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生态危机的全球化问题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5/4/15 14:27:15

浏览次数:3429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科技进步的福与祸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科技的发展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祸害,它是一把双刃剑。

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当人类在运用科技创造物质文明时,也给这一基础造成损害,导致生态环境的危机。这是因为:① 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手段的科技,随着它的改造能力的增强,也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与结构,改变了大自然的循环系统。这就必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破坏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物圈。② 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使对能源和原料的消耗量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增。众多的公害事件就是由“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造成的。③ 科技发展使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造成人口的增长。1900年世界人口约有16亿,1999年增至60亿。人口的剧增要大量消耗耕地和其他资源。人们消费的高档化,如使用汽车、冰箱等都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④ 高科技使战争与社会冲突的破坏性与杀伤力加大了,它们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生存的地球造成长期的贻害,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就是这样。

过去在漫长的传统农耕社会里,虽然有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的现象,但数量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保持着相对的和谐。进入工业社会后则不然了。从18世纪后期起,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人类征服、驾驭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破坏环境的问题也出现了。1852年,酸雨现象首次发生在曼彻斯特,1873、1880、1891年连续出现伦敦的烟雾污染事件。不过19世纪还只是环境问题的初发期,而20世纪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深化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开始,工业浪潮更扩大了,使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20世纪环境生态危机有两个发展阶段。前60年为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对生灵屠杀和环境的破坏以及公害事件的产生是这阶段的突出表现。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空气污染致人死亡;1948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空气受二氧化硫污染;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1954年和1955年美国洛杉矶的汽车废气引起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富山神通川污染导致骨痛病;1959年日本九州的水俣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气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四国的米糠油事件,人与家禽因食用含毒的米糠油及副产品而致病。

从70年代起,环境生态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投入应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更加强烈。加上原有的环境问题继续在扩大,致使公害事件更是频繁发生。仅70~80年代的10年间,就发生了著名的十大公害事件:1979年3月1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溢出辐射,致使10万人撤离;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毒气泄漏,死伤数万,受影响者达20万人;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导致125万人死亡,13万人疏散,辐射扩及欧美各国;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发生化工厂仓库失火污染莱茵河事件;80年代后期,还有圭亚那蔗农的硫酸铊中毒事件;巴西戈亚尼亚市核泄漏伤害事件;美国油轮在阿拉斯加触礁导致原油泄漏污染海岸事件;苏联乌拉尔油管爆炸事件;伊朗超级油轮“哈克五号”爆炸起火,大面积海域被污染事件。这十大公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比前八大公害事件要严重得多,说明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全球性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表现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主要有大气圈、水体圈、地质土壤圈、生物圈。70年代以来,它们都发生危机,产生全球性影响,从而使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1.大气环境圈的污染:一千多米厚的大气层保护着生物不被炙热的太阳光毁灭,并提供维系生命的氧气。但是每年以5亿吨速度递增的含有一百多种有毒化学气体的排放,给大气层造成污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3°C~0.6°C,近10年的升高幅度最大。这将使海平面升高,威胁诸岛国的生存,干旱地区将更干旱。1985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问题。1989年又发现北极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人造化工制品氟里昂等污染大气的结果。太阳紫外线将会大量辐射地面,导致皮肤癌等疾病的发作。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严重起来,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出现有史以来罕见的两次,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大范围、长时间、不间断地增温,造成气候反常,致使雨林地区持续干旱,北方地区暴雨成灾。

2.水体环境问题:地球上的水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只占2.5%,人类可利用的水则只占1%。然而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使得20世纪的用水量增加了10倍,排污量也空前猛增。据世界银行1995年发展报告统计,已有八十多个国家约占世界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不足问题,每年约有2.5亿人因饮不净水而染病。淡水短缺、河海污染、湖泊缩小、地下水位下降成为普遍现象。

3.地质与土壤环境问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80年代初世界石油已探明的储量为957亿吨,1983年世界石油产量257亿吨,按此速度,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开采37年。其他矿产如氟、银、锰、铁等,从1976年起,多则能开采六十余年,少则开采十多年就要告罄。人类活动的消耗和气候的变迁,导致土壤退化与土地荒漠化。水蚀、风蚀、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使土壤贫瘠化。尤其是沙漠化已影响全球环境,据统计,80年代沙漠化的速度为每年600万公顷,每分钟就有10公顷土地被沙化。世界上有2/3的国家面临沙化威胁。1975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0.32公顷,到2000年将减至0.15公顷。

4.生物环境圈问题:在地球生物圈中,森林有着重要的环境保护功能,它能净化大气、保护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地球曾有2/3的表面覆盖着森林,但由于过度采伐及各种灾害的作用,林木逐年减少,到1960年覆盖面仅1/4,世纪末又减少为1/6。热带雨林的消失速度最快,联合国粮农组织在90年代初推测,每年要减少1130万公顷。与此同时,草原在退化,物种加速灭绝。地球上现存的500万~1 000万种动植物与人类相依为命,它们构成一个食物链,维持着生态平衡。但是环境的污染,人类的过度捕杀和消费,致使从80年代后期起平均每天有一种生物灭绝。专家估计,目前约有5400种动物、400种植物面临绝种危险。预计到2050年,将有25%的物种灭绝,总数约达60万~186万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危及人类的生存。

环保意识的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强调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384页。然而人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起环保意识,则是很多年后的事了。1954年美国成立“环境科学学会”,出版杂志,标志这门学科的建立。1962年美国女作家雷希尔·卡逊出版预言性著作《寂静的春天》,具体描述环境污染使明媚的春天变成“死一般的寂静”。该书的出版和引发的讨论被公认是环保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人们由此开始对生活质量问题给予更多关注。罗伯特·戈特利布:《改变春天:美国环保运动的演变》,华盛顿,1993年,第81页。1972年罗马俱乐部组织出版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批评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及纵欲式消费对环境的危害,它对世界前途的估计令人心悸。1972年7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首届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这是标志人类环保意识提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当时的环保认识常常是把环保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主张在经济和人口“零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环境保护。经过一番争论与研究。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该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其含义是既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后几代的需要。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大规模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5个文件,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文件指出,为有利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时也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利益。会议强调环境、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既要保护环境,又要繁荣经济、消除贫困。这是人类环境意识的又一次飞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21世纪的实施,将给人类以美好的希望。

图瓦卢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看过电影《大撒把》的人,恐怕都会对男主角葛优的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一串璀璨的明珠。”的确,在美丽的南太平洋上镶嵌着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在这串珍珠之中,位于斐济以北的图瓦卢便是其中亮丽的一颗。然而,就在2001年11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并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大约在50年以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人们再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位置。

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人们将构成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并不过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2001年11月15日,美国权威的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发表了一份不仅令图瓦卢人民,也令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闻之心焦的“讣告”:由于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1.1万国民将面临灭顶之灾。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全国大搬迁,永远离开这块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土地。据悉,移民将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

2000年2月18日,生养图瓦卢人民的大海已经给了他们一次可怕的预演。在那一天,该国的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首都的机场及部分房屋都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该国的海平面于2月19日下午5时左右上升至3.2米,2月20日下午5时44分海潮才缓慢退却。由于这个由9个环形小珊瑚岛组成的国家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所以低洼地方的房屋全部没顶。

2001年初,气候变化国家小组公开了一份由以3000名科学家的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201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厘米到80厘米。在过去10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图瓦卢的九个小岛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将永远消失。而且,它变得无法居住的时间还会大大提前。

其实这只不过是这个太平洋岛国不得不面对的灾难的开始。自20世纪海平面上升以来,图瓦卢的生存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数年前,该国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最终将永远被汪洋吞噬。他在当时已开始呼吁图瓦卢人另觅容身之所。当时他说,这样的情况是“最坏的打算”。但没有想到,此话余音未了,图瓦卢人民已不得不准备他们的搬家行李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环境难民”。

事实上,图瓦卢政府早在2001年7月便向全世界发出了“SOS”紧急求救信号:他们国家面临灭顶之灾,哪个国家愿意伸出手来,拉图瓦卢人民上岸!当时,全世界18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正在德国就与人类前途、命运休戚相关的气候变化协议的签署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图瓦卢政府曾考虑在邻近国家购买土地,建立国中之国,但图瓦卢太穷,拿不出太多的钱置地,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国移民。于是图瓦卢政府将目光转向了和他们国家一衣带水、而且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当图瓦卢提出移民请求后,澳大利亚觉着进退两难:同意接纳图瓦卢人,这就意味着承认气候在变暖;如果不接纳,又将使自己处于万夫所指的尴尬境地。权衡再三,澳大利亚政府终于给了一个让图瓦卢人民闻之心寒的说法。移民部长菲利普·鲁多克在接受“澳大利亚电台”采访时竟然将“环境难民”和正常移民混为一谈,他表示,澳大利亚拥有完备的移民政策和移民计划。与此对照,他觉着图瓦卢人民移居澳大利亚的条件尚不具备!鲁多克说:“事实上,在过去20年里,我们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如果将来有一天,图瓦卢真的被海水吞没了,那么,澳大利亚决不会见死不救。但现在看来,他们并未面临真正的危险。”

图瓦卢副外交部长普西尼利·拉亚法同样在接受这家电台采访时却是另一种看法:“图瓦卢的人口越来越密集,被海水侵吞的土地越来越多,这真的让人非常忧虑。”他同时透露,他万万没有想到,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竟然对图瓦卢人民的要求如此无动于衷。

澳大利亚不但不想接纳图瓦卢“环境难民”,还强烈反对签署《京都议定书》,其理由是,只要美国不签字,这份协议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当“太平洋岛国论坛”于8月16日在瑙鲁拉开帷幕后,澳大利亚立即成为与会国家指责的对象。包括图瓦卢和贝劳在内的这些国家认为,在控制全球温室效应、防止海平面上升这个问题上,澳大利亚奉行的是孤立主义。

贝劳官员戴维·皮伦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一些岛国已经不得不进口粮食了,因为原来很好的耕地被海水侵蚀。而地大物博的澳大利亚对此视而不见。密克罗尼西亚总统法尔卡姆在论坛上指出,温室效应,导致风暴增多,淡水遭到破坏,海水入侵,太平洋岛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庄稼、椰子大片大片地死亡,这无异于患了“慢死病”。

事实上,最近三五年里,图瓦卢人民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告别自己的国家,有的去了美国,一些人悄悄地迁往新西兰,因为新西兰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一些,对图瓦卢人民也非常同情。据新西兰方面透露的数字,迄今,已有五千多名图瓦卢人在新西兰安了家。

7月20日,图瓦卢人民终于听到了让他们眼眶发热的好消息。新西兰首相海伦·克拉克夫人的发言人证实,克拉克夫人对图瓦卢遇到的问题非常关心,虽然大规模移民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牵扯到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口压力等敏感问题,但她还是决定接纳更多的图瓦卢“环境难民”。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全世界海平面一共上升了18厘米。目前全球科研机构都认为,地球已进入了海平面“加倍上升期”。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地质原因,另一个是气候原因。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成为了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的变化主要是要归结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造成的温室效应。

发达工业化国家对这一问题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大气研究所提供的报告说,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5个国家之一。《澳大利亚人报》上曾经刊发了这样一幅漫画:几个岛国的领导人围坐一圈,头上是滚滚而来的海水,他们都紧张地抬头看着。而澳大利亚霍华德总理则在一旁大吼:“凭什么让我们减少排气?”作为世界头号工业国的美国更是拒绝在全球控制废气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密克罗尼西亚总统法尔卡姆在论坛上曾演讲:“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仅仅认为全球变暖对美国的安全来说是个‘挑战’。他说:‘美国并没有变小。’可是,在这里,我必须向全世界指出,全球变暖决不仅仅是一个‘挑战’,它是一个‘末日威胁’!而且这个威胁决不是我们太平洋岛国制造的!必须认识到,岛国要求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决不是只为自己考虑。岛国数千年文化的失落是可以被这个世界容忍的;成千上万的岛国人民被迫背井离乡,也是可以容忍的。但从长远看,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会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当然,发达国家不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我向全世界发出的这个警告将毫无意义。”

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同图瓦卢一样的威胁。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普遍地势极低。当地居民都能亲身感受到海水的缓慢上涨已逼近家园。

在斐济维提岛,海边水极浅,捕鱼人走出数百米远还深不及腰。原来这些浅海水区过去都是陆地的一部分。有预测说,未来40年之内八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面临丧失家园的厄运。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那些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2001年8月17日,在“小岛国峰会”上,其主席、瑙鲁总统勒内·哈里斯表示,6个小岛国的领导人想“组团”去联合国总部,向人们表达这样的信息: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使处在茫茫大洋之中的小岛国深受其害。哈里斯说:“我们想让布什总统和其他人知道,海平面上升的后果十分严重,这绝对值得国际社会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如果到现在还不重视这个问题,大洋之中地势较低的岛国将面临灭顶之灾。”面对着大国对他们国土安危的漠视,他们除了表示愤怒,别无他法。基里巴斯总统塞布罗罗·斯托近乎绝望地说:“作为基督徒,我只好将这一切交付到上帝的手里了。因为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发展,却无法造出一艘诺亚方舟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晖明说:“这些小岛国由于国家过小,在国际舞台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力,即使图瓦卢整个国家土地的消失也不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这件事必然会造成其周边岛国的恐慌,因此它们会更加联合起来,要国际社会关注它们,帮助它们。”

如果形势得不到改观,图瓦卢注定会成为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说,中国在近几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量下降了。排放量减少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煤炭和能源工业的改革,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此也有影响。作者们利用近期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统计资料,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2000年间的变化趋势做了估算。他们得出,在这个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3%,甲烷排放量减少了2.2%。中国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变化涉及到几个方面,包括提高能源最终利用的效率,提高煤炭的品质,把许多住宅燃料从煤转变为天然气和电力,能源集约方面的技术改进以及开放煤炭和电力市场等。

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高级教师周又红常说,我们的环境科研项目能够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说明我们的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获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为环保多做一些实事,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996年底,北京市下了一场大雪。周又红看到报上有一条消息说,市里在主要马路上洒了4000吨盐水,以融化路上的积雪。她忽然想起,人们经常把积雪堆入路边的树坑内,那么,这些盐溶雪水不是会对树木造成很大的危害吗?她觉得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开展环境科研的好机会。于是,她便带领几个中学生对树坑的盐分进行了一年的监测,证实这些树坑里土壤中的盐分大大高于未堆过盐溶雪的树坑,已经影响到了树木的生长。她又带领学生写出了科研论文,并于1997年12月在《北京晚报》上发表。其他十几家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此事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注意。1998年1月14日,市政府特意发布了一条“不准将‘盐溶雪’堆进树坑”的2号令。2001年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还出台了关于盐溶雪问题的专项方案。

周又红认为,要培养学生为环保多做实事的意识,还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指定环境科研课题上,最好能够启发他们逐步树立起环保意识,并能自选环保课题。有一次,她和学生小高一起讨论、选择环保科研课题,小高很为找不到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作难。谈话间,周又红发现小高嘴里正在嚼口香糖,她心里一动:“这不就是一个有关污染环境的问题吗?”但是她并没有立刻向小高挑明,而是启发她道:“环境问题并不一定都像你想像的那么大,有时它很小,小到一块糖、一粒米、一张纸……”“糖?”小高猛然想起了什么,继续说:“老师,我这里有口香糖,您吃吗?”周又红一下转入正题:“你吃完口香糖后怎样处理残胶。”“吐掉。”小高脱口而出,接着又说:“对了,我好像看到外面地上到处都是口香糖残胶。”这时,周又红才向小高挑明:“你说这是不是个环境问题呢?”小高恍然大悟:“对了,对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吗?”周又红当即鼓励她:“好,好,你这不是自己也能想出环境问题的选题了吗?”小高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她情绪特别高涨。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她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了许多资料,懂得了口香糖残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世界各地的人们吐掉的口香糖残胶一年就有一艘万吨巨轮的体积那么大呢。在周老师的细心辅导下,她完成了一篇很有分量的环境科研论文。文章在《北京晚报》、《中学生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发表后,一时间,如何处理口香糖残胶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连外国的一些媒体也对小高的科研论文作了报道。

为了真正解决一些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实际问题,周又红还常常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建议直接呈送给有关领导机关或主要领导人。在科技馆环保小组里有一个小学生小靳,他通过学习懂得了北京市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城市,便经常怀着一种很强的节水意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一天,他发现路边的洗车行每天都用高压水枪冲洗汽车,大量的自来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他感到非常可惜,便沿街走访调查了许多洗车店,并走访了工商管理部门,最后写出了一篇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周又红想:怎样才能将小靳的调查报告和建议转交给市领导呢?在一次全市环保科技活动总结大会上,周又红推荐小靳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取得了一个能够见到副市长的机会。开会前一天,周又红特意叮嘱小靳:不要只顾在会上念念稿子,而要勇敢、自信地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建议交给副市长。第二天,小靳发完言,举止大方地将报告呈递上去。副市长说:“这是我第一次接到小朋友的研究报告,我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在副市长的部署下,全市节水办公室把制止洗车浪费自来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向全市发出了节约用水的号召。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65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