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从需求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模

作者:
出处:
发布时间:2004/6/9 9:14:07

浏览次数:923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无论是钢产量还是钢材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钢产量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人均钢产量达到141公斤,首次超过了世界人均钢产量(138公斤)的水平。可见,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在全球钢铁产业及钢铁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2002、2003年我国钢铁产量连创世界新高,达到1.82亿吨和2.1亿吨,增速分别为18.9%和 19.7%,但钢材需求旺盛,大部分钢材品种价格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基本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甚至有些钢材品种(如镀锌版、冷轧薄板、彩涂板、中厚板等)一周内两次上调价格。

  钢铁工业的高增长与赢利大增,引来各种资本对钢铁产业的投资一浪高过一浪。除了钢铁企业扩大产能外,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钢铁工业系统以外的企业纷纷进入钢铁生产领域。据初步统计,仅国内民营资本在建和拟建的钢铁能力合计在5000万吨左右。一般新建钢铁企业起步规模多在500万吨左右,有的新建企业甚至提出了达到1000万吨的目标。这种对钢铁工业投资热的出现,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这一问题的讨论,专家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工业化,那时,钢产量和消费量将达到饱和”,按此推论,钢铁工业在钢铁产量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有人认为,“钢铁工业大发展是情理之中,起码到2006年之前应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有专家建议,我国的钢铁工业应控制在1.8亿吨规模,如果个别时期总量不足,可以通过进口普通钢材解决。

  对未来钢铁工业发展规模的判断,既影响到钢铁工业自身的投资与发展,也影响到诸多上下游产业以至国民经济全局。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合理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规模取决于钢铁市场需求规模,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影响钢铁需求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一)有利条件

  1、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

  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向我国转移石化、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船舶、纺织等制造业的步伐日益加快。同时,我国各地区承接与吸收这种产业转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因此,新一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制造业转移,将对以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刺激和市场拉动。

  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性。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国内生产总值保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时,钢铁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我国钢产量从1996年的1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1.82亿吨,消费量从 1996年的0.97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1.92亿吨,这与此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密不可分。未来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因而对钢铁的需求仍会有所上升。

  3、部分下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钢材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是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对钢材的消费需求约占35%。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部分下游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构成钢铁市场需求的主体。

  (1)汽车工业。近两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2002、2003年汽车产销量增速都超过30%。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今后相当一段时期(10—15年),我国汽车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是可预期的。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信心与动力,从而为汽车工业的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消费结构升级为汽车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基本跨过了以家电为代表的千元级商品,消费热点正在转向汽车、住房等万元、十万元级商品。

  再次,私人购车市场的形成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汽车工业的发展已转到主要依靠私人购车消费扩张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钢材的需求将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假定今后我国汽车生产量等同于市场需求量,根据2005、2010年我国汽车需求总量和现有的汽车用钢材单耗水平,同时考虑到整车配套和保有车用钢材,以及汽车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科研用钢等因素,汽车工业用钢的市场需求如下:

  2005年,汽车工业的钢材需求总量为1100— 1250万吨,其中薄板带为500—580万吨,优质型材为300—330万吨,中板为200—230万吨;

  2010年,汽车工业的钢材需求总量为1678— 1945万吨,其中薄板带为860—1000万吨,优质型材为420—480万吨,中板为270—320万吨。

  (2)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装备工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成套装备的重任,也关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机械工业中,机床、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制造业以及大型电力、石化成套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因此,未来机械工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对钢材的需求与钢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2年机械工业钢材消费量达到2482.3万吨。预计2005年机械工业对钢材需求量将达到 3627.5万吨,2010年的需求量约为5000万吨左右。从未来需求品种看,对中厚板、优质钢型材、钢管等品种的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3)石油工业。首先,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角度考虑,石油工业必须保持稳定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随着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稳定性也受到严重挑战,因此,今后除了实行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外,必须增加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力度,保持国内石油工业稳定发展。其次,石油工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综观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现状,在其他产业发展普遍面临市场制约的大背景下,石油工业成为极少数几个存在市场供应短缺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全社会汽车保有量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对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仍将稳步攀升。

  我国石油工业用钢中钢材消费量最大的品种是油井管和管线管两种。预计2005、2010年油井管消费需求总量分别为105—115万吨和110—120万吨;从2003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需要管线钢 360—370万吨;此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需消费60—70万吨钢材。

  (4)船舶工业。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船舶工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根据我国船舶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05年,我国造船能力扩大到850— 900万载重吨(按国际统计口径),年造船总量达到 65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出口5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6%以上;到2010年,船舶工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船舶工业强国行列,世界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形成与日本、韩国“三分天下”的世界造船格局。船舶工业用钢主要包括板材、型材和管材,其中又以中厚板材为主。船舶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带来船舶工业钢材消费量的较大幅度增加,预计 2005、2010年船舶工业用钢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80万吨和510万吨。

  (二)制约因素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既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必然导致GDP与钢铁消费量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从而制约钢铁需求增长速度。

  2、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与结构将发生改变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建设国债资金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高水平,2002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 50%。而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与住宅建筑业等钢铁消耗量大的产业的投资比例很大。以房地产业开发投资为例,2000—2002年,其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21%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为15.1%、16.9%和17.9%。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偏重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与住宅建筑业的投资结构是导致近几年钢铁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今后,尽管仍需扩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但空间相对有限,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应主要通过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投资结构看,经过近几年对水利、交通(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大大提高;房地产业已经出现投资过热,写字楼、宾馆及商品住宅的空置率较高,房价开始从高位滑落。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的同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例也将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对钢铁的需求。

  3、对钢铁材料的替代

  钢铁作为重要的金属结构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主导地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动摇。但是,为适应节能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在许多制造领域,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工程塑料等轻量化结构材料替代钢铁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汽车工业国家,为了减轻汽车自重,降低燃油消耗,已逐步在部分汽车零部件上用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取代钢材,如汽车轮毂、座椅骨架、防护板、前门及后门等。在船舶和其他一些机械设备,用轻型结构材料替代钢材的趋势也开始形成。尽管对钢铁材料的替代是局部的、渐进的,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一产业以至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的消耗强度,在等量产品、产值上减少钢铁需求。

  4、技术进步与钢铁产品性能提高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减低资源、原材料消耗是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减少单位产品物耗、降低成本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争取竞争优势的自觉行为。随着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的钢铁消耗将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钢铁产品的强度将不断提高,性能也会得到改进,生产同样的产品,其钢铁消耗量将逐渐减少。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将成为减少钢铁需求上升的重要因素。

  三、2005、2010年我国钢铁需求总量分析

  运用钢材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相关趋势外推法,对2005、2010年我国钢材需求总量进行预测。1986—2002年,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75%,其间钢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9.32%。尽管在这期间,各年份的GDP增长率、钢材消费增长率出现了较大波动,但从长期趋势看,GDP增长率与钢材消费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在2003—201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设定为7.2%,低于1986—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相应的钢材消费增长率也将有所下降,其增长率变化区间应在5%一7%。以2002年钢材消费量(19622万吨)为基数,按5%、6%、7%的钢材消费增长率计算, 2005年钢材需求量分别是22715、23300、24038万吨,2010年钢材需求量分别为28991、31274、33714万吨。

  从未来影响我国钢铁需求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分析,制约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将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2003—2010年钢材消费增长率取中间值(6%)是较为正常合理的,2005、2010年的钢材需求量分别为2.33亿吨和3.12亿吨左右。

  四、主要结论

  (一)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模仍有市场空间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达到钢铁需求饱和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2005、2010年的钢材需求量仍然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为2.33亿吨和3.12亿吨左右。考虑到进口品种结构调剂与钢铁综合成材率,2005、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保持在2.3亿吨和3.1亿吨较为合理。因此,相对2002年我国1.82亿吨的钢铁产量,我国钢铁工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近两年钢铁产业投资过快、产能过剩将难以避免

  近年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钢铁工业系统以外的企业纷纷进入钢铁生产领域,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投资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仅2003年上半年,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就增长了133.8%。据有关资料,到2005年,我国高炉生铁产能将达到3.13亿吨,比2003年的产能增长近50%;钢的生产能力将达3.66亿吨,比2003年的产能增长47.8%。在短时期内对钢铁产业的集中投资,显然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

  (三)加强和改善政府对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控机制,保持钢铁工业持续发展

  首先,在对国内外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钢铁产业发展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其次,尽快完善和落实行业技术标准,提高产业进入门槛,用以规范社会资本对钢铁产业的投资,同时坚决淘汰一批生产工艺与设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再次,为适应国际钢铁产业大规模并购和重组的新形势,国内钢铁企业必须加快联合、重组步伐,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5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