济增长中各要素投入获得效益的高低,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广义上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继而对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优劣进行有关定量分析。

  (一)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模型

  在西方经济学中,进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一般采用索洛增长方程(即索洛-米德模型),它的基本原理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来建立经济增长与各综合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模型中,资金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本文所作的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是指在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旨在分析剔除由于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劳动投入因素之外,其余因素部分(即广义技术进步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规模效益递增等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并进行定量的估价,从而测算技术进步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数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认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总产出、资本、劳动力三者之间存在如下数量关系(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基于上述模型,技术进步增长率、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分别按下式计算得到:




  (二)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测算口径及时段。

  本着合理性、客观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江苏实际情况,测算指标最终确定情况为:采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指标作为总产出,采用固定资产原值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两项指标之和作为资本投入,考虑到应付工资指标较职工人数指标更为客观、准确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故采用本年应付工资总额指标替代职工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工业年报数据。测算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测算时段为1998-2003年。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2、参数的估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的产出弹性即为由资金带来的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即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的数量(α% );劳动产出弹性就是由劳动力带来的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即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的数量(β%)。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当资金投入量发生变化时,劳动的投入量往往也在发生变化,两者不可能截然分开,对增长速度方程中的资金弹性系数(α)和劳动弹性系数(β)的选取既是整个测算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此,我们以实际数据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只有当检验获得通过,得出的参数才能作为模型计算时参考使用。




  为解决全省相关数据时间跨度较短问题,我们决定利用截面数据来估测全省平均值,理论上是可行的,即采用全省十三个省辖市1998-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年报中现价产值、固定资产原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四项指标共78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SAS统计分析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3、测算结果与分析。

  运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本弹性系数α、平均劳动弹性系数β参数值,通过对全省1998-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算,我们相应计算出六年间全省平均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劳动、技术进步贡献率,以及分年度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劳动、技术进步贡献率等相关数据,测算结果详见下表:






  (三)分析测算结论

  结论一:测算结果显示:1998-2003年,在科教兴省战略指引下,许多工业企业立足科技兴厂,挖潜改造,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注重技术创新与开发,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阶段性上升,以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成效明显。六年间,年平均技术进步增长率为5.7%,年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2.56%。 1999-2000年、2001-2003年,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现为明显的两个上升波段,技术进步增长率、贡献率2000年比1999年分别提高2.13个、15.3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之后,技术进步增长率、贡献率逐年上升,增长率由2001年的3.31%提高到2003年12.02%,技术进步贡献率由2001年的26.69%提高到2003年的39.95%,且技术进步贡献率大有超过资金贡献率之势,表明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化的步伐逐年加快。

  结论二:1998-2003年,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资金推动型特征十分明显,资金的大量投入仍是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撑,但其作用在逐步减弱。一方面,资本弹性系数高于劳动弹性系数,且是劳动弹性系数2倍左右,说明资本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功效远远高于劳动投入;另一方面,资金投入年平均增速为12.4%,高于劳动投入年平均增速10.6%及技术进步年平均增速5.7%,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8.07%,高于技术进步贡献率32.56%及劳动投入贡献率19.37%;再者,在资金、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要素中,虽然资金投入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减弱,贡献率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63.34%下降到2003年的42.57%。

  结论三:1998-2003年,劳动投入对江苏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少,虽劳动增长率逐年提高,但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波段下降趋势。六年间,平均劳动增长率为10.63%,且劳动增长率逐年稳步提高,平均劳动贡献率为19.37%,在资金、劳动、技术进步三大因素中,劳动投入贡献份额最小。1999-2000年、2001-2003年劳动贡献率表现为波段下降,2000年比1999年下降2.66个百分点,进入“十五”时期后,劳动贡献率逐年下降,与技术进步贡献率形成鲜明对比,2001年、2002年、2003年劳动贡献率分别为26.3%、22.85%、17.48%。

  三、制约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近五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渐趋改善和提高,但尚未真正摆脱粗放式经营的框架步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运行轨道,尤其是资金推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仍较显著。32.56%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虽然,2003年全省工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9.95%,但对照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仍相差至少10多个百分点。据初步分析,目前,制约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资源配置优化程度不高

  从资本的产出效益方面来观察:一般情况下,只要企业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高,就表明资源优化配置程度高。我们选定总资产贡献率作为考察指标,该指标反映投入的全部资本的获利能力,它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和考核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指标。2003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0.84%,虽比1998年(8.39%)上升2.45个百分点,但在五省市中,仅高于广东(10.43%),排倒数第二位,分别比浙江、山东、上海低3.64 个、2.56个、2.01个百分点。

  分行业观察,资本产出效益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部分行业资本投入大幅度上升,但总资产贡献率反而下降。近年来,我省投入资本较多、大力发展的行业其产出效益并不理想。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2003年与1998年相比,总资产增长2.16倍,而总资产贡献率则下降了0.28个百分点。

  2、总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中,多数行业总资产贡献率提升缓慢。2003年,我省纺织行业总资产占比重为9.27%,在各行业中居第3,但其总资产贡献率仅比1998年提升1.8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资产比重为5.94%,在各行业中居第7,但资产贡献率仅比1998年提升0.51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业资产占比重5.72%,在各行业中居第8,但其总资产贡献率仅比1998年提升1.12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资产所占比重为10.22%,在各行业中居第2,但总资产贡献率仅比1998年提升2.09个百分点。上述几类行业总资产所占比重均较高,但其总资产贡献率提升幅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部分行业的资本产出效益增长缓慢,势必影响全部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也表明有限的资产在行业间分布不尽合理,我省工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不高,企业资本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生产成本费用投入产出率较低

  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3.91%,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但在苏、浙、鲁、粤、沪五省市中仍排在最后一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7%)1.8个百分点。上海(195.8%)、浙江(159.3%)、广东(152.1%)、山东(151.3%)列在一至四位。从几个主要相对指标看,我省水平最低的指标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61%,比山东(6.58%)低1.97个百分点,比浙江(6.72%)低2.11个百分点,比上海低(7.93%)低3.22个百分点,比广东(5.34%)低0.73个百分点。如下表:



  上表数据显示,与主要竞争省份相比,我省成本费用利润率水平处于明显劣势。(1)对不同规模企业进行比较,情况较好的是中型企业,其成本费用利润率5.5%,其次是大型企业,为4.66%,大中型企业的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型企业指标值为3.7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7个百分点;(2)对不同经济成份进行比较,集体工业优于国有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2003年集体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88%,其他经济为4.74%,国有经济最低,为3.56%;(3)对轻重工业比较,重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79%,略高于轻工业4.33%的水平;(4)对主要工业行业进行比较,在39个行业大类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较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26.8%)和烟草制品业(38.48%),其余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共有15个行业,这些优势行业主要是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8.62%),医药制造业(12.63%),橡胶制品业(7%),专用设备制造业(6.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7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22%)。成本费用利润率不高,既反映我省投入工业生产的成本费用较大,也表明我省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尽力创造成本费用的竞争优势,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江苏工业经济增长质量。

  (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较快,但其总体发展格局仍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则主要依赖外商或进口。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为数较少。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投资的跨国公司,多数仅是在此建立全球性的加工组装生产基地,而非设立产品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主要仍被外国公司垄断,这严重制约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据统计,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 10.26%,比全部工业低0.5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54%,比全部工业低0.07个百分点。

  此外,若从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方面看,我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全省R&D支出占GDP比重为1.1%,略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0位,比广东低0.2个百分点,比上海低0.9个百分点。2003年新产品产值率为8.6%,比1998年下降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30.75万人,从事科技的人员数为16.85万人,分别比1998年增长20.2%、18.8%,其增幅明显低于增加值的增幅;大中型企业用于开发新产品经费的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0.75%,比1998年低0.18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四)规模经济效益不高

  一个地区企业规模增大的程度是体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的标志,近几年,我省企业集团化趋势亦比较明显。我们通过计算单个工业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这一指标可以看出,江苏工业规模经济水平是逐步提升之势,但与山东、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现有水平仍偏低。据统计,200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每个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为7530.2万元,比1998年净增3422.9万元,比山东(9225.5万元)低1695.3万元;比广东(8409万元)低879万元,比上海(9937.2万元)低2407万元。企业平均产出水平低意味着产业集中度低,与国内外大企业竞争抗衡的能力弱。

  如从现有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观察,投入产出水平较低的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2003年,在全省238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共有21750家,占91.1%,其户均实现销售收入3955.83 万元,户均实现利润148.39万元,远远低于大中型企业44302.32万元及2206.20万元的水平,小型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9%,低于大中型企业的(5.3%)1.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现价)为63827元/人,低于大中型企业(105346元/人)41519元/人。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小型化的特征,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也将有利于促进整体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欠强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在合理使用能源、节约土地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从能源耗用情况看,近几年,全省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全省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1.05吨标煤,比上年下降9.48%,但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依然存在煤炭消费量比重(占67.75%)明显过高,电力消费比重(占20.5%)较低的现象,尤其是随着重化工业进程的加快,煤、电、油的供求矛盾愈显突出。其次,从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看,200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取水量为100.1亿立方米,比2002年增长9.37%;从工业用地增长情况看,近年来,各地虽对征用土地资源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但工业用地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工业用地紧缺的呼声也日趋提高。再次,从环境保护方面看,2003年,江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75亿吨,比1998年增长21.9%,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为58.9%;2003年,江苏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4632.69亿立方米,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3893.7万吨,分别比1998年增长95.4 %和32.3%。工业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也是酸雨高发地区,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保护工作滞后于经济增长势必对全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选择

  今年以来,江苏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在较高平台上的良好开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全省上下保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加快“两个率先”的进程,实现江苏工业经济的新跨越,现就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从富民强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大现实意义。工业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导产业,发展企业是富民强省之本。我省现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2.56%)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存有的明显的差距表明,如果同样维持原有的增长幅度,在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只需要支付上年增长所创造财富的50%作为投入就可以了,而我省却需要拿出近70%的财富投入到新增长中去才能实现,长期以往,势必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带来诸多不利。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已从数量上的满足转向质量上的提高,尤其是无公害、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高质量的高档消费品,安全、舒适的旅游用品以及与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日趋扩增,要增产扩销这些高质量的产品,都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实现。因此,要把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当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把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作为实现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2、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量化分析表明,近五年,江苏工业经济增长量中60%以上来自于资金追加和劳动的投入,这种以扩大外延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我省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匮乏等压力,我们必须抢抓经济全球化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但这种发展不能依靠大量的资金和劳动投入来换取,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往往是难以持久的,因此,要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当增长质量出现波动和下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阻滞;如果增长质量稳定上升,经济增长就具有较强的后劲,持续增长就可能有较大的潜力。在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我们应主动适应和服从宏观调控,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统筹兼顾的关系,尽快改变以GDP增长业绩为主要依据的干部考核体系,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有效手段的综合运用,科学有效地改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工业再生产的循环通畅,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率。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呈逐年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这标志着我省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与上海、广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仍存有明显差距。要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必须加快建立和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力度,培育一批增长潜力较大和科技含量较高的重点产品,努力提高高技术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应用,集中力量,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构建企业参与国际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的进程,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运营效率。

  4、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化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增长质量的提升。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我省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及时把握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机遇,以开放促调整,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挖掘其增长潜力,尽力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消耗上下功夫,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延伸产业链,形成全省产业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其次,要积极提高企业规模效益,针对我省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分散,企业规模效益偏低的突出矛盾,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优势企业以低成本扩张,尽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研发力量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重点企业集团。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设备,控制设备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发展,努力提高全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5、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针对我省煤炭消费比重过高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步伐,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扩大天然气利用量,加快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继续加快污染源的治理和流域环境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污染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逐步降低全省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终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有关规定,科学有效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投资引导,提高投资效益,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产业投资的盲目无序性。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以人为本,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江苏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省统计局 张晓丽 毛薇 马俊 詹亦军)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国内项目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4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