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科技动态


膜技术要圆节水梦———我国膜技术产业化推进水处理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2/10/15 12:52:03

浏览次数:1040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排名为世界109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的用水模式,它所造成的结果是可用之水的严重减少。而据统计,我国每年污水排放总量为365亿立方米,大部分江河湖泊严重污染。这一状况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危机。如何缓解缺水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当务之急:提高

  水的重复使用率

  对水做到重复使用,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发达国家达70%以上,我国工业用水每年达50 0亿立方米,而其重复使用率仅达20%—30%,节水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40%,每年可节水52亿立方米。

  按照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管道系统收集后,进入大型污水处理厂,经过投药、沉淀等处理后再排放出来。这种方法,投资大、能耗高、效率低,而且,处理后的水只能用于农田灌溉。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总量为352.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23.6%,但能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的仅为 537.9万立方米,也就是说,污水处理后达标率不到5.5%。而且,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每年还在以24亿立方米的速度在增加,到2010年,年总量将达640亿吨,而按传统工艺,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仅为3亿多立方米。根据有关测算,我国近期须投入1500亿元—2000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再加上市政管线建设,投资超过4000亿元。

  建设部在2001年底召开的“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明确表示,至2005年,全国大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45%以上,其中大部分要实现深度处理回用。

  那么,有没有比传统污水处理方式更好的解决之道呢?

  有。这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膜技术污水处理方式。

  膜技术:为

  节水开辟新路

  膜技术是一门崭新的跨学科实用化技术。半个世纪以来,膜技术已成功地在海水、苦咸水淡化,纯水、超纯水制备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规模化应用。此外,它在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以及化学工业的许多方面都有极佳表现,被公认为是当代最有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

  中国膜技术至今已走过四十年历程,与国际基本同步,成为仅次于欧美、日本的膜技术大国,在反渗透、超滤、微滤、纳滤、电渗析、气体分离膜、无机膜、渗透汽化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开发,并组成了中国膜工业协会,其市场化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并成功地建立了一批示范工程。作为一项成熟的工业技术,我国膜技术已形成了以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大中小相关企业的技术梯队,共有企业30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

  据了解,目前我国膜技术推广应用态势喜人,预测到2005年,我国膜市场需求可达50亿元以上。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解决西北部分地区人民长期饮用苦咸水的问题,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向国家申报了“万吨级反渗透苦咸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工程”并通过了北京市计委的审批。这一示范工程的实施,对于突破大型苦咸水淡化系统的生产及应用设计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法苦咸水淡化技术软件,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苦咸水淡化设备生产、加工制造和应用开发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钢铁企业是用水和排污大户。我国特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膜技术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由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以膜技术进行太钢公司净环水系统改造及软水站工程,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膜法水处理工程,它以炼钢工业废水为主水源,处理能力72000吨,反渗透系统38000吨,太钢的工业和污水经生化处理后,通过深度处理后回到冷轧生产线中去,从而实现了水的重复使用。

  据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到2010年,我国需水量7300亿立方米,可供水量6200亿—6500亿立方米,缺水量1000亿立方米。

  缺水最严重的当属沿海地区、内陆苦咸水地区和内陆大中型城市。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以及污水淡化,这正是膜技术的强项。用形象一点的话来讲,任何肮脏不堪的水,经过膜技术的处理,流淌出来的就是可以饮用的清洁的水。

  上述进展,的确让我们看到水处理技术国产化的曙光。膜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我国在研究方面并不落后,制作水平和工业化能力也正在前进之中,当前的关键问题是需要加快推广应用这项高新技术,使之实现产业化,形成规模。文/润田柯集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科技动态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5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