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作者:
出处:本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2008/3/21 7:57:07

浏览次数:4251

收藏


浏览字体设置: -   +

  一、规划背景

  回顾“十五”,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迈上了新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改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外贸出口大幅度增加,合资合作步伐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企业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解决,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展望“十一五”,将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面临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为全省工业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加速转移,为辽宁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全省工业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挑战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但是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辽宁工业经济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的发展环境。只要我们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发展紧迫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就一定能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带动原材料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十一五”时期,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创新,突出三条主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围绕建成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这一目标,把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充分发挥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两个创新:一是坚持体制创新,把改革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完成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二是坚持科技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品和产业、资源开发与节约、环境保护和重大高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转变。

  ——突出三条主线:一是突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并向高知识技术密集化迈进。二是突出产业区域布局优化。围绕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和以“五点一线”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带,规划建设若干现代工业园区和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使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调整完善现有各类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快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努力构建以“三区一带”为核心,各类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支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总体格局。三是突出产业组织形态提升。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10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89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年均增长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型工业增加值9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建筑业增加值预期年均增长10%。

  2、工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提高到35%,提高10.4个百分点,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提升相关配套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46.5%调整到40%,拉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2%提高到15%;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1%提高到16%,提高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省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提高到2.3%,提高0.8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0家,5年累计开发新产品3万项,获工业专利1.5万项;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争创世界级品牌2个、中国名牌50个以上。

  3、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完成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到2010年,培育30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

  4、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2.88吨标煤,比2005年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0立方米,降低14.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

  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15000亿元,比“十五”期间累计提高2倍。“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300个重点工业项目。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国企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振兴辽宁关键是振兴工业,振兴工业关键在企业,要把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作为突破口,靠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靠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革中实现振兴。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牢固确立“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导方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目标,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坚持着眼于发展、坚持开放式改革、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企业改革的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除大型煤炭企业实行国有控股外,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在股权比例上不做限定,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决定进退。要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合资合作、购并重组、规范上市、法人持股、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按照改革范围放开、改革形式放开、出让对象放开的原则,加快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在全面完成上述改革任务的同时,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完善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着力转换经营机制;要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推动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支持中直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全力配合中直企业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工作,减轻企业压力。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意见》,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围绕全省40户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冶金行业,要继续推进鞍钢、本钢实现资产重组,积极鼓励鞍本钢铁集团进一步联合重组省内其他钢铁企业,形成3000万吨以上规模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大力支持新抚钢与北京建龙集团购并重组,加大改造力度,加速淘汰落后,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推进抚顺铝厂加入中铝集团,解决原料瓶颈制约,扩大电解铝和海绵钛生产规模,同时实现铝电联合,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促进葫芦岛锌厂、北台集团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改制重组步伐。石化行业,要大力推进华锦集团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进行战略重组,按炼油化工一体化建设乙烯及下游装置,成为重要的化肥、乙烯生产基地;促进大化集团结合实施搬迁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大连染化公司与大连福佳集团改制重组,建成硫化染料、高氯酸氨、陶瓷绝热涂料国内乃至国际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加快推进东药集团选择合作伙伴,实现强强联合。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沈阳机床通过整合国内外机床企业,组建中国最大的数控机床企业集团;支持沈阳矿山、沈阳重型、沈阳鼓风机、沈阳冶金机械、沈阳电机、大连冰山、锦西化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瓦轴集团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联合重组,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努力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要以华晨集团改制为契机,寻求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合资合作,发展经济型轿车,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全面整合资源,加速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信息产业,大力推进大显集团、长白计算机集团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联合重组。轻型工业,大力支持锦州金城造纸集团公司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改组改制;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行业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鼓励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着力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结构调整、集约经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创造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推进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作用。“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二)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速工业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要把先进技术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坚持产业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目标,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大力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由技术引进、跟踪模仿向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由注重单项技术向多项技术融合创新的转变。要坚持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组合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围绕重点产品和产业、资源开发与节约、环境保护和重大高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50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计制造技术,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PX、PTA聚合反应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港口装卸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日产8000吨以上熟料水泥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450平方米烧结机设计制造技术,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100MW和200MW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船用曲轴锻造和加工组装技术,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建造技术,100座级民用客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兆瓦级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IC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大型环保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冶金工业,要重点突破高档轿车面板生产技术,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熔融还原及电磁冶金技术。石化工业,要重点突破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CPP)工业化生产技术,重油接触催化制乙烯(HCC)工业化生产技术,甲醇制烯烃(MTO)工业化生产技术,生物质化工技术,沸腾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信息产业,要在数字化音视频、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汽车电子、电动汽车、数字医疗、船舶综合导航等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多晶硅材料、半导体材料、光通讯材料、新型显示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节能环保材料、钛合金材料、原子能级锆材料的生产技术。生物工程,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为重点,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建设各类技术中心,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到201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占全社会R&D投入的60%。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建立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工程技术中心。三是完善自主创新综合服务体系。立足共性技术领域,从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选择一批作为公共技术平台予以支持,并根据需要新建若干公共技术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为提高创新能力服务。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等各类企业孵化器,突破固有模式,形成集群孵化、产业链孵化的新格局。以“三网一库”为载体,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到2010年,省级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达到8个,建立东北地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交易网。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和保护机制,努力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五是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政策等。要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同时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支持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三)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组织形态提升为主线,重点抓好两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高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形成结构多元化和高级化、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比重,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兼顾发展轻纺机械、农用机械等领域。

  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统筹协调与重点开发相结合,构建以“三区一带”为核心,各类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支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总体格局。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要建设成为造船基地、石化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基地。辽西沿海经济区,要努力建设成为造船基地、石化基地、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辽西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通过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和丹东、庄河临港工业区“五点一线”大开发,建设若干现代工业园区,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使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努力打造产业特征明显、竞争力较强的沿海经济带。以沈阳铁西新区为龙头,建设沈西工业走廊,增强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市)工业经济,依托当地资源、区位、市场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50个各具特色的县(市)工业区,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县(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持阜新、抚顺、本溪、盘锦、鞍山等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继续做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非资源依赖型的产业格局。

  提升产业组织形态。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结构,建立“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亚铃型”发展模式。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按照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地域化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12大产业集群。一是以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沈阳重型、沈阳矿山、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等企业为龙头,依托沈西工业走廊,辐射辽宁中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以机床、石化通用设备、冶金矿山重型设备、输变电和发电设备等产品为代表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以大连机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连冰山、大连机车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以机床、机车、重型装备、港口装卸设备、制冷设备等产品为代表的大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三是以华晨集团、曙光集团、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沈阳中顺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一汽大众(大连)、一汽大柴、东风朝柴、航天三菱、本溪曲轴、锦州万得等一批企业为骨干,加快发展沈阳、大连、本溪、丹东、朝阳、锦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四是以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和中远工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大连和葫芦岛为主、其他沿海城市为辅的船舶制造产业集群。五是以大连、营口、锦州湾为重点,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培育与大连、锦州、盘锦、葫芦岛现有石化企业产品合理分工、上下游紧密联系的环渤海石化产业集群。六是以抚顺石化为核心,以100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推进“中国北方石化城”的建设,加快发展以三大合成材料、改性塑料及塑料制品、精细化工为主的抚顺石化产业集群。七是以鞍本钢铁集团等钢铁企业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鞍山、本溪、辽阳、营口、朝阳地区的精品钢材以及以管、板、带、钢结构为主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八是以辽阳石化、辽阳奥克等企业为骨干,以精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短丝、差别化纤维、超细海岛纤维、环氧乙烷衍生物等产品为重点的辽阳芳烃及化纤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九是以大显集团、华录集团、辽无二厂、大连阿尔派等一批企业为骨干,加快培育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十是以沈阳三生制药、东药集团、大连罗美、大连珍奥、大连亚维等企业为骨干,培育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十一是依托全省菱镁矿、滑石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营口、鞍山镁制品和非金属矿制品产业集群。十二是依托全省5大分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基地,重点发展粮食、果蔬、畜产、水产、特产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沈阳、大连、鞍山、锦州、阜新、铁岭、朝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0年,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污染排放大为降低,一大批工业企业达到清洁生产标准,初步建立若干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城市。重点企业吨钢能耗降到700公斤标煤以下,10种有色金属吨产品能耗降到4.5吨标煤以下,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12公斤标油/吨·因数,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平均能耗降低20%。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着力抓好五个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提高准入条件,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冶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淡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弃物产生环节要预防污染和全过程控制,重点加强冶金、石化、造纸、酿造、印染等行业的废弃物处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规划、抓好试点、分层次推进。辽宁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省,各级政府要认真编制好“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就工业而言,要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城市,从三个层次加以推进。一是企业层面,要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钢铁企业,要提高原料入炉品位,优化全流程能源系统结构和用能模式,建立污水和废渣综合处理系统,采用干熄焦,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高炉余压发电、汽化冷却,烟气、粉尘、废渣等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大力推行“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资源化治理”的清洁生产模式。石化企业,要优化生产过程的物料和能量平衡,降低消耗;加强“三废”回收并返回生产链中利用,形成企业内小循环;拉长产品链,开发“三废”再生资源、再商品化,形成多级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方式。建材企业,水泥生产要在加速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钢渣、粉煤灰、油母页岩渣等为原料,利用部分可燃废弃物为燃料,水泥窑尾气(CO2)资源化、低温余热发电等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采用煤矸石、粉煤灰、油母页岩废渣生产建筑砌块、空心砖以及其他新型建筑材料。装备制造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通过原料替代和工艺改进,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工艺技术,尽量选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努力实现“绿色制造”。轻工企业,要加强“三废”回收和综合利用。酿酒生产要大力推行利用废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厌氧产生的沼气用作燃料或发电的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废物零排放。味精生产要深入研究资源流动过程中上下游关键工序的链接,开发应用从各种“废弃物”中提取蛋白系列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解决废水、废渣以及污泥的出路问题。加强对农产品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多次利用、持续利用,延伸循环产业链条。其他行业和企业,也要因企制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区域层面,要遵循生态工业的理念,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若干工业生态园区。首先,要围绕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和形成12大产业集群,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改造若干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宽发展领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相关企业的产品耦合、产业整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其次,要围绕打造以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和丹东、庄河临港工业区“五点一线”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带,将发电、钢铁、水泥、化工、造船、集装箱以及其他装备制造等产业和企业有机组合,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构建1~2个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临港生态工业区,实行“绿色”招商、产业链招商,使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标志性区域。三是社会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积极开展部分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扶持一批资源再生利用重点企业。

  四、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数控机床生产基地、成套装备基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做大做强原材料工业,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7个石化产业基地和3个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纺织、医药及其他优势特色轻型工业;积极发展建筑业。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成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较好、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抓住世界制造业加速转移和我国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有利时机,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积极发展其他领域重大装备和配套产业,形成主机、辅机、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协作、社会化配套的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多种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在辽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建成拥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重点培育10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预期189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上升到35%。

  1、大力发展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设备,建设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要以经营国际化、产品智能化、制造规模化为目标,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海外并购、合资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快发展中高档机床,建设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依托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骨干企业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营口冠华机床、辽阳锻压机床等专业厂,联合大连光洋、大连大森等数控系统制造企业,全面推进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打造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研发平台,迅速提高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在提高机床产品技术水平和关键功能部件研制能力方面,重点推进沈阳机床数控机床及成套生产线整体改造项目、大连机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基地项目、沈阳新松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项目、营口博华数控中心产业化项目、辽阳锻压机床大吨位压力机项目。充分发挥品牌、技术、市场资源和加工成本低的综合优势,扩大经济型数控机床的产业化规模,提高中档数控机床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高速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大型铣镗加工中心、大吨位精密成型机床等高档数控产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提高机床数控系统自主研发能力方面,重点推进数控机床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大连高金数控装置产业化项目、大连大森超小型高速高精数控装置和数控技术发展中心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产业化项目,加大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积极发展机床基础元器件,支持瓦轴集团重点发展工业轴承、等速万向节和高速精密滚珠丝杠以及直线导轨等产品,推进重大装备精密轴承等一批项目,使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世界轴承10强。鼓励大连液压件厂、沈阳液压件厂、阜新液压件厂等企业,发展液力耦合器、液压调解阀、柱塞泵、高压齿轮泵等高可靠性液压件,尽快提升全省机械基础件的整体实力。到2010年,全省数控机床生产能力预期4万台,产值数控化率由47%提高到80%。

  2、大力发展成套设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和水平,建设成套装备基地

  要重点推动输变电及发电设备、石化通用装备、冶金矿山重型装备、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培育具备从工程设计、设备成套供应与系统集成、建筑安装和全程服务的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建设重大成套装备基地。

  ——输变电及发电设备。要加快联合重组,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品牌资源、人才资源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输变电及发电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和成套水平。

  依托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新东北电器、大连电瓷、抚顺华泰电瓷电气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重点发展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力推进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特大型变压器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抚顺华泰电瓷电气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及搬迁改造项目、新东北电器封闭组合电器项目。加快研制开发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级直流输变电设备,提高成套能力和水平。

  支持沈阳黎明、沈阳606所和沈阳鼓风机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效率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以及油气管线及高原动力机车所需的10~25MW机械驱动用燃气轮机。在实现QD128、QD168系列轻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小批量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重型燃机产品,建成国内中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及配套产品制造基地。

  依托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鞍钢重机、沈阳鼓风机、沈阳盛世阀门等骨干企业,加强与中国一重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合作,围绕大型高效低污染火电机组、单机容量20~30万千瓦大型抽水蓄能机组、60~70万千瓦大型混流式机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地热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能源市场,加快研发制造核电主泵与核电用各种阀门、凝汽器、高压给水加热器以及汽轮机部件、锅炉等发电设备配套产品,形成电力装备配套产业。

  加快推进风电设备的本地化步伐。以阜新风电项目建设为依托,重点支持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沈阳重型等骨干企业,通过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尽快掌握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批量生产,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品牌。

  ——石化通用装备。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实现自主系统设计、成套供应、关键总成或部件自主制造,提高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和国产化水平。

  以沈阳鼓风机、大连冰山、中国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公司、抚顺机械公司、锦西化工机械为龙头,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发展1000万吨炼油装置以及配套设备,100万吨级乙烯、PX、PTA、聚酯成套设备,6万立方米空分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以及制冷设备,大型天然气长输管线增压站及大流量空分装置,高效调速大流量输油管线泵,以及往复式压缩机、PVC成套装置、大型高温高压容器及换热器、煤液化工程配套1250KN压缩机、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加强工程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领域的资源整合,提高国产化水平和成套能力。依托沈阳鼓风机、沈阳矿山、鞍山环保设备、丹东水处理所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城市垃圾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

  ——冶金矿山重型装备。主要瞄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急需的和可实现替代进口的重大装备,强化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核心主机设备和配套辅机,提高成套水平。依托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沈阳重型、沈阳矿山和鞍钢重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站辅机成套设备、全断面掘进机、大型起重设备、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大型烧结成套设备、大型矿山设备、港口装卸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煤矿设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

  ——工程机械。要围绕国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市场需求,依托沈阳远大、沈阳北方交通、沈阳三洋重工、沈阳矿山、大连叉车、抚顺挖掘机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企业重组力度。重点推进沈阳北方交通道路养护机械及交通工程机械国产化扩建项目、大连叉车技术改造项目、锦州重型以及鞍山森远国家“863”产业化项目等一批工程机械重大项目的建设。按照高效、节能和机电液一体化的产品发展方向,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研制开发市场急需的大型、成套和专用特色产品,实现高速挖掘装载机、静液压推土机、液压凿岩系列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吨位履带起重机、行架起重机、道路热墙式养护设备、稀浆封层机、道路铣刨机、桥梁检测、道路清障、路面综合养护、沥青拌合及摊铺机械、养护机具等产品生产的批量化和国产化。

  ——自动化仪器仪表。要依托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丹东奥龙射线仪器、丹东东发集团、鞍山热工仪表、丹东东方测控、营口冠华和鞍山力德电子电力等企业,重点开发电力、冶金、石化、机械制造、医药卫生、环境监测及国防建设等领域所需的大型、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先进控制系统及精密检测和计量仪器。积极推进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MEMS压力传感器与相关智能仪表产业化项目、丹东东方测控智能化非接触式在线检测设备产业化项目、鞍山力德电力电子光纤测控系统产业化项目、朝阳加华光电传感油罐参量检测计量系统项目的实施,实现传感器、智能化仪表、工业控制系统智能变送器、在线检测设备、高精度X射线仪、系统集成测控仪表等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的规模化生产。

  3、大力发展汽车、船舶、机车、民用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建设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

  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机车、民用飞机及零部件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发展这一产业,将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及零部件。要高度重视华晨集团的发展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汽车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坚持走联合重组道路,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合资合作步伐,整合辽宁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产品系列,扩大生产规模,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增强竞争力。

  全力支持整车发展。重点支持华晨宝马发展高档轿车,提高国产化率,尽快实现年产3万辆的目标;支持上海通用沈阳北盛加快发展MPV车,并争取将经济型轿车等更多的车型在辽宁生产;支持华晨金杯进一步提高中华轿车等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并积极开发经济型轿车;支持曙光集团发展大中型客车,产量达到5000辆以上;支持金杯车辆公司发展轻型货车,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满足欧Ⅱ标准;支持辽宁海诺、辽宁九天建设等优势企业,发展混凝土搅拌车、商品车运输车等具有特色的专用汽车。加快实施华晨宝马车身国产化项目、上海通用沈阳北盛二期扩建项目、中华轿车M3建设项目、华晨金杯A级车开发项目、金杯车辆公司10万辆卡车项目、辽宁曙光汽车黄海客车建设项目、沈阳中顺年产15万辆MPV/SUV扩建项目和鞍山华融万源客车厂年产1000辆绿色环保混合动力公交车项目。

  ——船舶。要坚持科技先导、军民结合、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的方针,进一步扩大造船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水平,做大做强造船主业,加快发展修船业和船用配套产业,充分发挥环渤海湾船舶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以大型造船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以及造船、修船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保持造船能力和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生产基地。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汽车零部件。依托沈阳金杯汽车、曙光集团、本溪曲轴、辽宁五一八、锦州万得、锦州锦恒、航天三菱、一汽大众、华晨金杯、一汽大柴、东风朝柴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发动机、车桥、曲轴、汽车悬架、安全气囊、差速器、变速器、汽车转向器、增压器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加快形成沈阳、大连、本溪、丹东、锦州、朝阳等汽车零配件产业集聚区,通过加强对外合资合作,积极承接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努力发展电子控制变速箱、电喷装置等汽车电子产品,逐步实现汽车零部件高端产品的本地化,增强全省零部件综合配套能力。到2010年,全省汽车生产能力预期78万辆,其中轿车生产能力23万辆,车用发动机生产能力150万台。

  重点建设大连、葫芦岛两大造船基地,加快推进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和中远工业新建30万吨级造船坞项目,以及中远船务大型船坞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造船能力。加快转变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造船周期。重点发展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8000箱以上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专用汽车滚装船、新型客滚船、不锈钢舱化学品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逐步形成系列化、品牌化。

  加快建设大连、营口、锦州等地的船舶配套产业群。重点发展船用动力系统、电子仪表设备、船用机械三大配套产业。依托大连柴油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连推进器、大连阀门、辽海机械、锦州航星、沈阳鼓风机等企业,发展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曲轴、推进器、阀门、导航设备、船用安全设备、舱室机械等产品。建设大连、营口等船舶配套加工园区,构建舾装制造中心、管子加工中心、上层建筑制造中心、甲板设备制造中心及船用配套电器制造中心等,支持鞍钢在大连建设船用钢材配送中心。实现船用配套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

  努力扩大修船规模,以建设具有国际化形态的大型现代化修船基地为目标,加强修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修船技术水平,壮大修船业。积极支持中远船务30万吨修船坞、营口鲅鱼圈15~20万吨级修造船厂建设,丹东、锦州、葫芦岛等港口城市要利用沿海优势,发展修造、拆船产业,做大修船业。到2010年,全省造船能力预期800万载重吨左右,船用柴油机生产能力500万马力,船舶本地配套率60%,修船坞容100万吨,修船产值30亿元。

  ——机车。围绕国家“两高、两快、一重”(高原铁路、高速铁路、客运快速、货运快速、货运重载)和城市轻轨建设的发展要求,依托大连机车、沈阳机车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大连机车车辆产业园区、沈阳提速货车制造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铁路机车和城市轻轨机车,加快电气化铁路配套器材的产业化。提高城市轨道车辆开发能力,积极研制高速重载机车、高原机车、干线大功率机车等新型机车产品。尽快提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铁路提速货车、重载货车、电气化铁路所需专用配套器材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实现机车车辆产品的高档次、高稳定性以及国产化、系列化、批量化,增强全省机车产业综合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保持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全省机车产品年生产能力预期650台(辆),其中内燃机车350台、电力机车100台、城市轨道车辆200辆、提速货车5000辆、提速货车改造12000辆。

  ——民用航空。以沈飞公司、沈阳黎明等企业为龙头,加强与波音、空中客车、庞巴迪等世界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用客机。重点推进沈飞公司与庞巴迪公司合作开发C系列民用客机项目,掌握100座级民用飞机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开发和生产小型公务机、轻型直升机和固定长翼长航时无人机、旋翼无人机等特种飞行器。尽快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涵道比飞机发动机产品,积极争取更多的飞机和发动机零备件制造、维修、试验、装配、试车等市场份额,逐步把辽宁建成全国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航空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

  辽宁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也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必将引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坚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加强总体设计和总装集成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的专业化、社会化配套体系,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二)做大做强原材料工业,建成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

  要进一步发挥辽宁原材料工业基础优势,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实施调整改造,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辽宁原材料工业的竞争能力,建设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到2010年,重点培育20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原材料工业增加值预期2300亿元,年均增长12%。

  1、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

  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石化工业的四大发展趋势,即生产装置大型化、炼油化工一体化、产品精细化、行业发展园区化,尽快实现辽宁由传统石化工业基地向高加工度石化工业基地的转变,大力推进炼化一体化,以大乙烯、大芳烃的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橡胶制品,适度发展化肥、新型煤化工。炼油工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重点提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综合配套加工能力和成品油油品质量,适当扩大以生产烯烃、芳烃为主的炼油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高乙烯及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橡胶制品生产能力,增加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突破关键技术,实现重油接触催化裂解制乙烯(HCC)和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CPP)工业化生产。化肥工业要着力调整原料路线和节能降耗,增加高浓度NPK复合肥生产能力。坚持煤和煤层气原料并举方针发展新型煤化工,利用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建设2~3套大型煤气化制甲醇装置,争取实现甲醇制烯烃(MTO)工业化生产。到2010年,全省石化工业增加值预期1200亿元,年均增长11.5%;石化工业精细化率由2004年的29%提高到45%;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0%,水耗降低20%;形成大连石化、抚顺石化、华锦集团等14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7个各具特色的石化生产基地,把大连建成全国重要石化基地、抚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石化基地、辽阳建成全国重要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沈阳建成我国重要的橡胶制品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盘锦、营口、锦州湾石化基地建设,建成环渤海石化产业聚集区。

  ——原油加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走大型化、集约化、基地化的发展道路,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石油在辽宁的7家炼油企业进行改扩建,提高产业聚集度,提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综合配套加工能力和成品油油品质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成大连石化20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使其原油加工能力由1050万吨提高到2000万吨,其中加工进口含硫原油能力达到1550万吨;建成大连西太平洋10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使其原油综合加工能力由80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加快建设抚顺石化炼油改造项目,原油加工能力由920万吨提高到1200万吨,优化炼油流程,多出优质乙烯原料,少产成品油,为建设百万吨乙烯工程提供原料;建设华锦集团乙烯原料工程,形成500万吨加工能力;辽阳石化(含鞍炼)完成850万吨炼油改造,主要为发展芳烃和化纤单体提供原料;两锦石化挖潜改造,均使炼油能力由550万吨提高到650万吨,优化炼油结构,提高油品质量;辽河石化提高辽河稠油加工能力,炼油能力由35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大连实德双岛湾和中海油大石化项目,新增炼油能力各1000万吨,用于建设大型乙烯工程。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小型炼油企业向石油化工型企业转变,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开采技术,保护性开采原油,到2010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力争稳定在1020万吨以上。鼓励辽河油田等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建设。鼓励大连实德等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增加原油进口。加快大型原油码头建设,发展原油储备设施,保证原油和成品油大进大出。采用清洁工艺技术建设项目,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到2010年,全省原油加工能力争取达到9000万吨,汽、煤、柴、润四大成品油产能控制在4800万吨,石蜡110万吨,沥青380万吨,车用汽柴油质量基本达到欧洲Ⅲ类标准,部分产品达到欧Ⅳ类标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

  ——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走炼油化工一体化道路,大力加强乙烯及合成材料生产能力建设,加快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建成华锦集团60万吨乙烯项目和沈阳蜡化50万吨/年CPP(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项目;加快建设抚顺石化100万吨乙烯项目;积极推进大连实德双岛湾大石化项目,新增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支持并向国家争取大连石化和中海油分别在辽宁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同时,要加大抚顺石化HCC(重油接触裂解制乙烯)工业化试验力度,开辟一条以重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新路。合成材料要坚持装置大型化、产品系列化、结构均衡化、技术独特化的发展原则,建设大型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合成橡胶装置,搞好延伸加工和深加工。支持蓝星沈阳石化和大连齐化建设聚碳酸脂项目。到2010年,全省乙烯生产能力力争400万吨,聚乙烯206万吨、聚丙烯200万吨、聚氯乙烯143万吨、聚苯乙烯23万吨、ABS树脂50万吨、聚酯170万吨、丁苯橡胶20万吨、聚碳酸脂20万吨。

  ——有机化工原料。要发挥辽宁石化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拉长“三烯”和“三苯”产品链,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装置,增加有机化工原料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建成辽阳石化8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辽阳石化20万吨/年乙二醇、沈阳蜡化13万吨/年丙烯酸及酯、锦化5万吨/年甲苯二异氰酸酯、大化集团50万吨/年中纯度对苯二甲酸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蓝星沈阳石化和大连齐化等企业的苯酚丙酮、双酚A项目;支持抚顺石化、辽阳石化、锦化、沈阳蜡化等企业率先加快发展,把烷基苯、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乙二醇、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丙烯酸及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等骨干品种做大做强。到2010年,主要有机化工原料的产能预期:环氧乙烷30万吨,脂肪醇23万吨,乙二醇50万吨,丙烯酸及酯13万吨,异丙醇10万吨,环氧丙烷14万吨,烷基苯30万吨,苯乙烯30万吨,硝基甲苯6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10万吨,对二甲苯和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精细化工产品。要充分发挥辽宁石化产品资源丰富、科研力量强的优势,以民营企业为主导,走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石化和化工产品向精高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精细化工率,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精细化工产业群,创建一批知名品牌,使辽宁精细化工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农药门类,以大连瑞泽、大连松辽、大连凯飞化工、大连凯飞化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为骨干,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努力增加新品种。

  涂料门类,以大连振邦、大连三科、沈阳关西等为骨干,发展氟树脂涂料、纳米微粒子涂料、汽车涂料、粉末涂料、水性涂料等新品种。

  染料门类,以大连染化集团、丹东锦龙、鞍山惠丰等企业为骨干,发展节能环保新型染料。

  催化剂门类,以抚顺石化、营口向阳、大连化物所、华锦集团为骨干,把炼油催化剂、聚烯烃催化剂、合成氨等催化剂做大做强。

  表面活性剂门类,充分利用抚顺、辽阳生产的烷基苯、脂肪醇、环氧乙烷等原料优势,延伸产品链。一方面以抚顺石化、辽阳奥克等省内企业为骨干,做大做强终端产品;另一方面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发展洗涤剂等高附加值日用化学品。

  粘合剂门类,把“哥俩好”、“吕氏胶王”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开发高档、环保型新品种。

  此外,要积极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助剂、油品添加剂、油田用化学品、造纸用化学品、电子信息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支持沈阳化工集团气相法白炭黑、大连广汇化学聚丙烯酰胺项目、攀钢锦州钛业氯化法钛白粉、营口阿斯创氯化法钛白粉和气相法白炭黑、丹东硼铁矿深加工项目。

  ——橡胶制品。要重点发展子午线轮胎,增加载重子午胎的品种和规模,开发生产汽车及机械用新型特种橡胶制品,限制斜交胎生产能力。建成鞍山轮胎厂12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项目、阜橡集团700万平方米高强力输送带项目;加快建设沈阳第四橡胶有限公司胶管、胶布、胶船、轮胎、橡胶模压件、军品生产等十大橡胶制品基地总体项目;积极推进沈阳化学工业园橡胶制品基地建设和大连轮胎厂12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和6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朝阳浪马轮胎扩产项目;支持大连固特异、沈阳米其林、沈阳普利司通增资扩产子午线轮胎。整合铁岭橡胶科研与企业资源,发展汽车及机械用新型特种橡胶制品。到2010年,全省子午胎生产能力争取达到2000万条以上。

  ——化肥。要依托现有企业,以实施化肥原料路线调整和节能改造为重点,建成本溪北方煤化工利用焦炉气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的“3058”化肥项目、盘锦中润化工化肥原料路线改造工程项目、华锦集团合成氨增产改造联产高浓度NPK复合肥项目;建设辽宁西洋特肥年产50万吨NPK复合肥、锦天化100万吨/年缓释复合肥等项目,增加高浓度NPK复合肥生产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资源和技术建设钾肥项目。支持华锦集团等企业到有资源的地方建设大化肥项目。到2010年,全省尿素生产能力预期200万吨,NPK复合肥产能300万吨。

  ——氯碱。要加快普及离子膜法烧碱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新建用氯的氯碱装置要采用先进的离子膜法烧碱技术,并注意氯和碱的平衡。同时要重视抓好原盐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省烧碱产能预期120万吨以上。

  ——新型煤化工。要坚持以煤和煤层气两种原料路线并举的方针,利用已经成熟的煤气化技术,加快发展合成氨、甲醇、二甲醚及系列深加工产品,加快开发和建设甲醇制烯烃(MTO)项目。支持阜新矿业集团与内蒙古合作利用白音华煤矿在阜新建设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支持沈阳矿业集团规划建设年产120万吨甲醇项目,支持锦化集团规划建设甲醇制烯烃(MTO)项目。鼓励鞍山、本溪、营口开展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建设大型煤焦油综合利用生产基地。

  要充分发挥辽宁煤层气资源丰富的条件,发展以煤层气为原料路线的煤化工。根据地质资料分析,辽河石油勘探局油区内的可采煤层气储量在200亿立方米以上,估算储量可达980亿立方米。抚顺矿务局、铁煤集团、阜新矿业集团三家企业已落实的煤层气储量达200亿立方米以上。支持辽河石油勘探局、铁煤集团等企业规模开采,建设煤层气开发项目。

  2、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要统筹规划布局,推进骨干企业联合重组,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钢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围绕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的目标,着力打造精品板材、优质特殊钢、新型建筑钢材三个精品钢材基地。到2010年,主要指标预期:生铁4000万吨,力争5100万吨;钢4300万吨,力争5200万吨;钢材4500万吨,力争5500万吨。全省钢铁工业增加值650亿元,劳动生产率年人均350吨。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吨钢综合能耗0.7吨标煤以下,吨钢新水消耗低于6吨,做到增钢不增水或降低总耗水量。

  ——精品板材基地。以鞍本钢铁集团和五矿营口中板为依托,发展热轧、冷轧薄板,冷轧宽带钢、涂镀层板,5m级宽厚板等产品,板材生产实现系列化,即宽厚、中厚、薄板配套,热轧和冷轧板配套,原板和涂镀层板配套,产品包括轿车面板、集装箱板、造船板、高强度石油天然气管线钢、高档家电板、电站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造船板、不锈板、冷轧硅钢,以及建筑、轻工食品用涂镀层板等。大力推进鞍本钢铁集团规划内项目,鞍钢在完成“西区建设和老厂区改造规划”,形成年产1600万吨钢生产能力基础上,建设营口新区500万吨精品钢材基地项目,形成2100万吨钢生产能力,本钢通过淘汰落后、以大代小、以新代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建设热轧宽带机组等项目,形成10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鞍本钢铁集团建成3000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五矿营口中板加速淘汰落后,在现有厂区内建设年产230万吨高强度宽厚板工程项目。到2010年,全省板材生产能力预期3638万吨,其中薄板3008万吨、中宽厚板630万吨,建成精品板材基地。

  ——优质特殊钢基地。以东北特钢为依托,全面推进东北特钢总体发展规划项目,其中大连钢厂通过搬迁改造,建成不锈钢、轴承钢、弹簧钢、合金钢丝、合金银亮材轧钢生产线;抚顺钢厂建成国内汽车用钢、不锈钢棒材、高精度模具扁钢、合金钢锻材、特种合金生产线;北满钢厂建成大规格合金钢锻材、轴承钢棒材生产线。到2010年,东北特钢建成六大特殊钢品牌产品和九条特殊钢生产线,形成320万吨优质特种钢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品种、质量最具竞争力的优质特殊钢生产基地。

  ——新型建筑钢材基地。以凌钢、北台、新抚钢为依托,重点发展热轧H型钢,铁路、电力、桥梁、建筑用大、中、小型钢,建筑用Ⅲ级以上螺纹钢筋,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以及钢结构等钢材深加工产品。加快凌钢异地迁建200万吨H型钢项目建设,形成年产铁203万吨、钢坯209万吨、钢材200万吨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北台、新抚钢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联合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按照规模化、低合金化、强度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型、棒、线材配套,产品规格系列化。到2010年,全省优质建筑钢材生产能力预期800万吨,建成新型建筑钢材基地。

  ——钢材深加工。充分发挥辽宁钢材产量大、品种全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各种钢材深加工产品,提高加工度和经济效益,形成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鞍山、辽阳、营口、本溪等地区要做好板材延伸加工,重点发展大口径直缝焊管、螺旋焊管、冷弯型钢、钢结构、硅钢片压形加工、涂层板等。沈阳、大连等地利用装备制造业优势,发展各种专用钢材的深加工及钢材配送。积极推进沈阳贝卡尔特钢帘线生产线、鞍山市金山彩钢板公司20万吨热镀锌板和15万吨彩涂板、辽阳北方冷弯型钢公司大口径冷弯型材等一批钢材深加工项目建设。

  铁合金工业要发挥锦州、辽阳等市骨干企业优势,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加强环境保护、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为重点,促进全省铁合金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产品

  以抚顺铝厂和葫芦岛锌厂为重点,建设抚顺铝厂电解铝改造项目和海绵钛扩建项目,葫芦岛锌厂铅锌密闭鼓风炉、4万吨锌基合金和5000吨高档铜箔三个技术改造项目,辽阳铜材厂年产6万吨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项目。大力发展电解铝、电解锌、海绵钛深加工产品,锌铜延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到30%。加快发展原子能级海绵锆及锆化合物。到2010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预期116亿元。有色金属产能预期120万吨以上,其中:铜20万吨,铝30万吨,锌66万吨以上;有色金属加工材能力预期75万吨以上。

  要依托现有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黄金地质勘探和资源保护,通过加大地质勘探力度,调整布局,采用焙烧、细菌氧化和高温高压等先进技术,发展低品位、难选冶金矿资源选冶技术和深部金矿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全省力争实现新增地质储量150吨,新增难选冶处理能力500吨/日,新增综合采选规模4000吨/日,新增生产能力5吨/年,黄金产量预期17吨/年。

  4、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新型防水密封、新型保温隔热、新型装饰装修等复合型、节能型建材和新型干法水泥,突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档次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省建材工业增加值预期20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传统建材95亿元,年均增长12%;新型建材105亿元,年均增长24%。

  ——化学建材。依托我省石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建筑涂料、建筑装修粘合剂等产品,重点支持大连振邦涂料、沈阳关西涂料、营口三征涂料及抚顺哥俩好、营口吕氏粘合剂等企业以品牌优势拓展市场,壮大产品规模。大连实德、辽阳忠旺、沈阳金德、沈阳久利等重点企业要在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情况下,把重点放在品牌提升和技术创新上,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优质服务,以获得企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防水材料。要依托人才、资源、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防水卷材,积极推行高分子防水卷材,努力发展环保型防水涂料。研究开发高档建筑密封材料、地下工程防水材料、城市桥梁工程防水材料、垃圾填埋场及城市污水处理厂防水材料;限制发展和使用沥青复合胎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材料和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淘汰焦油类防水材料和用高缄玻纤制成的复合胎基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围绕再生资源丰富和北方建筑结构区域特点,开发钢结构、幕墙材料、轻体保温墙板、粉煤灰烧结砖、煤矸石烧结砖、承重砌块、小型空心砌块、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条板、非木质植物纤维人造板等产品。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75%以上。

  ——水泥。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总量,有保有压的原则,禁止新建、扩建落后水泥生产线,依法加速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加速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辽宁中部以本溪、辽阳为重点,以抚顺、铁岭为辅,建设产能1800万吨的水泥生产基地。辽宁东南部以大连及瓦房店地区为重点,以营口、鞍山、丹东为辅,建设产能1200万吨的水泥生产基地。辽宁西部以朝阳、葫芦岛为重点,建设产能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00万吨的基础上,再新建8~12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生产能力1800万吨。到2010年,全省水泥生产能力预期4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比重80%以上,水泥散装率40%以上,全行业前10名重点企业水泥产能占全省水泥产能80%以上。

  ——平板玻璃。要充分发挥辽宁玻璃硅质原料储量丰富、开采运输便利和玻璃工业生产基础雄厚等优势,以沈阳耀华、大连浮法、大连海光浮法玻璃、阜新恒瑞为依托,以建设玻璃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超薄、超厚玻璃、浮法在线生产的低辐射玻璃和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功能玻璃等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抓好沈阳、阜新两个玻璃产业园区建设。到2010年,平板玻璃生产能力预期25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率40%以上,全省优质浮法玻璃占60%以上。

  ——建筑卫生陶瓷。以沈阳法库、朝阳建平陶瓷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域外企业入园。到2010年,沈阳法库、朝阳建平陶瓷工业园区要建成400条陶瓷生产线,陶瓷生产能力6亿平方米,其中中高档产品比重60%以上。把辽宁建成“北方的瓷都”,并通过集群式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非金属矿及制品。要进一步加大资源勘探投入,以精深加工为重点,提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滑石、菱镁石、膨润土、高岭土等矿物的精选提纯、超细粉磨、表面改性、功能复合、矿物化工等深加工产品。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坚持产业化、国际化、信息化和自主创新的方针,进一步发挥全省科技优势,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和造就创新和创业者的摇篮。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生物与医药产业,积极推进民用航空、先进能源等其他领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构建高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70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35%。

  ——电子信息产业。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动漫技术、集成电路设计、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关系到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以及与数字化设备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等,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产业带动作用的信息资源库,构建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沈阳软件园要建设成为以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大连软件园要建设成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及软件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着力打造软件强省,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和出口基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中国华录、大连大显、辽宁无线电二厂、大连环宇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不含通信运营业),年均增长18.4%;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1.6%。

  ——新材料产业。要推动新材料工业向集约化、系列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和支持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光通信材料、新型显示材料、超导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精品钢板材、新型建筑钢材及优质特殊钢系列产品。镁制品深加工要依托辽宁丰富的菱镁矿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生产高钙系列耐火材料、渣系及熔剂冶金功能材料、氢氧化镁阻燃剂、氧化镁单晶、耐高温绝缘材料及镁合金等产品。

  ——生物与医药产业。要充分发挥辽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四大领域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做强做大沈阳三生制药、东北制药集团、辽宁成大生物制药、大连金港安迪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功能基因的分离与克隆、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等技术,重点研制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加速水稻、小麦、棉花等重要农作物和高产优质畜禽良种繁育的产业化,推进重要微生物和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开发生物柴油、生物基燃料酒精等生物质能源产品,重点发展高效人用、兽用重组疫苗,基因药物及制剂、抗艾滋病系列药物、重要农作物优质抗逆新品种种子、优良林木种苗、生物肥料及饲料、现代中药和介入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先进能源产业。重点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的装备制造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大容量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等,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大型矿井煤炭高效开采和洗选加工技术及配套装备、煤炭资源环境友好开采技术,促进煤炭资源合理、高效、与环境友好的开发;重点开发应用煤炭高效、低污染燃烧新技术、火电机组先进控制、故障诊断计算机仿真技术,以解决全省煤炭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重点攻克一批煤炭高效、低污染燃料新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为辽宁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和产品向传统产业的渗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

  一是要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能源、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金融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相互融合和重大装备的研制,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的协同化、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制造产品的数字化、生产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和绿色化,提高传统产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特别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应用,以大连口岸信息网为基础,整合各类口岸信息资源,推进港航、海关、经贸等部门之间的联网运作。

  二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要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积极推动“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管理、采购、销售等方面资源的集成应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达到60%,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序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过程控制技术的争取达到100%,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达到70%。

  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要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要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将科教信息资源进行汇集、整理、综合、处理,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群,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在全省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一批卫生数据库,完善咨询信息服务系统、远程医疗和紧急处理系统。

  (四)加快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纺织、医药及其他优势特色轻型工业

  辽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轻型工业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食品、纺织、医药、制浆造纸及工艺美术、塑料制品、家电、日用品等其他轻型工业消费品,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知名品牌,形成规模优势,使之尽快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1、轻工业

  依托丰富的农业、林业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辽宁具有比较优势和基础的食品饮料和制浆造纸两大传统主导产品;充分发挥石化、钢铁、机械加工等重工业优势,提高防撬门及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优势轻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名牌效应,积极发展食品、家电、日用品、工艺美术、钢琴、家具、卷烟等产品。到2010年,全省轻工业增加值预期670亿元,年均增长20%。

  ——食品饮料。要以提高食品安全为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高食品质量和档次。粮食制品以玉米、水稻及各种杂粮深加工为重点,支持锦州元成玉米有限公司和大连全盛业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大型淀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变性淀粉、果葡糖、麦芽糖、系列乳酸等淀粉深加工产品;油脂产品以大豆、花生为重点,在植物油生产基础上,发展植物蛋白、多肽、异黄酮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大连华农豆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富虹集团、辽宁正业企业集团等企业的发展;果蔬制品要加快果蔬保鲜技术和营养成分保持技术的研发,以本溪野山力饮料有限公司、沈阳亚洲红葡萄酒有限公司、营口鲁冰花集团公司、北方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果蔬功能保健饮料、冰葡萄酒、冷冻保鲜蔬菜等产品;畜禽制品要以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大连韩伟、沈阳乳业、阜新双汇、朝阳宏发等骨干企业,提高肉制品和乳品产量,增加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土特产品要充分发挥食用菌、人参、沙棘、林蛙、板栗、山核桃、刺五加等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阜新田园实业有限公司、辽宁沙棘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发展一批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和保健功能突出的深加工产品。预期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到1460亿元,年均增长20%。

  ——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必须加快推进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及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在重点搞好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的技术、工艺和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以玉米加工为主,在铁岭、沈阳等粮食主产区发展燃料乙醇、乙二醇等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品。同时积极开发马铃薯、甜高粱秆、玉米秸秆等粮食替代原料,降低原料成本,实现原料多元化。积极开发生物柴油。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2~3户大型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生物质产业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制浆造纸。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造纸集团,重组造纸企业,以调整造纸工业原料结构、提高木浆比重、发展高档木浆造纸为目标,以加速造纸林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努力提升造纸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使辽宁造纸工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辽西地区以金城造纸集团公司、沈阳金新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利用辽西适合杨木生长的自然条件,加快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金新纸业有限公司大型林纸一体化项目和金城造纸集团年产30万吨白卡纸项目和70万亩速生杨树林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轻量涂布印刷纸、铜板纸、彩色胶印书刊纸等产品,到2010年,力争使两大造纸公司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万吨;东部地区以丹东鸭绿江造纸厂、丹东巨浪纸业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林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转制步伐,组建企业集团,以发展低定量胶印新闻纸、铜板纸、书刊纸等产品为目标,做好大型针叶木浆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要充分开发辽宁的芦苇资源,加快辽河三角洲地区苇田改造,增加芦苇产量,适当扩大芦苇造纸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到2010年,全省纸及纸板生产能力力争达到300万吨。

  ——卷烟。要以国家调整全国卷烟行业企业组织结构,营口卷烟厂和沈阳卷烟厂两家重点企业加入国内大型卷烟企业集团为契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产品结构,在创名牌产品上狠下功夫,提高优质名牌卷烟比重。到2010年,全省卷烟生产能力预期超过100万箱。其中,沈阳卷烟厂要以创“世纪蓝翎”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市场份额,加快技术改造,适当扩大生产规模,达到40万箱;营口卷烟厂以知名品牌“人民大会堂”为依托,加快发展高档名优卷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卷烟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卷烟生产能力由的30万箱提高到60万箱,单箱利税达到5000元。

  ——工艺美术品。要充分发挥资源独特、技艺精湛的传统优势,坚持继承传统技艺品种与创新相结合,工业生产与文化、商贸、旅游市场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资源优势相结合,鼓励企业和民间艺人进行工艺和产品创新,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的工艺技术含量,提高艺术品位,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艺术精品,做精、做特辽宁的工艺美术制品产业。重点发展雕塑工艺品(岫岩玉石制品、阜新玛瑙制品、抚顺煤精、本溪辽砚)、花画工艺品、编制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地毯、辽瓷、挂毯、珠宝首饰、玻璃(水晶)制品等。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期60亿元。

  ——塑料制品。要充分利用乙烯及合成材料的资源,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发展新型塑料包装制品、农用塑料制品、工程塑料制品、塑料建材制品,向多功能、耐老化、无毒、无公害方向发展。重点抓好锦州彩练集团的多功能农用薄膜等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塑料制品业工业总产值预期250亿元。

  ——家用电器。以沈阳华润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阳三洋空调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应用电子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发展具有优势的旋转式空调压缩机、直流双缸变频系列压缩机、变频房间空调器等产品。重点抓好沈阳华润压缩机有限公司压缩机三期、四期扩产改造项目,到2010年,全省压缩机产量预期700万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进入全国前3位。

  2、纺织工业

  要以服装加工业为龙头,以棉纺织业为基础,以印染业为关键,以化纤业为支撑,打造产业链,支持营口纺织工业园、海城台湾纺织工业园和前阳纺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增加值预期200亿元,年均增长20%。

  ——服装。要以增强服装行业竞争力为中心,以提高质量档次为重点,打造名牌产品,发展以沈大高速公路沿线为主的服装企业,形成沈大公路沿线服装产业集聚带,带动全省服装加工业发展。扶持大连大杨创世、大连桑扶兰、大连碧海、大连思凡、营口雅威、中泽集团三耳兔和舒爱得等品牌的发展,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提高设计开发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争创名牌产品。加快泳装、儿童服装产业集群建设。以兴城波尼士、金雪儿泳装品牌为龙头,带动兴城周边泳装的发展,形成泳装加工积聚地。推进辽阳灯塔儿童服装的品牌建设,建设童装加工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提高到5亿件,工业增加值预期100亿元,占规模以上纺织工业的50%以上,成为辽宁纺织行业的龙头。

  ——化纤。积极推进丹东化纤公司差别化纤维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CMD粘胶短纤维生产规模,发展连续纺长丝技术,逐步发展Tencel低污染粘胶纺丝技术,逐步建成全国新型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依托石化工业的资源优势,以辽阳化纤、抚顺石化晴纶厂、辽宁银珠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涤纶、晴纶、锦纶等化纤产品,在扩大常规品种生产规模,稳定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力发展复合(含海岛)、超细旦、高模低缩涤纶、全消光锦纶66、异收缩、抗静电、阻燃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等产品,逐步发展PTT、PBT等聚酯纤维新品种。到2010年,全省化纤生产能力提高到100万吨。

  ——棉纺织及印染。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水平,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产作用,通过调整、重组、改造,做大做强棉纺织印染企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精梳高支无接头纱、无梭布、替代进口服装面料和高档装饰类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纱、布以辽宁中泽集团朝阳纺织有限公司、营口纺织公司、阜新福棉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增加清钢联、细络联和全自动络筒机及新型无梭织机,提高高支、精梳、无接头、定长、条干均匀纱线和无梭布比重;印染布围绕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节约能源和降低污染,进一步改造发展辽宁时代集团熊岳印染有限公司、营口华福、海沣、海富等骨干印染企业,引进国外先进后整理设备及印染生产工艺技术,开发柔软、仿真、涂层、功能性整理、卫生整理、新颖印花织物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服装业发展对高档面料的需求,替代进口。到2010年,全省棉纺锭发展到250万锭,印染能力增加到10亿米。

  ——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以大连瑞光、辽化公司等纺粘法非织造布企业为骨干,发挥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粘法非织造布及复合、涂层技术,引导开发新型建筑、交通、汽车内饰、合成革基布、农用纺织材料,促进纺粘法非织造布上新台阶;发挥抚顺曾作为全国非织造布过滤材料生产基地的优势,整合现有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资源,加快新型过滤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带动针刺法非织造布快速发展;根据辽南地区非织造布厂家多的特点,引导推进絮片、卫生、农用无土栽培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整合生产能力,形成非织造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力争使辽宁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生产基地。

  3、医药工业

  要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作用,加快建设以沈阳、抚顺为主的化学原料药,以沈阳、大连为主的生物制药,以辽东地区为主的中药,以沈阳、大连为主的数字化医疗器械等四大生产基地,医药工业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省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16%。

  ——化学药品。要进一步巩固化学药品的优势地位。抗生素充分发挥东药集团、沈阳抗生素、抚顺美亚制药等重点企业优势,提高头孢菌素系列产品、磷霉素、罗红霉素、利福霉素、左卡尼汀、全合成黄连素以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多种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力度开发治疗糖尿病、艾滋病、乙肝病等重大疾病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开发各种新型辅料,投产一批缓控释靶向制剂;维生素通过改组联合、合资合作,引进采用先进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维生素世界最大生产基地优势。到2010年,全省VC及系列产品形成5万吨能力;VB1达到年产6000吨规模;VE年产1000吨并实施系列深加工。

  ——生物技术药品。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下游生物技术,加大新药开发力度,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提高现有生物技术药品生产水平,与国际接轨。推广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高密度反应器生物工程技术提升现有疫苗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利用生物技术构建新菌种,改造抗生素、维生素等产品菌种,提高工艺水平,降低消耗。大力开发预防、诊断和治疗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品,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中药材。在5年内,再开发10个生物技术药品,形成产业化,确立我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现代中药。要重点培育辽宁东部中药产业群,推动中药产业集约化和多元化发展,引进先进适用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工艺和设备,全面提升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扶持辽宁道地药材的种植与加工,扩大五味子、辽细辛等药材种植规模,并按GAP标准培育完善10个上规模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生产系列中药材提取物和标准品。重点支持利用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大规模培养和生产名贵中药材。集中精力抓好受国家中药保护的76个产品,按现代中药标准,提高中成药生产技术水平,形成特色,重点推进本溪华源三药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沈阳中药厂红药系列、桓仁药业集团乳癖消、本溪华源三药气滞胃痛冲剂、东港康辰公司骨蔬康、阜新沙棘药业公司沙棘系列药物、本溪九鼎公司银杏叶等中药项目,在开发好国内市场的同时,力争打入国际市场。

  ——医疗器械。依托东软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研发医学诊断、检验、治疗三大系列产品,巩固CT机、磁共振成像装置、彩超、中高频X线机、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药丸、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等产品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开发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胰岛素泵、生物芯片和一次性使用内窥镜、胶囊式内窥镜等系列产品。特别是要在数字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研制有所突破,依靠数字化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档次,占领市场。加快新型手术导航系统应用于治疗领域并实现产业化。

  (五)积极发展建筑业

  要加快培育建筑业市场,全面提高施工单位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预期2330亿元,增加值达到870亿元,预期年均增长10%;利税总额达到86亿元;劳动生产率达到16万元/人。

  1、积极培育建筑市场

  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实现与政府部门机构分设,成为独立运行的服务实体;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长效机制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实现职能分离、监督与服务分开;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建立和完善专家评标机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以承包商履约担保和业主支付担保为核心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开展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治理,遏制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发生。

  2、调整建筑业结构

  以做大做强建筑企业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为重点,调整建筑业结构,提高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为依托,构建总包强、专业精、主业突出的结构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建筑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对适应市场需求的装饰、消防、设备安装等专业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培育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重点抓好设计、施工企业的改革;以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跨行业战略性重组,培育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科研、设计、施工总承包能力较强的综合型建设企业集团。

  3、积极开拓省域外建筑市场

  扶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实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结构的强强联合,提高在域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实力;鼓励企业在域外设立办事处、项目经理部,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域外建筑市场;制定鼓励企业开拓域外市场的政策,对在域外建筑市场承建工程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外向型企业经营人才的培训和建筑劳务基地建设,为用工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务人员。

  4、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坚持以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为依据,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使用舒适度为目的,以整合监管资源和强化政府监督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工程质量和规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对建设工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管;坚持和进一步推广施工许可证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完善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办法和总监理工程师制度,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

  5、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法规体系,制订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落实企业法人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实行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大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体系。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大力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与之关系紧密的配套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一是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大型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要按照市场规则,推动企业跨国、跨地区联合重组,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中直企业创造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空间,建立地方与中直企业的协调合作机制,推动全省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的主体。要在政策、资金及融资等方面支持创业,扶持创业活动,加快扶持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通过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形成产业链和产品链。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载体。各地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搞好规划,完善政策,创造环境,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型产业集聚新区,成为承接国内外战略投资的平台。四是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创造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强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项目及时有效对接创造条件。要建立配套的工业园区、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企业集聚的初始投资,吸引企业扎根落户。为产业聚集培育软环境,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业聚集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简化审批、准入条件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培育发展名牌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下大气力培育发展名牌产品。一是引导企业把技术进步作为培育和创造名牌的根本手段。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注重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二是建立名牌培育机制,研究制订支持企业创名牌的政策措施。每年选择一批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创名牌产品项目优先列入技术创新、新产品试制、产学研联合、信息化改造等各类计划,并从研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重奖“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三是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创造有利于名牌产品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名牌战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名牌战略工作责任制度,要将创名牌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的内容。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方针,充分认识名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和高效益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要发挥社会各界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名牌产品成长的氛围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把质量第一作为消费首选,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和展示力度,加强名牌产品的宣传,建立名牌产品市场监测体系。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添平补齐基本的检验检测项目,突破关键重点检验检测项目,建设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检测中心,实现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与全省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做到能够满足主要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需要。

  (三)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提高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以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和丹东、庄河临港工业区“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新格局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和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形成特色明显和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集群。二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办厂、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购并重组,进一步深化与国外的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的开发合作,鼓励企业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原油、木材、铁矿等重要资源长期稳定的海外供应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鼓励外商投资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发展行业,促进全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四是积极构建与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五是积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高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继续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围绕两大基地的建设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发展产业集群和拉长产业链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选择项目的原则,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和安全生产,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投资力度,筹划建设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推进前期工作一批。要强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广开资金渠道,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为工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多元化开辟融资渠道。改善金融环境,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整合信用担保资源,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国债和专项资金、工业结构调整及重大装备国产化专项资金等,寻求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三是加大省市地方财政对工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与放大作用。继续安排省财政技改贴息资金支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建立省本级财政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作为与国家安排的“重大装备自主研发及国产化”中央政府专项投资的配套资金。

  (五)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继续做好中发[2003]11号文件确定的相关政策的调研、完善和落实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造条件。一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和深化改革,分类逐步消化国有企业不良贷款问题,促进国有企业呆坏账处理等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制定对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欠税予以豁免的具体实施方案,解决企业历史欠税问题。三是积极推进鞍钢厂办大集体等试点工作,提出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的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四是做好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完成全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

  (六)建设特色工业区,推动县(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支持各县(市)依托当地资源、市场、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各具特色工业区,提升和带动县(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县(市)工业区发展规划,从长远发展出发,保证工业区定位准确、特色明显,充满活力。二是支持特色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化运作。省市政府建立支持特色工业区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工业区内的交通、供电、供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投资建设特色工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区内的污水处理厂、道路、园林等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三是依法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对工业区的建设用地可以一次规划预留,分阶段实施征用的办法,避免土地长期闲置,浪费土地资源,工业区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原则上用于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省市政府积极为特色工业区搭建招商平台,创造有利条件。五是探索和建立工业区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业和资金集聚度及产出水平,达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效果。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相关资讯

广告

最新行业分析

更多...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24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