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的回顾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5/4/15 13:44:00

浏览次数:1570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能源,但是能源的社会化和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出现至今虽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工业化的进程非常缓慢,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商品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很低。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只有2400万吨标煤。到1953年,经过建国初的经济恢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经达到5200万吨标煤,一次能源消费也达到了5400万吨标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中国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80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达到了6.37亿吨和6.03亿吨标煤,同1953年相比,平均年增长9.7%9.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达到了13.1亿吨和13.9亿吨标煤,跃居世界第二位。

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能源工业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大约为:煤炭75%,石油17%,天然气2%,一次电力(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6%。(见图1-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在许多领域已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中国的资源情况进行客观详实的分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精查可采储量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3%;水力的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量约为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因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我国1997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3.34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人均电量为893kWh,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到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这也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1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取得的成就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在我国是指除常规能源和大型水力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能源资源。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以非商品能源的形式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能源供应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正在稳步地向商品化能源的方向转变。

由于我国的统计工作中一直没有将秸秆与薪柴计算进能源消耗中,所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将秸秆和薪柴计算进来的话,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占到18%左右。

近二十年特别是“八五”以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截止到1998年,全国建成19座风电场,共装机529台,总容量为223600kW;我国目前有4个单晶硅电池及组件生产厂和2个非晶硅电池生产厂。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产量为2.1MWp,约占世界产量的1.3%,总装机容量12MWp占世界的1.5%;我国海洋能开发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迄今建成的潮汐电站8座,80年代以来浙江、福建等地对若干个大中型渤海电站站,进行了考察、勘测和规化设计,可行性研究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地热能方面全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多处,打成的地热井2000多眼,其中具有高温地热发电潜力有255处,预计可获发电装机5800MW,现已利用近30MW;其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燃料电池和氢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能源供需形势分析

自“八五”以来,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有力的支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且全国能源供需形势总体上得到逐步缓和。

从现在的能源供需形势来看,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预计到2000年一次能源的缺口将有4.6~5.4亿吨标准煤,即使考虑了节能的因素,加大能源开发和节能的力度,仍将有较大的缺口需要靠进口能源来解决。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10年约缺能8%,到205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额可能多达4.4亿吨标煤。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0%。预计2010年将上升为2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0年为6%,2010年为20%。另外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据专家预测2015年前后将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性石油危机,届时我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会达到25%左右,在新的世界性石油危机面前,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必将受到威胁。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最新数据,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从1970年的83亿吨标准煤到1995年140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8.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5亿吨标准煤,50年增长1.35倍。尽管到2020年石油、煤、天然气、核能仍是能源供应的主力,但水力和其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十分令人瞩目,从1970年的约13.8亿吨标准煤发展到1995年的30.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19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9亿吨标准煤,50年将增长1.96倍。届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21%左右。以水力发电除外的其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最快的(即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从1970年的约8.9亿吨标准煤,到1995年的21.3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4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7.8亿吨标准煤,50年增长3.24倍。

结论是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世界能耗的增长将以每年约2.7%的速度增长;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以而且将以更大的速度大力发展。

现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利用的化石能源主要仍然是煤炭,其次才是石油和天然气,其比例约为68%:17%:15%。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将在40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220年。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

根据世界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60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占能源结构的50%以上。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开发中国丰富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一条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可行之路。

 

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

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多种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资源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

中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决心不重复某些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在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李鹏总理代表中国签署了《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中国又率先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在21世纪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被纳入该“议程”之中。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将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而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燃煤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27%,是全世界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苏联解体后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大约是美国的5倍、日本和法国的12倍左右。我国煤炭产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1996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均占75%左右,石油占17.2%,水电和核电占5.87%,天然气占1.88%;而发达国家燃煤约为22%,它们能源消费结构中的78%是石油、天然气、核电和水电等高效、清洁、方便的能源。煤炭燃烧对温室气体的贡献率比燃烧同热值的天然气高出69%、比燃油高出29%。1997年,我国排放二氧化碳6~7亿吨,其中85%是由燃煤排放的;排放二氧化硫2400万吨,其中90%是由燃煤排放的;排放烟尘1744万吨,其中73%是由能源开发利用排放的。由于能源利用和其它污染源大量排放环境污染物,造成全国57%的城市颗粒物超过国家限制值,有48个城市的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排放标准,82%的城市出现过酸雨,酸雨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30%,许多城市的氮氧化物浓度有增无减,其中北京、广州、乌鲁木齐和鞍山超过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近年来,由于大城市汽车数量大幅度增加,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没有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途径之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

1)对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没有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长期以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的固定资金渠道,虽然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但缺少必要资金支持。从观念上看,这都是由于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或替代常规能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认识不足造成的。

2)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关键。国际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的地区多为边远贫困地区,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不高,更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激励和支持。

3)投入太少

80年代以来,国家为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采取了事业费补贴、研究与发展补贴、投资贴息和项目补贴等政策。但是,同国外比较,我国政府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投入太少。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投入过少,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如大中型风机全部依赖进口,导致发展缓慢,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目前,除了外国政府贷款有一些资金可以利用之外,国家计委极少有其它资金投入。

4) 生产规模小,成本高

大部分厂家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厂已发展到500多家,但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厂家只有31家,真正达到经济规模的还很少。近两年,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销路很好,不少地方大量建设玻璃真空管生产厂,由于受资金限制,规模都不大,原材料来源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质量也难以保证。节能炉具生产厂全国有上千家,年销售万台以上的寥寥无几。大中型风电机组国产化计划刚刚起步,形成规模尚需必要的支持。

5)缺少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

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但产品没有形成系列,质量参差不齐,又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信心,产品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势在必行。

6)管理混乱,政出多门

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部、水利部、原电力部、原林业部等都设有专门的司(局)或处室负责一部分工作。特别是国家经贸委与国家计委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金分散,重复建设,政出多门,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

7)信息不通,情况不明

近年来,农村能源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大大超过国家能源生产发展速度,农村能源供需缺口加大,导致资源过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加之农村能源统计没有专门渠道,统计的难度也相对较高,致使国家很难掌握充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宏观调控。

返回>>

 

文章内容转载自《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书》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