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中国能源供应战略的调整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4/8/18 9:04:47

浏览次数:992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1 导言

  中国目前能源供应发展战略不仅需要涉及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也需要涉及世界长期的发展趋势。就世界长期发展趋势而言,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同纷纷加人工业化的行列,结果导致了在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的同时,矿物燃料取代了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资源,占居了世界各同能源供应的主导地位。在1770年~1900年全球工业化初期阶段,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消费总量却增长了6倍。在1990年-1992年全球工业化成熟阶段,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而能源消费却增长了75倍。而支持这一能源消费高速增长的就是矿物燃料。在今日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矿物燃例所占比重高达95%。

  认真考察本世纪世界能源消费变化就不难发现,矿物燃料消费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方面,而且更体现在质量的提高方面。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分布性强、易开采和成本低廉,因而长期占据矿物燃料的主导地位。然而,当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煤炭后发现,其发热量较低(只及原油的1/2)、运输需求最大、污染治理难度高。随着衬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演变,能源消费中煤炭的主导地位开始不断被削弱。首先,制造业逐步从重加工工业生产转向轻加工和高科技工业生产;其次,迅速提高的社会和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意识。到了60年代中期,石油终于取代了煤炭而成为能源消费市场的主角。1950年世界石油消费不足5亿吨,但到了1996年就上升到33亿吨。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这一变化表明:第一、消费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990年~1950年煤炭消费为主时期不足2%,在1951年~1965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期间的为3.1%,但自1966年~1992年石油为主时期的为4.5%:第二,能源消费结构越先进,能源供应的本地化程度就越低,且国家越大,此种表现越加明显。世界大国如美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国的能源供应自给率已从本世纪初的85%下降到1992年的50%-60%。实际上,能源供应是世界上最先实现个球化发展的生产部门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源之一。

  应当承认,由于社会生产结构、科学技术、资源享赋等条件的差异,各国能源消费和供应结构演变的状态和速率不尽相同。但是,迄今为止的事实表明,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抗拒这种能源消费周期变化的命运,即使像中闰这样一个长期坚持能源供应向给的大国也不例外。

  2 中国的能源资源的基础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础有5基本大特点:①品种齐全。到同前为止,中同已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等所有燃料矿产;②总量可观。根据中国原地矿部资料,中国能源矿产探明可采储量(不包括铀)约占世界总值量的11%,位居第三。若以单位同土面积的拥有量计算,中同每平方公里的能源矿产资源高出世界陆地平均水平约60%,是世界上能源矿产资料丰度较高的国家之一;③人均拥有量少。尽管中同能源资源丰度较高,但以人口平均值计算拥有的数量却很有限,只有230吨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51%;④矿种结构落后。目前中国矿物燃料资源中的现代能源矿种一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2.3%,而世界能源资料的平均水平却高达21%;③空间分布不均。中国的能源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以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探明储最的六大区域分布看,矿物能源资源的80%左右分布在北方,其中,油气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两大区域。煤炭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而水电资源的70%则集中在西南和西北。而人口稠密的华东、华中和华南仅占有全国能源资源的总量的1/5。正是受到资源基础特点的影响,乃至形成了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和生产的基本特征。

  3 现状能源消费与生产

  3.1 消费特征

  随着始于50年代初的大规模工业化发展,中国能源矿产消费水平出现了急剧增长。1953年~1995年期间,中国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8和144倍,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24倍,人口增长了1倍。此种变化过程清晰地表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三者问的基本函数关系:即,能源矿产消费增长大于经济总量增长大于人口增长。而这一点在90年代初以前表现的最为明显。

  3.2 能源生产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依赖这一系统,中国能源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已达13.54亿tce,其中煤炭13.97亿吨、原油1.57亿吨、天然气200亿立方米。

  长期以来,煤炭始终占居中国能源生产的绝对主导地位。60年代以前,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小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进入70年代后,其比重下降到80%以下,其中1976年时曾降到了70%以下。遗憾的是这一趋势并未保持下去。80~90年代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基本保持在75%以上。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的自给率在95%以上,此种能源生产也就决定了能源消货结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的煤炭生产大国,但在满足高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需求方面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总体上,中国煤炭供几十年来保持着产大于销的状况,但是,由于中国工业生产与能源矿产资源区域分布不相吻合的矛盾、以及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东部和南部主要消费地区的煤炭供应一直处于偏紧状态,形成区域性煤炭供应短缺。

  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开发迅速提高了石油在中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1960年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足3%,到了70年代中期则上升至24.76%。此后随着生产进入成熟期,石油所占比重开始不断下降,到1995年时已降到17.2%。为满足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家不得不增加进口,其结果1993年中国成为了石油制品净进口国,1996年进而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由于资源有限和开发投入不足,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不足全国能源总消费量的2%),长期以来然气保持着地方性供应特征。近年来随着陕西北部大型气田的开发,中国天然气工业开始进入区域性供应阶段。目前已发现大型天然气田3处,其中陕北2300亿立方米,川东200O亿立方米,新疆1600亿立方米。

  中国能源生产的长期实践表明,受国内资源条件限制,坚持高度自给政策的代价就是造成能源浪费与生产结构的落后甚至倒退.70年代中期,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曾达到26%,经过20午后,这一比重反倒下降到了18%,不仅与发达国家先进结构相去甚远,就是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也有很大距离。例如印度能源消费中油气比重接近30%,高出中国10个百分点。

  4 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较之目前增长1倍左右,其中煤炭将达到26亿吨、石油13亿吨、天然气800亿立方米。问题在于中国的资源前景并不乐观。除了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020年的国内消费需求之外,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4.1 供应政策的调整

  若继续以传统能源矿种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政策,即便采取严格的节能措施,到2020年则中国的煤炭消费总量也将达突破20亿吨。如此大量的煤炭消费,对国家未来的生存与竞争、尤其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威胁。诚然,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是依赖煤炭为主的国内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米取得的。然而这种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环境污染成为普遍性社会问题(如全国酸雨发生的频率和面积较80年代以前增加了10%~20%)。衡量得失,需要重新考虑中国现有能源供应政策的调整。

  4.2 石油进口

  实际上,5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供应系统基本保持着某种开放性特性,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石油。

  在6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投产之前,中国石油及制品消费的半数以上来自前苏联,尽管此时石油消费所占比重不及5%。70~80年代,随着胜利、人港、华北等油田的相继投资,中国开始进入世界石油市场,以大幅度改善国际贸易和提高出口产品换汇率水平。中网的石油出口量1973年时为300万吨,1980年为17万吨,1985年达到了3620万吨(相当于叫年产量的1/3)的高峰值。此后,尽管政府始终强调石油出口的重要作用,但在国内需求不断增大的压力下,中国的石油量出口开始下降,进口量增加。到1996年,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已下降不足2500万吨。在中国石油出口中,原油始终占主导地位,其比重基本保持在80%左右。

  中国石油的进口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增长快和产品多样化强。1986年中国进口石油总量为220万吨,1996年便增加到3844万吨,10年间增长17倍多。1997年更增加列5800多万吨,大大超过GDP和外贸增长速度。在产品进口多样化方面,首先是包括汽、煤、柴在内的石油制品。80年代初期中国石油制品的进口量还很有限(100多万吨),但进入80年代中期后增幅迅速攀升,1993年进口量达到1700多万吨,成为中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的主要原因。在原油进口方面,整个80年代都保持着缓慢的增长态势,但进入90年代后增速明显加快,1996年进口达到2262万吨,超过出口,并占据了石油进口的主导地位,从而最终使中国变成了完全的石油净进口国。

  1998年中国开始在江苏太仓建大型石油液化气储存设施,用以缓解华北地区液化气进口增长的压力。实际上,1997年中国进口的石油液化气量已达358万吨,相当于国内消费量的40%。

  5 结论

  自50年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着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战略。从保障生产的角度出发,这一政策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它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保证21世纪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牛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中网需要对n前的能源供应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

  首先,充分认识能源供应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努力提高未来能源的供应质量。为此,这种战略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比重。中国应将能源消费中油气比重从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2010年30%和2020年的40%。欲达此目的,除了努力稳定和提高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油气市场的竞争、不断增大进口规模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世界能源资源和消费市场变化看,达到调整的目的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实施这种能源供应战略的调整将在外交上和经济上承担一定风险,其中尤以传统生产与供应部门及地区利益的丧失和再就业安排等问题最大。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应该说,承担风险的痛苦并非中国所独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的能源生产和供应的实践表明,健康而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合理而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必须充分考虑中同能源消费和生产区域差异。长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西北内陆地区的能源输入。改善能源供应结构、提高油气进口规模无疑将对现有能源运输系统运输和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能源运输系统的改造和有关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业应成为这一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能源矿产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水平,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欲达此目的,不仅有赖于能源资源开发部门的自身努力,如在成矿理论、采掘回收技术等,而且也有赖于国家总体生产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单位GDP能源矿产投入高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落后局面。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24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