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对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思考

作者:
出处:本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2011/11/10 9:17:50

浏览次数:1624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一、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负环境效应
  

在我国,煤炭燃烧产生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CO2的70%均来自煤炭使用过程。这是由中国能源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煤炭在能源资源储量和消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03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超过10%,煤炭年均增长5.3%,石油年均增长4.8%,天然气年均增长6.0%,核能、风电年均增长8.8%(见图1)。工业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占70%,大部分行业存在节能装备技术落后、能源效率低、高能耗资源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在能源生产使用中产生的SO2、粉尘、CO2等成为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5%,居世界第二位[1]。
  

(二)中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经验教训
  

世界各国能源效率都经历从高增长向低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正处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一直处于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世界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加大了能源的消耗,能源与环境危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鉴于20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重化工严重污染环境事件,使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同义语”。虽然中国的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煤炭在能源资源储量和产量中的比重,决定了其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能源供给的主要地位,然而,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约束也决定了中国煤炭产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和社会共识。
  

(三)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利用以煤炭为主,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必然影响能源安全。煤炭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压力,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利用模式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始终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宏观调控中能源开发利用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能源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国家对能源投入的增加,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很大缓解。然而,21世纪以来,能源供求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致高能耗行业的过快发展,能源消耗呈现高增长态势,在加速消耗常规化石能源储量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应着眼于能源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二、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多元化发展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2]。在提高能源生产能力的同时,中国加快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能源运输体系,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节能环保成效日益提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将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加强能源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截至2008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占火电总容量的60.4%,随着发电机组的升级换代,发电煤耗快速下降,近三年累计节能约2.9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亿吨。从主要污染物方面看,2007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了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4.66%和3.14%。2007-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8.95%和6.61%[3]。
  

(三)能源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方面,钢铁行业通过加强生产过程中副产煤气回收利用,有效降低煤气放散率;煤炭行业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完善煤炭综合加工体系、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电力行业采用节水环保型发电机组,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推进燃煤与燃油技术改造;石油石化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科技,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核电已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多项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至2008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四。
  

(四)深化节能管理体制,促进能源有效利用
  

政府积极制定环境税收、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机制等环境经济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能源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能源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能源市场环境日益改善。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基本实现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市场化。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监管机构,实现了电力工业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不断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了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优质化和清洁化的进出口结构。
  

三、新形势下对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新要求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攻坚阶段。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石。“十二五”节能目标对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建立“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能源日趋短缺。我国人均资源匮乏,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如果按现有开发力度,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开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50年、100年。同样,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天然气供需缺口则达到需求量的24%。能源短缺对中国在新形势下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粗放型能源开发与利用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十二五”是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若继续“十一五”的增长趋势,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可能将超过55亿吨,对能源供应、环境承载力、能源安全提出挑战,必须对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做新要求,绿色、低碳能源势在必行。
  

四、中国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行动策略
  

(一)强化“节能优先、总量控制”战略
  

节能、提效、合理控制能源需求是能源战略之首,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以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能耗实现能源有效控制的健康发展。第一,节能是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基本前提和长期任务。应对资源和环境挑战,必须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加快对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合理引导能源需求;第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今后能源工作的重大战略,重点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压缩不合理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约束增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将能源消耗型向可持续资源利用型转移。一是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石油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二是降低煤电比重,推进节能减排,调整电源生产结构,构建以发展煤电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以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打造高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宽松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四是着力将水电开发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发展核电、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三)转变发展理念,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我国政府首先应在研究制定能源规划时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作为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要建立并完善能源消耗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列入政绩考核内容;要加快能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用价格机制、税收杠杆来调节能源的分配和消耗,形成一种长效激励机制,让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形成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及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引导消费和投资行为;要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确立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方向。
  

(四)大力开展能源科技自主创新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能源科技创新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稳定的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投资体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动能源发展从资源依赖性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建立中国新的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制定能源研发远景规划,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积极鼓励官产学投入研发行列。对新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采取适当的补贴鼓励政策,加快核能、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科技创新和攻关技术研发,逐步提高新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
  

(五)完善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政策法规
  

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项目准入制度,坚决淘汰浪费能源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要制定严格标准,对重点行业、产品制定能源效率、资源效率标准,对产品要规范节能设计。严格进行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能源的违法违纪行为。
  

参考文献:
  

[1] 法莱尔,华强森.实现中国能源效率的跨越式进步 [J]. 麦肯锡季刊,2008(4).
  

[2] 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3):345-359.
  

[3] 彭森,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应对气候变化 [C]. 环境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9.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48.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