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技术交流首页 | 登录 | 用户注册 | 今日新帖 | 搜索 | 我的收藏夹 | 插件: 万年历 | 杭州公交线路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技术交流 --> 事故分析 --> 帖子:“安全技术基础典型事故案例”
收藏此帖
帖子主题:安全技术基础典型事故案例
楼主:游客9332 [2007/4/30 11:36:42]

 

·         第一章 安全技术基础典型事故案例

 1.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脂(MIC)泄漏事故。

     19841219日深夜11时,美国设在印度的博帕尔农药厂的由于240加仑水被错误地倒入45吨甲基异氰酸脂(MIC)储罐内,使罐内温度突然升高至38度,压力从5磅升至355磅。维修工试图手工操作来减压,但因罐内压力太大而未成功。3日零时56分,一股浓烈、酸辣的乳白气体(剧毒物甲基异氰酸脂)从一个出现裂缝的安全阀泄漏出来,四处扩散,120名工人纷纷逃离,只有1名工长在孤军作战中死亡。整个事故造成2500多人死亡,12.5万人受害,30万人撤离,印度方面估计损失20亿美元。

事故的教训是:

1)对剧毒物甲基异氰酸脂泄漏防护措施不当。泄漏后长达3个小时没发出报警;

2)厂址选择不当。处在密集居民区,有1.2万人居住在距工厂只隔一条马路的地方;

       3)雇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甲基异氰酸脂沸点在39~44℃,而事故时罐温达到38℃;此时自动安全阀失灵;洗涤器正在检修,不能经洗涤器排放气体;临时接通软管排放气体燃烧,但持软管者临阵脱逃,只有一个工长坚持工作,但其中毒失去点火能力。

 2. 深圳安贸公司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

1993851315分,深圳市安贸公司清水河危险品仓库4号仓因违章将过硫酸铵、硫化钠等化学危险品混储,引起化学反应而发生火灾和爆炸,火灾蔓延导致连续爆炸,爆炸又促进火势蔓延,共发生2次大爆炸和7次小爆炸,有18处起火燃烧。未扑救火灾,共调动9个城市132辆各类消防车,1100多名消防人员,直到8822时才完全扑灭残火。事故造成18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损失2.5亿元。

事故的教训是:

    1)违反消防法规。存放水泥、煤炭、木材的丙类仓库当成存放危险品的甲类仓库,并成为深圳市最大的化学危险品储存中心;单体仓库改为联体仓库;防火安全间距不符合要求;

    2)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没有称职的防火安全干部;危险品进库没有安全检查和技术监督,帐目不清;仓库职工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没有消防应急予案,无事故自救准备;

    3)消防监督力度不够。由于安贸公司与公安局的“特殊”关系,致使消防队的《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被长期置之不理,而且消防执法还受到行政干预;

    4)消防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与扑救特大火灾要求不适应。仓库内消火栓压力不到1公斤;消防人员缺少隔热服和防毒面具;消防车机件老化;消防员编制严重不足。

   3. 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油罐燃烧事故

199310211815分,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油品分厂半成品车间无铅汽油罐区发生空间爆炸,引起罐区地面及310号油罐起火。经156辆消防车、1323名消防人员17小时扑救,大火于2211时扑灭。事故操作工、拖拉机驾驶员2人死亡,直接损失38.96万元。

事故的教训是:

   1)误操作导致油品泄漏。操作工在对310号油罐进行加剂循环调和作业时,本应打开310 罐的副出线主控制阀,却错开了311号罐的副出线主控制阀,导致311罐装满的汽油泵入310罐并外溢,在罐区内外大面积扩散,形成爆炸气体;

   2)安全系统报警没注意。310罐油品外溢后,曾发生声光、计算机报警,都被操作员忽视;

   3)交接班没到现场。操作员在1515分发生操作错误,16时并没有按规定到现场进行交接班,错过了发现泄漏的时机;

   4)拖拉机进厂没被制止。拖拉机进入一级防火防爆区,严重违反安全规定;拖拉机防火安全帽形如虚设,不能起到阻火作用;

   5)消防设计、审查、施工、验收管理混乱,有些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半固定的泡沫灭火线底阀未装,延误了救火时机。

 4. 北京东方化工厂油罐爆炸事故

     199762721时,北京东方化工厂操作工开错阀门,将本应卸入B罐的轻质柴油错误地罐到已经满载石脑油的A罐中,导致大量石脑油溢出,挥发形成可燃性气体,遇火引起A罐爆炸,并引起乙烯罐的爆炸和整个罐区的大火。事故造成9人死亡,39人受伤,20多个1000~100003装有多种化工物料的球罐被毁。直接损失高达3亿多元。

  事故的教训是:

    1)安全教育不够,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不强,导致操作失误;

    2)安全设施存在问题。设备在设计没有防止误操作的技术措施;在发生误操作时,缺乏及时发现和信息反馈的技术设施;

    3)安全管理不力。安全监控、检查机制不力,对企业内各个关键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安全监控和检查。

  5.2000年我国气瓶爆炸事故情况

 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 ,2000年共发生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爆炸事故 155 ,严重事故151 ,死亡175 ,受伤368人,直接经济损失4503.23万元。现将2000年与1999年“气瓶”类事故统计比较如下(气瓶包括 :液化气钢瓶、工业气体钢瓶、液氯钢瓶等 )

  名称             2000     1999     增减 (%)

爆炸事故 ( )     41         31       +32.3

严重事故 ( )     2          3         - 3.3

死亡人数 ( )     39         29       +34.5

受伤人数 ( )     70        107       - 34.6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333.78   1544.95    - 78.4

  在气瓶的41起爆炸事故中 ,12起因违章充装;5起因错装;7起因使用不当;2起因制、改装质量低劣;3起因在检验、修理过程中违章操作,4起因腐蚀;3起因违章自行装卸;1起因使用判废的气瓶;4起因其他原因造成泄漏引起。

 典型事例有:(1 )山东平度某村个体修理户,所用氧气瓶腐蚀严重,爆炸死亡 1 ,受伤 4人;(2 )青岛某仪表公司 ,所用氧气瓶腐蚀严重 ,爆炸死亡 2 ,受伤 4 ,直接经济损失 3 0万元;(3 )江西南昌某医用氧气厂 ,操作不当 ,氧气瓶混有油脂 ,发生爆炸 ,死亡 4 ,直接经济损失 6 0万元 ,并造成停产;(4)吉林松原某气体公司 ,充装操作不当 ,氧气瓶内混有可燃介质 ,产生爆炸 ,死亡 2 ,受伤 2人。

  6.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编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在化学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应急方案处理事故;建立一种应急系统,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或消灭事故,保护职工和附近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将事故对环境和财产造成的损害降至最小程度。由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制定救援计划时,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企业内部和周边环境,过去经验和将来状况,工厂生产特点及工艺过程的前后变化,产品特性对装置的影响,报警信号的传递,气候与风向,毒物的泄漏量等等。主要由如下项目构成:

   一、要明确危险目标。无论做什么事情,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重大工业事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可燃性物质泄漏引起的火灾或爆炸;另一类是化学危险品大量意外泄漏,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中毒和环境污染。重大危险目标是指制造、加工、贮存或处理超过临界量的特定物质的设备和设施,这些特定物质是指被确认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物质。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生产、使用、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品种、数量、危险特性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确定危险目标。

  二、要明确危险目标周围的一些基本情况。化学品的危害程度,不仅取决于化学品本身,还取决于事故的过程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周围的环境状况。要使员工预先了解这些情况,根据工艺状况,判断发生化学事故后,可能发生的灾害程度,可能影响的范围及人员;掌握危险设施的具体位置和性能及材质特点,还有贮存量;预先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平均风速,危险设施周围有哪些其他产品和副产物等。同时还应了解道路交通情况。

  三、要组织落实。发生化学事故时人们的恐慌心理和混乱状态是可以理解的,这时有组织出面,人们就有了主心骨,就能稳定军心,保持镇定。同时,化学事故的有效处理,要求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建立以应急救援指挥部为核心的应急反应系统。通过平时模拟演练,当化学事故发生时,能够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任。成立相应的救援专业队,如防化学专业队,治安和消防专业队,通讯联络队,医疗救护队,抢险抢修队,后勤运输服务队等;通过采取快速的协调一致的控制行动来减少事故的影响。

  四、要落实必要的救援装备,进行事故分级及相应的报警信号。当发生化学事故时,很多事情单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完成的非常缓慢,配备各种救援装置是及时消除化学事故危害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预先根据危险目标的实际需要,将抢修抢险设备(消防车、消防器材、消防水枪、指挥车、起吊车等)、个人防护用品(氧气呼吸器、长管式和过滤式面具、特种服装)、检测仪器(测爆仪、测毒仪、分析器等)、医疗救护器械(救护车、担架、药品)、通讯联络器材(电话机、手机、广播电视等)配备齐全,平时派专人维护、保管、检验,确保上述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对事故进行正确分级,可以迅速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节约宝贵的时间,避免无效劳动。可以根据化学物质危险等级、泄漏量大小及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特种事故(危险目标为运动状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发生化学事故的过程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任何贻误时机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化学事故初期的信息收集、处理、评估和传递,对于应急反应系统及时有效地运行至关重要。根据事故级别的不同,发出的报警信号也不同,一般分口头通知、电话通知和广播电视通知。

  五、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规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无数事例和经验证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随时存在的,但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前面讲过,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有两种:一是大量泄漏,二是火灾爆炸。造成泄漏的情况一般有腐蚀、仪表失灵、外力碰撞、填料受损等,这时减少容器内的贮量,防止液体大量流淌是主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留出一个空罐做备用罐(最好低于地平面),或设防护沟墙,以防蔓延。引起火灾爆炸的情况有工艺失控,超温超压,高压气窜入低压容器 ,遇到明火、雷击、静电放电产生火花等 ,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工艺指标在规定范围内 ,对一些安全阀、减压阀、放空阀、仪表报警、连锁装置、防雷击装置、防静电装置、安全水封、阻火器等进行定期检查校验 ,对槽、罐腐蚀情况定期检测 ,对压力容器要进行定期探伤测厚。并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杜绝人为火种 ,使消防器材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对于强酸性物质的贮存 ,要预先设立中和池 ,同时设立地沟将泄漏酸液导入中和池进行酸碱中和。

  六、要制订化学事故处理的主要步骤。

  .要尽快报警。

  .岗位人员要迅速戴好防护器具,切断与生产系统相联的有关阀门 ,特别是发生火灾时,与生产系统隔绝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3.火势初起时 ,先用岗位消防器材灭火,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用沙土大量撒向泄漏处或火源进行吸附或灭火。

  .命令事故发生部位及一定区域内停业一切可能产生明火的作业 ,所有电气设备及照明保持原状态 ,有组织地撤离多余人员。

  .要根据风向、风速、对毒物扩散区加强监测 ,视情况疏散人员 ,同时设岗封锁现场。

  .消防及抢险人员不仅要用水稀释及灭火 ,还要对周围各罐进行喷水冷却降温 ,同时注意有些化学品忌将水打入槽内。

  .对于泄漏液伴有一定压力 ,遇常温迅速气化的化学品 ,要迅速加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等隋性气体抑爆。

  .抢险与抢修都要严格遵照《应急救援预案》执行 ,防止因铁器碰撞等原因放出火花 ,产生二次事故。

  .视灾情转移周围其他化学危险品。

  由于各化学危险品的性质是不同的 ,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 ,我们在编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 ,一定要认真反复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慎重地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案 ,做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何种状态 ,都能有准备地预防事故、控制事故和消除事故。

 

 

           7哈尔滨亚麻厂亚麻粉尘爆炸事故
  

  1987315日,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特大亚麻粉尘爆炸事故,死亡58人,受伤177人,直接经济损失880多万元。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哈尔滨亚麻厂是前苏联援建的我国最大的亚麻纺织厂,1952年投产,当时有职工6250人,生产规模21600锭,固定资产原值8800万元,年产值近1亿元,利税4000万元,创汇2000万美元。315日凌晨239分,该厂正在生产的梳麻、前纺、准备3个车间的联合厂
房,突然发生亚麻粉尘爆炸起火。一瞬间,停电停水。当班的477名职工大部分被围困在火海之中。在公安消防干警、解放军指战员、市救护站和工厂职工的及时抢救下,才使多数职工脱离了险区。4时左右,火势被控制住,6时明火被扑灭。这起事故,使1.3万平方米的厂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2个换气室、1个除尘室全部被炸毁,整个除尘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厂房有的墙倒屋塌,地沟盖板和原麻地下库被炸开,车间内的189()机器和电气等设备被掀翻、砸坏和烧毁。造成梳麻车间、前纺车间、细纱湿纺车间全部停产,准备车间部分停产。由于厂房连体面积过大,给职工疏散带来困难,职工伤亡235人,其中重伤65人,轻伤112人,死亡58人。直接经济损失8819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调查组根据掌握的事实,虽然做了多种方式的分析,但由于对亚麻粉尘爆炸机理缺乏研究,并且由于爆炸后事故现场破坏严重,数据不足,难以确定此次亚麻粉尘爆炸事故的引爆原因。
  2
·.哈尔滨亚麻厂此次特大亚麻粉尘爆炸事故是从除尘器内粉尘爆炸开始的。通过地沟、吸尘管和送风管道的传播导致其它除尘器的连续爆炸、燃烧和厂房内空间爆炸。
  3
.多数专家认为,这次事故是由中央换气室南部除尘器首爆的。在布袋除尘器内静电引爆是有可能的。但由于没取得确凿证据,故不能对此做肯定结论。
  4
.少数专家认为,这次事故是由摇纱换气室内手提行灯引燃麻尘,导致东部除尘器的首爆。多数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
  5
.不少专家认为明火(机械摩擦、金属撞击、电气火花)导致亚麻粉尘爆炸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本次没有发现足够的证据,故对此不能做出肯定结论。


 
三、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虽然事故的直接原因没有肯定,但这并不妨碍对此事故的定性:是一起责任事故。哈尔滨亚麻厂主要领导和有关政府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对这起事故负有直接责任,都分别受到了查处。

 8 延吉市化肥厂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19881123日凌晨l时,吉林省延吉市化肥厂造气车间休息室发生了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6名外单位来厂施工人员全部中毒死亡。


 
一、事故经过

  107日延吉市化肥厂与江苏省江都县某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五处签订将该厂2台老造气炉拆迁和安装协议,13日,16名男工被安排在该厂新造气车间办公室里住宿并安装了自制暖器。该厂仅有2台锅炉共用一个分汽缸,将蒸汽分配给各用户,供生产和供暖使用。23日零时20分左右,锅炉给水泵发生故障,在紧急抢修中蒸汽压力下降,分汽缸处压力逐步由0.8兆帕,下降至0.45兆帕(操作指示规定分汽缸处压力不得低于0.60兆帕,但未规定低于0.60兆帕时如何处理),此时变换系统进口蒸汽压力已降至0.38兆帕,直至零时45分至零时50分左右才恢复正常供汽压力。在此期间调度室末下令,变换岗位也未作相应处理。零时30分在变换岗位发现蒸汽压力下降的同时,变换汽中一氧化碳含量上升,随后铜洗塔后微量成分含量突然上升,超过100ppm,发生事故信号,压缩机四段切气,氨合成塔停止生产。


 
二、事故原因

  由于该厂违反卫生部、国家建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发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第二章第十一条的规定:产生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在生产区内除值班室外,不得设置其它居住房屋。也违反1982年以来化工部一再强调的,在有毒有害生产企业不得将生产用管线与生活用管线联通,必须彻底分开的规定。当锅炉系统发生故障,蒸汽压力低于半水煤气压力时,变换工段人口的半水煤气沿蒸汽管倒流入生活用蒸汽系统,因16名男工住宿的办公室里的自制暖器有两处漏汽,室内还有一个地沟埋一条蒸汽冷凝水回水管也漏汽,使一氧化碳含量高达27%的半水煤气由暖器泄漏处漏入室内,因天气冷,门窗紧闭,致使16名男工全部中毒死亡。吉林省石化厅曾三次通报,并下达过文件,要求最迟在101日前将生活和生产用气分开,但该厂未按文件办。因此当煤气从取暖设备泄漏出来,引起了这一特大事故。

  总之,事故原因是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另外,对蒸汽压力降低到允许范围以下时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即操作规程不健全)造成的。

  9 庆阳化工厂二分厂爆炸事故

  1991291930分,辽宁省辽阳市国营庆阳化工厂二分厂一工段硝化工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死亡17人,重伤13人,轻伤9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266.6万元。


 
一、事故概况
   

  1.事故经过
 
国营庆阳化工厂二分厂是生产TNT炸药的生产线。199129日,硝化工组当日一班(白班)的生产不正常,曾在上午810分停机修理,15时开机生产。开机后,硝化三段十一号机产品凝固点温度(74.60℃)低于工艺规定的温度(74.65℃),遂于1610分停止投料,在本机内循环。1630分,二班接班。分厂生产调度就上述情况请示分厂领导同意后,转下道工
序,并恢复投料。此间,硝化三段六号和七号机硝酸阀出现泄漏情况,致使二号至七号机硝酸含量高于工艺规定指标。仪表维修工姜某(已死亡)对泄漏的硝酸阀进行修理,并于17时修好。19时刚过,负责看管三段二号至五号机的机工牛某从各分离器中取样送分析室化验。这时,各硝化机温度均在规定范围内。1915分左右,该名机工从分析室送样返回机台,发现硝化三段二号机分离器压盖冒烟,随即打开了分离器雨淋和硝化机冷却水旁路水阀进行降温,然后即去距工房30米远的仪表室找班长。班长张某告诉机工回去打开机前循环阀,并随即带领仪表工张某、焦某(二人均己死亡)来到工房南大门打开了备用水阀,同时告诉看管稀机的李某停止加料(TNT)。此时,牛某返回机台打开了机前循环阀。在下机台时,班长张某又让牛某打开安全硫酸阀,牛某返身回去将安全硫酸阀打开一周,再下机台时,发现分离器压盖由冒烟变为喷火。这时张也看到了火焰。火势迅速蔓延,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硝化机全部发生剧烈爆炸。
  2
.人员死亡及损失情况
 
这次特大爆炸事故爆炸药量(TNT)约为40吨左右。爆炸瞬时将整个硝化工房(车间)及近处其它建筑物摧毁,正在厂区内的人员因爆炸冲击波或爆炸夹带物打击大部分当场死亡或受重伤。事故中死亡17人,重伤13人,轻伤98人。直接经济损失2266.6万元。发生事故的硝化工房被炸飞,留下一个长47.5米、宽36米、深10.87(若从地平计算为4.88)的椭圆形大坑。事故中心半径500米之内的建筑物多数被摧毁或遭到严重破坏,外围建筑物和设施也遭
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事故所在地区的生产陷
于瘫痪。据工厂统计,这次事故损坏各种建筑物28.42万平方米,其中,报废5万平方米,严重破坏5.8万平方米,一般损坏17.62万平方米。设备损坏951()


 
二、事故原因


  1
.事故的直接原因
  (1)
设备和生产上的原因。29日,二班硝化组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硝化三段六号机、七号机硝酸加料阀泄漏,造成硝化系统硝酸含量增高和硝化物的最低凝固点前移(由四号机前移至一号机),致使发生事故的二号机反应剧烈。从硝化机温度略高表明,机内的硝化反应并不充分。硝化物被提升到分离器之后,继续进行反应,而分离器内又没有搅拌和冷却装置,反应不均匀,局部过热,从而造成分离器硝化物分解冒烟。分离器压盖冒烟后,一种可能是,由于继续进行剧烈的硝化反应,局部过热加剧,硝化物分解燃烧,分离器由冒烟变喷火。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高温、高浓度的硝琉混酸与使用了不符合工艺要求的石棉绳(也可能是油或其他可燃物)接触成为火种,使分离器由冒烟变为喷火。
  (2)
人为因素。这起爆炸事故是在生产出现异常情况,即硝化三段二号机分离器冒烟,而后变为喷火,火势扩大而引起的。二号机操作工牛某和当班班长张菜,在处理上述情况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的要求做。虽然在分离器冒烟之后,先后采取了打开分离器雨淋、硝化机冷却水旁路水阀、机前循环阀、备用水阀和安全硫酸阀,以及停止加料等措施降温.但没有与仪表工共同检查进泄水阀是否好使。尤其是在分离器起火之后,没有采取切断该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联系,打开分离器废酸循环阀及硝化机安全开关往安全池放料的关键性措施,却撤离了现场,致使火势蔓延,导致爆炸。
  2
.事故的间接原因
  (1)
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庆阳化工厂在1974年至1988年间,曾先后八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但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生产秩序不正常,劳动纪律涣散。二分厂于1990年年底停产,199121日恢复生产,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停车和单机停料频繁,企业领导没有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二分厂中断夜间干部值班制度。夜班生产的劳动纪律松弛,工人脱岗问题严重。事故发生当晚,一工段工人7人脱岗(其中1人因病)
  (3)
企业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培训教育不够。工人技术素质低,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熟练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依据上述事故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这起特大爆炸事故是一起在本质安全条件很差情况下的责任事故。


 
三、事故结案情况


 
这起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辽阳市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调查。19918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文对“2.9”事故批复结案。事故的责任认定及处理如下:二分厂一工段硝化工组操作工牛某和当班班长张某对这起事故应负主要责任。决定升除厂籍,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调查处理;二分厂厂长刘某,作为分厂生产组织者,安全生产责任人,对这起事故应负主要领导责任。决定给予撤职处分。庆阳化工厂主管生产、安全的副厂长李某,对这起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决定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庆阳化工厂厂长金某,身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这起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决定给予行政记过处分。事故其他责任者,由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处理。

 
10货运槽罐车一甲胺泄漏中毒事故

  199193日凌晨230分,一辆装载2.498%一甲胺的货运槽罐车,途经江西上饶县沙溪镇时,发生泄漏事故,致使595人中毒,其中42人死亡。


 
一、事故过程

  199193日凌晨230分,江西省贵溪县农药厂租用的一辆载满98%一甲胺2.4吨的货运槽罐汽车由上海开回厂。途经上饶县沙溪镇时,司机和押运员违反有关化学毒品不得进入居民区的规定,将汽车驶向镇内。由于该镇居民在路旁乱堆石块等建设物料,致使路面很窄。当车偏到左侧强行通过时,其槽罐进料口阀门被树枝撞断。致使大量液态一甲胺蒸气向外喷射,2.4吨一甲胺在十多分钟内全部泄漏完。顷刻间街区白色毒气浓雾弥漫,波及范围约22.9万平方米。当时气温高达37℃,又值全县停电。全镇共有900名居民,其中有595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毒害。在漆黑之夜,在睡梦中被一甲胺蒸气的窒息性臭味刺激惊醒的居民,纷纷夺门而出,四处奔走呼救。当场有6人窒息死亡。受灾的126户,住院治疗有156人,其中50人重危。在事故中心区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此外,污染区内的家畜、家禽死亡千余只。树木、禾苗、疏菜全枯萎而死,储存的水果、食物变质毁坏。事故中先后共42人死亡。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本次事故使昔日繁荣的沙溪镇变得一片萧条,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二、事故原因

  1“9·3”事故惨案是由多方面违章和管理混乱等原因所致。事前未办危险品准运证,押运员未进行安全卫生培训,而且押运员由采购员兼任,采购员未尽押运员职责;槽罐的改造、检验发证系一个部门所为,使槽罐改造后存在隐患,槽罐车本身结构不合理,进口阀高立在罐体上边,周围无护栏;司机违章将危险品罐车开进人口稠密的村镇;道路不畅而强行通过;车上无防护器具,发生泄漏事故后,押运员不能及时进行堵漏,司机也不能立即戴上防护器将车开到旷野无人处,而是弃车逃命。司机系个人运输专业户,外出执行任务前,雇主未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不交待注意事项,将汽车开往人口稠密地区;在运输危险品证件不全的情况下,上海某染料化工厂仍予灌装;在司机和采购员没有危险品驾驶证和押运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未进行审查,就签发了准运证,并在杭州市行驶了四条街后方离开。

  2.本次事故中2.4吨浓度为98%的一甲胺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全部泄漏。当时气温高达37℃,一甲胺沸点为—6.3℃,故泄漏的毒物同时迅速汽化,导致顷刻间街区毒气浓雾弥漫,毒物汽化程度越大,其污染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当日气候闷热,风速很小,难以迅速吹散毒气,而当时的风向有利于使毒气沿街道扩散,使危害增大。事故在拂晓前发生,9月初为夏末的季节,当时是逆温气象条件,垂直稳定度大,地面气温下冷上热,上下空气流动很少,加上一甲胺密度比空气大,使毒气滞留在贴近地面的冷空气层中,并紧贴地面向下风方向扩散。当地居民大热天有席地而睡习惯,使呼吸带毒气处于较高浓度,也加大事故危害。

  3.事故发生后,来势凶猛,病性险恶。当地居民和医疗机构事前毫无准备,缺乏自救互救的知识和器材,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无法应付。人们在逃生中由于没防护器材,不明上风向,在高浓度的毒气污染区内盲目乱跑,反而增加了毒气吸入量,加重危害。在一个小镇突然发生近600人中毒就医,其卫生院的医疗力量和器材必然极度不足,加之医务人员对一甲胺中毒病人的抢救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较高的中毒率和病死率。

·         第二章 石油化工过程安全典型事故安例

 一、化工生产事故类型

    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接触的化学危险物质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事故原因千变万化,很难加以分类概括,这里仅列举部分火灾、爆炸事故,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装置内产生新的易燃物、爆炸物

   某些反应装置和贮罐在正常情况下是安全的,如果在反应和储存过程中混进或渗入某些物质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易燃物或爆炸物,在条件成熟时就可能发生事故。
   如粗煤油中硫化氢、硫醇含量较高,就可能引起油罐腐蚀,使构件上粘附着锈垢,其成分是硫化铁、硫酸铁、氧化铁,有时还会有结晶硫磺等。由于天气突变、气温骤降,油罐的部分构件因急剧收缩和由于风压的改变而引起油罐晃动,造成构件脱落并引起冲击或摩擦产生火种导致油罐起火。
   浓硫酸和碳素钢在一般情况下不发生置换反应,但若贮罐内混入水变成稀硫酸,稀硫酸就会和钢罐反应放出氢气,其反应式如下:
       H2SO4+Fe=FeSO4+H2
   这时在贮罐上部空间就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在罐壁上动火,就会发生爆炸事故。

2.某种新的易燃物在工艺系统积聚

   某氯碱厂使用相邻合成氨厂的废碱液精制盐水。因废碱液中含氨量高,在加盐酸中和时,产生大量氯化铵随盐水进入电解槽,生成三氯化氮夹杂在氯气中。氯气中的三氯化氮经冷却塔、干燥塔虽有部分被分解,但是大部分未被分解随氯气一起进入液化槽,再进入热交换器内的管间与冷凝器来的液氯混合。由于液氯的不断气化,使三氯化氮逐渐积累下来(液氯气化温度为-34℃,而三氯化氮气化温度为-71℃)。后来因倒换热交换器,积存有三氯化氮的热交换器停止使用,但是,温度较高的气体氯仍从热交换器管中经过,使热交换器管间的残余液氯进一步蒸发,最后留下的基本上都是三氯化氮。因氯气温度及其他杂质反应发热的影响,最终引起了三氯化氮的爆炸。

3. 高温下物质气化分解

   许多物质在高温下能自行分解,产生高压而引起爆炸。
   用联苯醚作载体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管道被结焦物堵塞,局部温度升高,加上控制仪表失灵未能及时发现,致使联苯醚气化分解(在390℃下联苯醚能分解出氢、氧、苯等)产生高压,引起管道爆裂,使高温可燃气体冲出,遇空气燃烧。如果联苯醚加热系统混进某些低沸物,例如水,也会因其急剧气化发生爆炸。某厂水解釜用联苯醚加热,由于夹套内联苯醚回流管设计不合理,高出夹套底部15毫米,在联苯炉进行水压试验后水不能放净,夹套底部积水约20公斤左右。当水解釜开车运行时,积水遇高温联苯醚回流液温度逐渐上升,约经过一小时左右,积水突然气化,夹套超压爆炸。

  热不稳定物由于某种原因温度升高且又不能及时移走热量,就可能引起爆炸。例如用苯和丙烯做原料生产丙酮、苯酚,中间产物过氧化氢异丙苯储存温度不能过高。某厂在生产装置检修后,由于误操作,致使从蒸馏塔进入贮罐的过氧化氢异丙苯没有经过冷却直接进入贮罐,罐内物料温度升高,加上设计不合理,贮罐又没有降温措施和防爆泄压装置,造成罐内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和燃烧。
  某烷基化生产厂,为提高循环酸浓度,准备从新鲜酸罐向酸-烃分离罐内补充酸,开泵时因上料不稳,酸-烃分离罐的烃类(压力5公斤/厘米2)倒窜入新鲜酸罐,烃类遇酸反应激烈,温度升高急剧气化,从检测口喷出产生静电起火。
  有一台槽车在注入温度稍高于100℃的热沥青时,泵坏了。槽车不得不开到另一注入口继续灌装,此时因槽内温度下降沥青表面被水蒸汽冷凝液覆盖,当热沥青用泵注入时,水即气化将沥青喷出槽外。
  在油加热(用蛇管加热器)除水的过程中,开始忘开搅拌,加热一段时间之后,比重较油大的水沉在容器的底部,因处在加热蛇管下面,仍然是冷的,而油在上面被加热超过100℃。当开动搅拌时,水与热油接触而气化,使大量的油从开着的人孔冲出(即使操作人员不开动搅拌也能发生上述事故,因为一部分水到时候也会通过热传导被加热到沸点,沸腾过程中引起激烈混合可导致同样的结果)。

   同样,当贮罐装满蜡油发生全罐冻结时,如采用下部加热办法,会造成下部蜡油首先熔化,而上部蜡油仍然是冻凝状态,这样在罐内形成了密封层。当油温继续上升,压力逐渐增大,结果会使罐体爆裂。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上部通蒸气加热的办法。

4. 高热物料喷出自燃

   生产过程中有些反应物料的温度超过了自燃点,一旦喷出与空气接触就着火燃烧。造成物料喷出的原因很多,如设备损坏、管线泄漏、操作失误等。
  例如在催化裂化装置热油泵房的泵口取样时,由于取样管堵塞(被油凝住),将取样阀打开用蒸汽加热,当凝油熔化后,400℃左右的热油喷出立即起火。环氧氯丙烷生产中,经过预热,丙烯在300℃左右进行氯化反应,由于反应放热,最终温度可达500℃左右。因测温热电偶套管损坏,高温氯丙烯、丙烯等混合气体从反应器中喷出,立即起火燃烧。

5. 物料泄漏遇高温表面或明火

   由于放空管位置安装不当,放空时油喷落到附近250℃高温的阀体上引起燃烧。又加热渣油带水,可产生突沸现象,渣油从罐顶喷出,粘污了设备及管线,用汽油进行洗刷时被汽油溶解后渗淌到下面的高温管线上引起自燃。
   1974年英国尼普洛公司己内酰胺工厂的一临时管线破裂,造成大量己内酰胺泄漏,在厂区上空形成大量可燃气体蒸气云,遇明火发生大爆炸,全厂毁灭。
   1973年日本信越化学工业公司氯乙烯生产装置,由于阀门拧断,氯乙烯贮罐内6公斤/ 厘米2压力约4吨重的液体,在两分钟内全部喷出,扩散面积达12000米2,氯乙稀蒸气从催化剂的进气口进入到催化剂室内,由于继电器动作打火,引起爆炸,接着全系统发生爆炸。

6. 反应热骤增

   参加反应的物料,如果配比、投料速度和加料顺序控制不当,会造成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的热,而热量又不能及时导出,就会引起超压爆炸。
  苯与浓硫酸混合进行磺化反应,物料进入后由于搅拌迟开,反应热骤增,超过了反应器的冷却能力,器内未反应的苯很快气化,导致塑料排气管破裂,可燃蒸气排入厂房内燃烧。
  对生产联大茴香胺盐酸盐的邻硝基苯甲醚还原过程中,使用锌粉和液碱反应作还原剂。由于锌粉粒度大、反应慢,操作人员则将锌粉加得过量,从而引起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热,先使不稳定的中间体一氧化偶氮苯醚自燃(自燃点150℃),接着又使氢气爆炸起火。
   烷基苯生产中,投料后发现反应温度低(原料是苯、三氯化铝和二烯烃),没有采取通蒸汽补热的方法,而继续投完全部原料后再去补热,结果釜内反应激烈,造成跑料,遇明火着火爆炸。

7. 杂质含量过高

   有许多化学反应过程,对杂质含量要求是很严格的。有的杂质在反应过程,可以生成危险的副反应产物。
  乙炔和氯化氢的合成反应,氯化氢中游离氯的含量不能过高(一般控制在0.005%以下),这是由于过量的游离氯存在,氯与乙炔反应会立即燃烧爆炸生成四氯乙烷。某厂因操作失误使氯化氢中游离氯高达30.2%,造成氯乙烯合成器及混合脱水系统燃烧爆炸。
  在乙炔生产中,电石中磷化钙含量是严格控制的。磷化钙遇水反应生成磷化氢,而磷化氢在空气中可自燃。如某厂在清理乙炔发生器上部贮斗被电磁阀卡住的电石时,用水冲洗。结果电石中磷化钙遇水生成磷化氢,遇空气燃烧,并导致乙炔气和空气混合气的爆炸。
      1,4-丁炔二醇脱水精制加工的蒸镏釜内,物料中含有杂质使分解温度降低(沸点为235℃,分解点为246℃)。在蒸镏过程中,由于分解温度低于沸点,1,4-丁炔二醇在沸点以下就开始分解,造成釜内压力升高,发生超压爆炸。

8.生产运行系统和检修中的系统串通

   在正常情况下,易燃物的生产系统不允许有明火作业。某一区域、设备、装置或管线如果停产进行动火检修,必须采取可靠的措施,使生产系统和检修系统隔绝,否则极易发生事故。
  某合成氨厂氨水罐停产检修,动火管线和生产系统间未加盲板,仅用阀门隔开,由于阀门不严,又未进行动火分析,结果氨气漏入贮罐,动火时贮罐发生爆炸。某厂油罐检修,经过处理后达到动火要求。事隔数天后,相邻的另一油罐开始装油,两罐之间联通阀门没有加盲板隔开。由于阀门不严,满罐油的静压力使阀门泄漏更加严重,造成检修罐内充满了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再次动火前又没有进行检查,结果油罐发生爆炸。

9.装置内可燃物与生产用空气混合

   生产用空气主要有工艺用压缩空气和仪表用压缩空气,如果进入生产系统和易燃物混合或生产系统易燃物料混入压缩空气系统,遇明火都可能导致燃烧爆炸事故。
  某合成氨装置,由于天然气混入仪表气源管线,逸出后遇明火发生爆炸,原因是这个生产装置的天然气(原料)管线与仪表用空气管线之间有一个连通管,由阀门隔开。天然气压力为27公斤/厘米2,空气压力为7公斤/厘米2。在一次停车检修后,有人误将此阀打开,使天然气通过连通管进入仪表空气管线,再由仪表的排气管逸出,遇明火引起整个控制室爆炸。

  易燃物料严禁用压缩空气输送,这是因为易燃物料和空气接触以后,在容器内便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到明火、高热或静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某厂聚氯乙烯生产车间用压缩空气送聚合釜内的物料,当时由于冷却水中断,轴封温度升高冒烟,造成聚合釜爆炸。

  正常情况下合成氨原料中,氧含量控制在0.2%以下,系统是安全的。 某合成氨厂重油气化炉加氧制气,配氮装置的阀门没有关(充氮管道和氧气管道通过三通连接由两道阀门控制,但没有明显的开关标志和警报装置),135℃的氧气经氮气总管(氧气压力大于氮气压力)窜入压缩机然后进入原料气体精制系统,形成氢气和氧气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系统发生爆炸。

10. 系统形成负压

   泵房由于设备缺陷和操作错误,启动备用泵时形成空转,引起油泵输油温度骤降(由180℃下降到150℃),管道上法兰垫片和螺栓处造成应力,油泵出口压力较高,故在逆止阀的法兰处漏油、泵出口法兰处冒烟;同时由于泵轴因温度下降收缩,在轴封处漏油,滴到320℃的高温泵体上而着火。
某一带有搅拌装置的二硫化碳容器,用泵将二硫化碳抽空后充入氮气,将人孔盖移去用刮棒清除搅拌器上的固体残留物。由于温度下降,器内残留二硫化碳蒸气凝结,体积缩小,形成负压,空气便从人孔进入容器内,与二硫化碳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清除残留物过程中,刮棒和搅拌器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爆炸。发酵罐通入大量蒸气后,若又将大量的冷液迅速加入罐内,则冷的液体使蒸气很快凝结,罐内形成负压,发酵罐被吸瘪。
某油页岩干镏装置多次发生爆炸火灾事故,原因是干镏气体(煤气)内含大量水蒸气,停产后温度下降,水蒸气冷凝,设备内产生负压,从不严密处漏入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积存于管道及设备内,再开车时炉火窜入引起爆炸。

11. 选用传热介质和加热方法不当

   传热介质选用不当极易发生事故。选择传热介质时必须事先了解被加热物的性质,除满足工艺要求之外,还要掌握传热介质是否会和被加热物料发生危险性的反应。选择加热方法时如果没有充分估计物料性质,装置特点等也易发生事故。
例如某厂为了清洗废甲醇贮罐,用3公斤/厘米2蒸气将罐内甲醇蒸出,经废甲醇尾气冷凝器冷凝回收。由于罐的上部被无规物和聚合物结成硬物堵塞,甲醇气体不能进入冷凝器,造成贮罐压力上升,导致甲醇罐顶部与罐体崩开,大量甲醇气体外冒,遇明火燃烧。如用通蒸气的办法处理类似废甲醇贮罐内部积存的聚合物时易产生故障,应改用搅拌,使罐中积聚物成浆液,然后用气提法使溶剂和聚合物分开。
某丁二烯装置在检修压缩机时,为了缩短停车时间,采用部分装置停车,造成丁二烯中的杂质乙烯基乙炔在精制塔积聚。精制塔底部的再沸器用157℃的蒸气加热,而乙烯基乙炔温度高于135℃时在丁二烯中发生放热反应,结果从再沸器内开始引爆,爆炸波把底层的塔板抬起,向塔顶部冲击,又造成第二次大爆炸。

12.系统压力变化造成事故

   系统压力的变化,可以造成物料倒料或者负压系统变成正压从而造成事故。

二、典型事故调查分析举例

  例1 乙烯装置爆炸事故

   1973年7月7日,日本出光石油化学公司德山工厂二号乙烯装置发生爆炸,这是一起由于误操作而发生异常反应所造成的重大事故。该事故调查分析情况概述如下。

1、装置概要

   该乙烯装置系用石脑油为原料生产烯烃(乙烯、丙烯、丁烯)和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石脑油在裂解炉中裂解,裂解气经第一分镏塔和洗涤塔分别把石脑油、碳酸气及水等组分分离出来,然后在脱丙烷塔中分离丁烯,其中一部分乙炔在第一乙炔加氢塔中加氢、精制。
   第二乙炔加氢塔由三个反应器重叠组成,三台反应器中的两台以中间冷却器串联运行。事故发生时,是B、C两台反应器在运行。

2、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1)18时50分左右,为进行裂解炉清焦,打开了压缩空气管道上的6英寸阀门,此时本应该将2英寸阀门关闭,但操作人员误将供仪表装置用的压缩空气管道的4英寸阀门关闭,导致乙烯装置控制室内的仪表全部失灵,同时响起警报信号,控制室操作不明原因,立即作紧急停车处理,致使全系统停止运行。
   (2)当操作人员发现火炬上出现黑烟后,于18时58分打开了仪表用压缩空气阀门,仪表恢复正常。
   (3)脱乙烷塔由于紧急停车压力下降,而甲烷分离器压力上升,使加氢塔前后压差消失,乙烯供应量降为零,因此操作人员由自动改为手动操作,于19时02分将乙烯控制阀关闭。
   (4)由于停车时氢气阀门没有完全关闭,氢流向加氢塔,而乙烯的供给中断,甲烷分离器的压力下降又引起氢的吸入,操作人员发现后于20时08分将氢的控制阀关闭。
   (5)由于反应器内有滞留的乙烯,与流入的过量氢气发生加氢反应,此系放热反应,每克分子乙烯放出33.2千卡热量,因此引起触媒温度升高,由于局部高温,产生了部分触媒分解。
   (6)21时30分,反应器内温度指示为120℃,开始从一号乙烯装置接受原料气体。此时原在加氢塔内呈滞留的气体开始流动,高温部分亦随之转移,同时与高温(约400℃)接触的乙烯由于同钯触媒接触后分解而急剧升温,这种高温又引起乙烯气相热分解,由于热分解又导致进一步升温。
   (7)22时,加氢塔内局部温度高达1000℃,从这里排出的高温气体使出口、管道及出口侧的设备变成炽热状态,从电动阀门法兰盘漏出的气体开始燃烧。22时15分,与电动阀门连接的弯管破裂,大量漏出的气体发生爆炸,大火紧接着由第二乙炔加氢塔漫延到后面的脱乙烷塔、甲烷分离器、乙烯塔和热交换器,随即形成直径约60米的大火球。这场大火直至7月11日9时40分才完全消除。通过调查,确定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三项人为的错误造成的,即:
  (1)操作工操作阀门的错误,误将仪表空气阀门关闭。
  (2)氢阀门关闭不严,造成氢气漏入反应器内。
  (3)在加氢塔内发生异常高温的情况下,继续供料。

3、今后改进措施

  (1)检测、计量方面改善空气压力检测报警装置,在气动阀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都应设置检测端。仪表用的气动阀由于不经常使用,应加强使用管理,以避免误关闭。严格控制加严格控制加氢量,设置超限报警装置。仪表用的空气管道和阀门要同工艺上使用的加以区别并分开设置,特别是工作台与阀门间的距离要便于操作。
对于有超限危险的装置应装设预先报警和停车报警的二级警报器。危险度大的装置应设置过距离断路阀,以便于在紧急情况时能迅速与其他装置隔断。
  (2)
操作方面要重新研究和完善各项操作规程,特别要明确各项工艺指标的管理范围,规定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顺序、方法及判断标难,并确定紧急处理时的负责人。
  (3)
管理方面生产部门及设备管理部门要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和管理范围,规定各级管理部门在紧急情况下的联络及指挥命令系统。对操作人员和生产指挥人员,要进行紧急情况下的判断、处理、救援及防止事故扩大的训练和教育。

例2 液氮钢爆炸事故

  197797日,浙江温州电化厂发生一起严重的液氯钢瓶爆炸事故,这次事故是由一只半吨重的液氯钢瓶突然发生粉碎性爆炸,引起邻近五只钢瓶爆炸,五只被击穿,同时液氯计量贮槽及管线也全被击穿,致使10.2吨液氯泄漏扩散,波及范围达7.35平方公里,造成59人死亡,1200余人氯气中毒,损失十分惨重。经过调查分析,确定这次爆炸是由于温州市药物化工厂的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在电化厂灌装液氯时,发生剧烈反应而引起的化学性爆炸。
 
现将联合调查组对该事故的调查情况慨述如下。

一、调查方案

  (1)查明事故现场,访问并召集爆炸现场目击者座谈;
  (2)
调查电化工厂对液氯钢瓶的充灌及管理情况,用户的使用情况及工艺分析;

  (3)爆炸后毒气扩散、污染及抢救中毒者的情况;
  (4)
进行钢瓶技术鉴定及残留物的理化分析;
  (5)
进行钢瓶爆炸模拟试验及爆炸威力估算;
  (6)
估算经济损失。

二、原因分析及调查结论

  为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分析了所有导致液氯钢瓶发生爆炸的几种可有性:
  (1)
钢瓶质量不合格,有严重缺陷。
  (2)
超量灌装。
  (3)
在生产液氯过程中,系统进入氨或铵离子,与氯作用生成大量的三氯化氮。
  (4)
氯气内含氢旦过高。
   (5)
生产系统混入其他爆炸物。
  (6)
钢瓶内混入某种有机物与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通过对钢瓶的技术鉴定,现场检查,对生产过程中所用原料、产品及爆炸残留物的分析鉴别,前五种原因均被否定,最后判明造成爆炸的直接原因是温州药物化工厂在生产阳离子加脂剂和牛蹄油的过程中,由于违反使用液化气的安全规定,将约113公斤的液体石蜡和氯化石蜡倒进钢瓶内引起的。确定这一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1)
药物化工厂制备氯化石蜡系采用30号液体石蜡与氯气反应,所用氯气是由钢瓶的针形阀通过紫铜管直接插入氯化反应釜,中间没有设置缓冲罐、止逆阀以及必要的流量计、压力表、调节阀等控制和检测装置。该厂在通氯时不仅末按规定留有余量,更为严重的是在氯气将用尽时,又使用真空泵将钢瓶内的剩余气体全部抽出,从而造成反应釜中的氯化石蜡倒灌。
  (2)
药物化工厂所用的300号液体石蜡,比重0.77,闪点80℃,正烷烃含量>90%,芳烃含量<10%,当其与钢瓶内液氯接触即发生氯化反应,而钢瓶内的铁和三氯化铁又有催化作用,同时烷烃的氯化又是放热反应,这样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引起压力急剧升高,自由基反应加剧,从而引起化学爆炸。此外,当含氯量低的石蜡分解时,可以产生氢气,在碳粒的催化作用下,氢与氯急剧结合也能引起爆炸。
  (3)
为验证液体石蜡、氯化石蜡在有铁屑或三氯化铁存在下进行氯化反应引起爆炸,曾先后进行了六次模拟试验,所有试验均表现为开始时反应比较缓慢,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反应骤然剧烈,并生成大量黑烟,连续地出现桔红色火光,最后将瓶塞冲开,并有白烟和粘的黑色物质。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爆破压力为40公斤/2,容积为10升的小型钢瓶的爆炸试验,也同样观察到逐步升温、升压随后突然起爆的过程,并伴有白色、黄色及黑色的烟雾,气浪冲击到物体上,也有与爆炸现场相同的黑色物质。

例3 贮槽液位计断裂,液氨冲出事故

  发生日期 1988411
 
发生单位湖北汉阳县氮肥厂
 
原因类别设备附件有缺陷
 
事故经过 11月晚8时,2号液氨贮槽液计玻璃管突然断裂,液氨溢出,现场一片白雾,视线不清,值班主任甲带氧气呼吸器进现场想关贮槽阀门堵漏,最后在墙角窒息死亡。

  原因分析 

  (1)液位计玻璃管安装不稳定,导致疲劳断裂,液氨溢出;

  (2)现场抢救、指挥不当,监护措施不力,致使甲感到不适时,无力脱出现场。

  教训 

  (1)液位计安装应符合质量要求,应用高压板式液位计取代玻璃管式液位计,或采用磁性翻板液位计;

  (2)到事故现场处理应有可靠救护设备,配戴氧()气呼吸器,救护应由两
人同去,互相监护。

例4 液氨贮槽爆炸事故

  发生日期 1987622
 
发生单位安徽省毫州市化肥厂
 
原因类别设备制造缺陷,管理混乱
 
事故经过 531日停车检修,至620日开车时,发现液氨数量不足,即向市蛋品厂借用液氨贮槽去太和化肥厂求援液氨。21日运回740Kg22日又去装790Kg,在返回途中,路经某乡农贸市场时,氨罐尾部冒出白烟,随后发生爆炸,把重74.4kg的后封头向后推出64.4m,直径0.8m、重约770Kg的罐体挣断4股八号铅丝组成的加固绳,冲断氨罐支架及卡车龙门架,摧毁驾驶室,挤死驾驶员,途中撞死3人后停在97m远处。喷出的大量白色氨雾,87位农民灼伤中毒,汽车后部200棵树和约7000m2的庄稼被烧毁。最后造成10人死亡19人有后遗症,47人中毒。

  原因分析

 (1)液氨贮罐质量低劣。①该贮罐全部焊缝均未开坡口,焊缝熔合面极小,焊接质量极差,X光探伤表明,焊缝全部未焊透;封头冲刷问题严重,无直边,封头直径与焊体直径不相等,平均错边7.5cm,最大错边15cm,为允许值的10倍;集油筒与筒体焊接角缝不合要求,开孔无加强,焊后未进行整体退火处理和探伤;④不经批准,随意将该罐由固定式改为移动式,作为液氨贮槽,没有徘气口,没有进氨口,每次充装时需卸下安全阀接上充氨接管,还要拧开压力表接头,充当放气口。

  (2)压力容器管理混乱。该厂没有建立健全压力容器管理制度。该罐本系化肥厂所有,未办任何手续借给蛋品厂用,化肥厂失去1台设备,无人问津。装液氨反而向蛋品厂打借条借用。其他如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充装液氨时对氨罐的技术检验等
制度均没有,连危险品运输证和挂危险品标志都未办理。驾驶员还酒后开车通过人员聚集场所。.终于酿成这起化肥行业少见的特大事故。

  教训

 (1)氨罐制造必须由持证单位进行,并按压力容器制造规定制造和检验;

 (2)厂部要加强压力容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压力容器检查,不合要求的贮槽坚决停用;

  (3)贮运液氨必须按规定进行;

  (4)应按规定充装,严禁超装。

例5 冰机带入液氨爆炸事故

  发生日期 1983315
 
发生单位河北省南皮县化肥厂
 
原因类别违章作业

  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15日由于合成工段氨冷器加氨过量,1名冰机操作工检查不细,未及时发现,以致大量液氨进入冰机气缸,又未及时处理,造成冰机气缸超压爆炸,该操作工被炸
身亡。

  教训 

  (1)厂部要严格生产管理,合成操作工要控制好氨冷液位;

  (2)冰机操作工要认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带液,及时处理。
 
冰机带氨水氨水带入冰机的危害和液氨带入冰机相似。因氨水也不可压缩,少量带入时会发生响声,损坏活塞、活塞环和阀片,大量带人时会造成气缸超压而发生爆炸。在小氮肥厂中已发生数起由于氨水带入冰机而引起气缸和顶盖爆炸的事故。由于冰机带液氨可以从“结霜”中预先得知,而冰机带氨水则只能从声音和机声震动判断,故其事故的隐蔽比带液氨更大。

  原因

  (1)由于冰机吸气量过大或氨冷器加氨量少,使气氨总管压力降得过低,吸收氨水泵压力较高,氨水送入气氨总管从而进人冰机;

  (2)吸收岗位开停车不当,在开车或停车时,将氨水送入气氛总管。

  处理

  (1)切断电源,紧急停下冰机后,通知吸收岗位;

  (2)由缓冲器底部排放氨水;

  (3)更换冰机油。

  预防措施

  (1)送碳化气氨总管压力不宜控制过低,一般应不低于0.03MPa

  (2)吸收岗位开停车时要和合成加强联系,并且操作步骤要正确,当吸收岗位高位吸氨开车时要先开气氨阀,待气氨总管有压力后,应大于0.03MPa再开吸收泵打循环;停车时,要先停吸收泵,再关气氨总阀;当吸收岗位正常操作时,浓氨水制备合格后,应先打开浓氨水的进口阀再关循环槽进口阀;禁止相反操作以避免浓氨水无出路倒入冰机。

例6 粗甲醇贮槽进料管爆炸事故

  发生日期 198278
 
发生单位湖南省资江氮肥厂
 
原因类别违章指挥及违章动火

  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该厂在进行粗甲醇上部进料管改造时,粗甲醇槽内还有2吨甲醇未排净,车间主任错误地认为“槽底剩料不多,加上盲扳就问题不大,不要浪费槽底的甲醇”。为了隔离槽与动火管线,车间安全员找来一块石棉板,随手撕开后,就从二者之间的法兰上方放下,由于尺寸不对,石棉板遇螺栓架住后插不下去,留下5mm宽的管子未盖住,贮槽内可燃性气体从未盖住的缝隙窜入需动火的管段。动火前该安全员未进行置换和分析,又未按一类动火的要求请车间主任签字,而是自己代替车间主任签发了动火证。动火后,立即发生了爆炸,造成死亡1人,重伤1人。

  教训

  提高安全员技术业务素质,严格执行动火制度。动火设备要进行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用盲板有效隔离。

例7 氨水贮槽爆炸事故

  发生日期 1990721
 
发生单位江苏省丰县化肥厂
 
原因类别违章作业
 
事故经过该氨水储槽为上下连体的筒体,中间用12mm钢板隔开,上部为浓氨水储槽,下部为稀氨水储槽。由于浓氨水储槽顶盖被腐蚀穿孔,决定予以更换。更换时,仅对浓氨水储槽进行了隔离置换,但系统未停车,位于其下部的稀氨水储槽仍在运行。在新顶盖就位后,先焊接顶盖最高部位的放空管,3人在顶盖上操作,焊完后撬动顶盖找正时,突然发生爆炸,顶盖飞出,储槽中间的隔板翻转180。后落人稀氨水储槽的槽内。在槽顶盖上作业的3人均被炸死。

  原因分析 

  (1)该储槽下部的稀氨水储槽没有退出生产,稀氨水储槽的放空管口处敞开,
开始曾用布遮盖,以防止火花掉入,但在固定副塔向槽内压液时,布脱落,未发现,在放空管周围形成可燃性气体,在上面动火时,火花落下便引爆了下部的氨水储槽;

  (2)检修无专人负责,组织不落实;

  (3)在易燃易爆区域动火,只考虑上部浓氨水槽的隔离,没有考虑下部稀氨水槽的有效隔离。

  教训

  (1)上下连体的容器,在检修其中一部分时,整体退出生产,与生产系统有效隔绝,并需置换合格后方可动火检修;

  (2)设备检修时,要有专人负责,并有检修方案,安全措施要落实;

  (3)生产区域设备动火必须注意对周围环境的易燃易爆气体的有效屏蔽和防护。

例8 一起国外氮气管线爆裂事故

  PRAXAIR加利福尼亚的WILMINGTON有两套空分装置T1T2、一套液化装置MPL,当氮气量不足时,液氮经水浴式汽化器汽化补充。19953313:00左右,T1装置停车后,启动液氮汽化系统向外供应氮气,致使部分液氮进人外网管线,造成Texaco氮气管线爆裂,影响所有管线用户,经济损失惨重。
  1
.氮气化系统工作原理
 
氮气化系统由一个VCCN1200液氮罐、一个汽化器和两个冷水泵组成,冷水泵把空分装置回水加压后,送至汽化器,冷却水用作汽化器热源,氮气化系统设计水温为16℃,当氮气管线压力低或汽化器进口温度低时,就自动启动一台冷水泵,而当水量低时,则会启动第二台冷水泵。
  2
.氮气管线爆裂经过
 
大约在事故发生前4天,氮气化控制系统的一个低温保护控制器出了故障。在处理此问题时,判断此控制器坏了,且确认没有备件。经研究决定将氮化系统放在备用状态并订购适当的部件。由于多年来系统改变及改进未能备案,现有的工艺仪表图及电气图不能准确地给予参考,于是根据判断及所拥有的图纸,在旁边安装了一个气动旁路控制器,此不准确图纸表明此旁路的安装将仅取代一个低温保护控制器,而实际上也使另一低温保护控制器完全失去作用。1995330日.夜间,生产人员启动T2装置,T2装置于两天前停车加热氩换热器,到22:00,装置开车很成功,且产品纯度合格。液化装置MPL供应T1T2两个空分塔,由于操作人员在一个装置开车时分配液氮的经验不足,两塔都有些不稳定。22:45MPL因电柜跳闸而停车,生产人员重新启动MPL。在建立MPL工况和分配液体的过程中,T1装置在19953312:00,由于主冷液位低而停车,而T1装置的停车又迫使氮气化系统的启动。生产人员在通知有关人员的同时,开始重新启动T1装置,生产人员调查后发现,Texaco氮气管线爆裂且从地下喷出一片蒸汽云,同时由于仪表压力低(都来自备用氮系统),所有设备都开始停车。
  3
.爆裂事故原因分析
  (1)
一个汽化器冷水泵单向阀未能打开,这可能是因为机械故障或阀下游水压过高。通常情况下,汽化系统在使过程中,开始结霜时,水量就减少,然后触发第二台水泵启动。可能由于霜的形成,系统压力已升至使第二台水泵的单向阀关闭,从而引起流向汽化器的水量不足,不能满足汽化系统的要求。
  (2)
由于低温保护控制器被旁通,不能起作用及报誓,汽化器温度继续下降,直至水侧结厚厚的冰,最终将液氮带进氮管线,造成其冷脆爆裂。
  4
.防范措施及教训
  (1)
确认所有关键系统的图纸,尤其是氨备用系统图纸。
  (2)
开发一整套通用的低温保护控制器及旁通程序,包括电动、气动、机械等。
  (3)
修订操作规程,增加低温保护控制器及旁通的规定。
  (4)
向全球的有关气体公司通告,以引起注意,从而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例9 无锡发生两起氧气瓶爆炸事故

  199742日,无锡市第二锅炉辅机厂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该厂焊工在打开一只氧气瓶阀门用氧过程中,气瓶发生粉碎性爆炸,造成一人死亡。

  事故原因

  该氧气瓶中混入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形成爆鸣性气体,遇有焊枪明火发生爆炸,是一起化学性爆炸。
  1997
67日下午13时许,锡山市(原无锡县)能源公司下属气体公司,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爆炸发生在装车过程中,有2只氧气瓶同时发生粉碎性爆炸,当场炸毁汽车一辆,另有一只氧气瓶被爆炸碎片击穿,一只氧气瓶被爆炸汽浪掀飞出150余米外的金成湾加油站内。一装卸工头部和腿部炸成重伤。

  事故原因

  该起爆炸事故是由于氧气瓶中混入氢气,形成爆炸性气体,装卸过程中恰逢冒雨,造成气瓶发生化学性爆炸。

  处理方法

  钢瓶用气快完时应保持一定气体在瓶内,以免造成其它气体混入钢瓶。

例10 济南石化“7· 2 9”多人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事故分析

  1999729,济南石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检修甲酸合成反应器时,发生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事故,2名作业人员及9名抢救人员先后中毒 ,其中2人死亡, 2人重度中毒,7人轻度中毒。

事故经过

  199972816时左右,华芝公司甲酸生产装置因故障全系统停车进行检修,合成反应器甲醇喷管坏 ,需进器内进行维修。729日上午8时左右,打开合成反应器下部两个人孔进行通风,并从上部人孔加水进行冲洗。下午17时左右,应公司安全处要求打开最上部人孔进行通风。1715分左右,安全处有关人员用可燃气体及氧气测定仪测定可燃气体不合格。此后,1715分~1945分左右的一段时间内,每隔15分钟测定一次,1945分左右经测定,氧气:21%;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百分比为:12%18%。安全人员认为合格,随后签发“进罐入塔证”,并注明要佩戴长管呼吸器。20时左右,化建公司2名架子工进入器内进行扎架子作业 ,华芝公司2名操作工及化建公司1名临时工在器外进行监护。由于不方便,2名架子工未戴呼吸器。大约13分钟后,塔内传出求救声,监护人员及现场 6名检修人员情急之下未戴呼吸器进塔救人,先后中毒, 7人勉强爬出。最后华芝公司经理及合成工段工段长戴上呼吸器将塔内4人救出,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此时大约2040分左右。化建公司1名架子工和1名临时工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其余人员脱离危险。

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后,市政府、市劳动局等部门有关领导先后赶到现场 ,并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连夜对现场进行保护取证。经调查、取证分析,确认为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事故原因如下:

  1.设备未进行有效隔绝该反应器共有16条管线与之连通 ,物料分别有一氧化碳、甲醇、甲酸甲脂等。操作人员只是关闭阀门而未加盲板 ,由于阀门不严,致使一氧化碳进入反应器。

  2.置换、处理措施不当该反应器未进行彻底置换,未打开所有人孔进行通风,或进行强制通风,用水冲洗只能将甲醇、甲脂等洗掉,而不能将一氧化碳洗去。

  3.分析方法不全面进罐入塔应分析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及氧气含量 ,而安全处有关人员只分析了氧气含量 ,未分析有害气体浓度 ,动火标准不能作为进罐入塔的依据。

  4.操作人员违章作业作业人员不按要求佩戴防护器具,救护人员不戴防护器具进塔救人,导致事故扩大,监护人员监督不力等均属违章行为。

事故教训

  7· 29”事故的发生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过去公司虽然制定了许多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检修工作方面特别是新装置的安全检修规程还不十分完善 ,检修工作带有盲目性。另外,有的安全规章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2.个别领导及员工安全意识差 ,安全技术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公司的个别领导及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多年来未发生重大事故,安全防范意识淡化,虽然有时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却不能落到实处。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往往重生产而轻视安全工作。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公司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但是却不能真正掌握,安全技术素质较差,遇到紧急情况时,手忙脚乱,导致事故范围扩大。同时,也说明了公司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

  3.执法不严企业的安全主管部门与安全管理人员要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安全否定一切,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安全,要顶住任何压力。一定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安全问题不能含糊。

  4.安全管理滑坡1997年以来,公司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公司出现资金短缺、人员放假、职工思想波动较大的现象,对安全工作的威胁较大,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人员较少,工作任务增加 ,致使许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不能做得更细,管理不到位。另外,随着公司下属各分厂原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安全人员相继内退,新上任的安全人员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是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和安全技术知识,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较之老的安全人员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关键时刻往往不能坚持原则。

防范措施

  为吸取事故教训,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公司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

  1.公司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公司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修规程、各种设备及管线的紧急抢修安全措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进行重新修订并完善补充。

  2.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及各下属单位安全员立即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技术知识、法规、现场急救常识、消防器材、防护器材的使用等方面知识的教育。组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3.各下属单位立即开展安全自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以书面形式上报公司。公司领导亲自带队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拉网式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消灭违章违纪的现象。

  4.公司安全部门立即对目前使用的安全作业票证进行研究、补充、修订,组织员工学习,并严格按票证作业程序要求办证。对公司所有的安全防护器材、消防器材、安全仪表、压力容器安全附件进行全面检查维修。

  5. 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例11 一起丙酮回收塔爆炸事故的分析

  20008月中旬,某制药厂发生一起丙酮回收塔爆炸事故,所幸未伤人,只是将回收塔(蒸馏塔 )的封头崩出,飞跨4层高厂房,降落在离爆炸地点水平距离约50m的平地上。

  1.事故调查

  (1)回收塔的用途 此塔用来回收从离心机甩出的母液中的丙酮,即在常压下用蒸馏塔回收丙酮。

  (2)爆炸时回收塔的工作状态 回收丙酮操作基本完成 ,釜底只剩下残液 ,正准备停车。

  (3)收集、观察、分析残液 将残液收集后放置,由于掉进铁锈之类物质残液颜色由无色变成浅黄色。调查生产过程时了解到,药品(中间体 )在离心、洗涤、甩干过程中加入低浓度的双氧水。经化验分析残液中确实存在双氧水。

  (4)拆塔观察 将塔釜与第一节塔身相连处打开,发现第一节塔身上边一段金属筛网向上移动约1m左右,下边一段金属筛网向下移动约1m左右,且筛网底部已进入塔釜 (说明爆炸位置是在第一节塔身中部)。整套设备接地线完好。

  2.事故分析

  由于丙酮回收操作基本完成 ,发生爆炸的物质不是丙酮,肯定是残液中的物质引起的。由于丙酮回收塔接地线完好,静电引起爆炸的可能性不大。值得怀疑是残液中的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和水而发生爆炸。经查阅双氧水有关资料如下:

  H2O2 主要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熔点: -2

  沸点: 151.4

  主要燃烧危险性: 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甚至爆炸。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双氧水同其他化合物反应转移过氧链,生成过氧物或过氧酸。如将H2O2溶液加于钛溶液中 ,溶液从无色变到橙色 ;H2O2加入到重铬酸盐溶液中得到美丽兰色的溶液。许多元素与H2O2反应能生成过氧酸,有的伴随颜色变化(回收塔残液放置期间的颜色变化,可能与这一性质有关 )

  通过上述资料与有关现象进行对照分析,更进一步确定是双氧水受热分解而发生爆炸。经取残液进行小试,加热发生爆炸现象就证实了这一点。

  3.改进措施

  (1)双氧水属难挥发的物料,应采用真空蒸馏。这样可以降低蒸馏温度,防止双氧水分解。

  (2)降低双氧水使用浓度,并经小试确定合适的双氧水浓度。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此次爆炸是由于残液中的双氧水受高热发生分解反应 ,造成爆炸事故。同时还要强调 ,在进行工艺变更和确定新工艺时,一定要先进行新工艺的可靠性、安全性评价之后再采用新工艺,避免付出血的代价之后再去吸取教训。

例12 日本近年事故案例

  1.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
  (1)
概要
  1991
626日,日本某表面活性剂工厂的甲醇精馏塔发生爆炸事故,塔的上部被摧毁。该塔的塔盘数为65层,根据事故调查证实,爆炸发生在自上数第5层至26层之间,最小段的4层塔盘滚落至地下,第5层至第26层的塔盘散落成碎片,分布在方圆1.3km之内。这次事故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
  (2)
事故发生经过
 
当日上午1015分磺化生产装置第三系列所附带的甲醇精馏塔上部发生爆炸,随后该塔底部燃起大火。当时该装置正在进行停工作业,105分甲醇精馏塔停止运转,开始将精制的甲醇馏分抽出。爆炸的碎片大多散落在半径900m的范围内,人员伤亡的原因多为碎片击着和被冲击击倒。
  (3)
爆炸原因
 
根据推断,爆炸是由于供给精馏塔的甲醇中含有有机过氧化物(过氧甲酵),在精馏塔的局部浓缩,从而形成热爆炸。
 
正常运转时,塔内约积蓄1020kg过氧甲醇。事故当天,由于中和工段的PH检测仪出现故陈,有段时间中和料浆的阳值比正常情况要低,因此过氧甲醇没有被分解就被送到精馏塔内,当时精馏塔约积蓄3040kg的过氧甲醇。
 
在装置停工过程中要进行精馏塔全回流操作,通常均匀分布在精馏塔内的过氧甲醇这时会大多积聚在塔的中央部位。在全回流操作完成以后,某段液相的过氧甲醇浓度最高可达20%,抽出甲醇以后会使过氧甲醇的浓度进一步升高,最高可达30%一40%,同时高浓度液相段会由塔中央的28层移向爆炸最激烈的15层。
 
为了评价过氧甲醇的危险性,用ARC装置进行评价分析,其结果是当过氧甲醇浓度达到20%时,发热速度为1000℃/min,压力上升速度为1300kgcm2.sec。另外从压力容器的实验结果来看,当过氧甲醇的浓度达到40%以上时。极可能发生爆轰现象。

  2.石油炼厂爆炸事故

  (1)概要

  19921016日,日本某石油炼厂间接脱硫装置的一个换热器顶盖崩落引起爆炸和着火,造成10人死亡、7人受伤。

  (2)事故发生经过

  当日下午347分,发生事故的换热器顶部检测孔附近出现一片白烟,这是夹杂着柴油的氢气烟雾,随着气体喷出的加快,352分换热器顶盖崩落,随后发生爆炸和着火。爆炸冲击波和火焰也同时殃及到邻近的石油公司润滑油储罐及管线,冲击波造成大范围的玻璃窗破碎以及墙壁倒塌。

  (3)事故原因

  根据推断,氢气泄漏的原因是密封护圈由于受工艺特性影响,反复升温、降温以及拆卸、安装,造成护圈直径减小,使密封不严,另外护圈直径减小未能及时更换,上次检修(1991)也未能采取适当地处理,直至造成氢气泄漏。总之,事故的原因为未能充分了解该换热器的特性和状况,维护保养不当。

  3.氢气泄漏事故

  (1)撅要

  1994818日,某石油炼厂加氢脱硫装置换热器发生氢气和和润滑油泄漏事故,泄漏点为该换热器入口管线上端的排气孔法兰,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事故发生经过

  该装置刚刚完成定期险修任务,两天前试开工,当天处理量增加2倍进入正常运转,在正常运转70分钟以后,现场巡查人员发现上述泄漏点上部出现白烟,立即紧急停工,在随后的3个小时内,共有3000m390%的氢气和2%的硫化氢泄漏。

  (3)事故原因

  在检修作业中为了清扫装置,公司的职工卸掉排气孔的法兰和环形密封,使用橡胶垫片临时安装了一条管线。在清扫装置结束,卸掉临时管线的时候,橡胶垫片没有按规定取下。B公司的职工在重新安装管线时没有换原来的金属环形密封,而是凑合使用橡胶垫片,结果经过气密试验、热试验,进入正常运转时,密封渐渐承受不住出现泄漏。

·         第三章 石油化工装备安全概论典型事故案例

一、  压力容器事故技术分析

压力容器事故的原因,一般来说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认真检查现场,细仔调查事故的经过和设备情况,认真进行技术检验和鉴定,作出综合分析,确定事故原因。

1.事故现场检查

(1) 容器本体的破裂情况检查容器本体的破裂情况是事故现场检查最主要的内容。

(2) 安全装置的完好情况  容器发生事故后,在初步检查安全阀、压力表、温度测量仪表后,再拆卸下来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是否超压或超温运行。

对压力表的检查对安全阀的检查对温度测量仪表的检查;若有减压阀进行减压阀检查;装置爆破片检查。

(3) 现场破坏及人员伤亡情况

2.事故过程的调查

(1) 事故发生前的运行情况

(2) 事故发生经过       

3.对容器设计、制造情况的调查

4.技术检验和鉴定工作

1)  容器钢材的分析

① 化学成分检查

② 机械性能测定

③ 金相检查

④ 工艺性能试验

2) 容器断口分析

① 断口的搜集及其保护、保存

② 断口宏观分析  金属的拉伸断口,一般有三个区域组成,即: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据观察这三个区域在整个断口所占有的断面积,大体上可确定其断裂类型。

③ 断口的微观分析  

3)事故分析中的计算

在事故分析中往往要进行强度计算和液化气体过量充装可能性的计算等工作等。

5.综合分析

1) 爆炸事故性质及过程的判断

① 容器在工作压力下破裂  即容器在工作压力下的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或工作应力低于屈服极限两种情况,后者称为低应力破环。

② 容器超压发生破裂   容器超压爆炸往往是指容器内的压力或夹套压力较多的超过工作压力而发生的物理性爆炸。

③ 容器内化学反应爆炸   容器内化学反应爆炸是指发生不正常的化学反应,使气体体积增加或温度剧烈增高致使压力急剧升高导致的容器破裂。

④ 容器破裂后的二次空间爆炸  容器破裂后的二次空间爆炸,是指盛装易燃介质的容器在其破裂后,器内逸出的易燃介质与空气混合后,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又发生的第二次爆炸。

2) 破裂型式的鉴别及其事故预防

① 韧性破裂   a.破裂容器发生明显变形;b.断口呈暗灰色纤维状;C.容器一般不是碎裂 ;d. 容器实际爆破压力接近计算爆破压力 要防止压力容器发生韧性破裂事故,关键在于保证容器在任何情况下受压元件的应力要低于器壁材料的屈服极限。

② 脆性破裂  a. 容器没有明显的伸长变形;b.裂口齐平、断口呈金属光泽的结晶状;c.容器常破裂成碎块;d.破坏时的实际应力较低;e.破坏多数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发生。

大量的压力容器脆性破裂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脆断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韧性低。容器物件中焊缝残佘应力和工作应力的叠加,使实际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按断裂力学观点,在较大残余应力条件下,裂纹附近的应力强度因子大于材料的断裂韧性时,将导致容器的脆性破裂。因此,容器制造过程中,如冷加工变形、组装过程中,尤其是焊接中应尽力减少残佘应力和消除残余应力的热处理,都是防止脆性断裂的重要措施。这里要说明的是,必须加强对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检验,应按规定的探伤标准进行,探伤过程中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以发现和消除裂纹缺陷,防止先天不足;容器投产后,要加强定期检验工作,及时发现裂纹,防止裂纹扩展后的脆性断裂。

③ 疲劳破裂  是在反复的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出现的金属疲劳破坏。一类是通常所说的疲劳,它是在应力较低,交变颜率较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另一类是低周疲劳,它是在应力较高(一般接近或高于材料的屈服极限)而应力交变频率较低(如10~105次之间)的情况下发生。

容器疲劳破裂的特征有:a.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b.破裂断口存在两个区域;c.容器常因开裂泄漏失效 ;d.疲劳裂纹的产生比脆性断裂要慢的多。

④ 腐蚀破裂:压力容器腐蚀破裂形式有均匀腐蚀和点腐蚀、应力腐蚀和疲劳腐蚀等。其中最危险的是应力腐蚀破裂。

应力腐蚀的破裂是由于腐蚀介质和拉伸应力及其造成应力腐蚀环境,导致应力腐蚀裂纹及其扩展破裂。应力腐蚀裂纹可以是沿晶界分布的,也可是穿晶分布的,或兼有沿晶界开裂,穿晶开裂两种特征的混合型裂纹。应力腐蚀破裂的容器应力往往低于材料强度极限下发生。应力腐蚀的断裂面一般是与主应力相垂直。

常见的应力腐蚀形式及其特征有:a.钢制容器的氢脆 ;b.钢制容器的碱脆 ;c.氯离子引起的奥氏体不绣钢制容器的应力腐蚀断裂;d.疲劳腐蚀 。

⑤ 蠕变破裂  在高温下工作的压力容器,若金属发生蠕变,在应力的作用下,严重时导致蠕变破裂。

压力容器的蠕变破裂原因:错用碳钢来代替抗蠕变性能好的合金钢,某些钢材长期在高温作用下发生金相组织变化,如晶粒长大、再结晶、碳化物和氮化物以及合金组成的沉淀,钢的石墨化等;结构不合理,使容器的部分区域产生过热;操作不正常,维护不当,致使容器局部过热等。

6.上报和处理事故的一般要求

1) 容器发生爆炸或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时,单位领导要参加事故调查,按《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办法》及“三不放过”的原则,应立即(用电报和电话等方式)上报企业主管部门,将事故情况、原因及改进措施书面报告当地劳动部门,对一般事故则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

2)  填报事故原因时按以下原则分类:

①设计制造类事故;

②使用管理类事故;

③安全附件不全、不灵造成的事故;

④安装、改造、检修质量不好以及其他方面引起的事故。

3) 凡发生爆炸事故或重大事故的单位,在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后一周之内,向地(州)、市劳动管理部门报送《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书》一式四份,同时应附事故照片。

4) 凡涉及追究行政、经济、或刑事责任的事故,还应将事故报告书分别报送有关部门。

5) 从事故发生之日算起,一个月之内应调查处理结案。由于情况特殊,在一个月之内不能结案的,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述延报原因。

二、事故案例分析

例1 制造质量不良引起的氨冷凝器爆炸事故

近年3000吨/年氮肥厂合成工段氨冷凝器(固号VSH3704)连续发生爆炸事故。
  1.事故情况:3000吨/年化肥厂氨冷凝器是列管式高压冷凝设备,管程设计压力为200Kgf/cm2,壳程设计压力为16kg/cm2,工作温度为—25~十25℃。管程介质为氨,氮气,壳程介质为液氨,壳体内径420mm,壁厚8mm,封头内径350mm,壁厚32mm,管板厚45mm,管板和封头材质为20g。
  氨冷凝器的封头与管板联接采用平面焊结构。几起事故的爆破断口都发生在管板与封头联接处的环焊缝上。从断口上可清楚地看到:焊缝根部未焊透,长度占80%,深度一般2~4mm,最深达6mm。断口检查:这种氨冷凝器的爆炸断口中部表面平滑平坦,经电镜观察有明显的疲劳断裂特征,断口外部表面租糙,则属强度
不足而塑性撕裂。
  2.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氨冷凝器的爆炸原因,主要是设计不当,制造时焊接工艺不当产生的根部未焊透等缺陷,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疲劳循环载荷(压力、温度波动、频繁启停等)的作用下,导致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以致引起设备疲劳断裂,即低周循环应力下的疲劳断裂。
  (1)设计时技术要求不严:氨冷凝器管板与封头焊接连接属角焊缝结构,这种结构上的不连续性使环缝根部表面应力很高,所以在设计此种结构时必须慎重对待。我国《设计规定》管板与壳体、封头的连接应采用全焊透结构。美国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D—4焊接接头章节中规定了全焊透的角焊缝接头;英国BS5500—1978《非直接大压力容器》附录E“推荐用于压力容器的焊接连接”其中管板与壳体、封头的角焊缝推荐双面焊结构,当壳体、封头壁厚超过16mm时必须采用全焊的焊缝;联邦德国AD《压力容器规范》也规定,当采用平面焊根部有未焊透结构时,能够承受的疲劳循环次数只有全焊透结构的五分之一的次数,考虑变动载荷时焊缝结构则必须是全焊透的。然而该氨冷凝器中的管板与封头的焊接连接采用的单面焊结构型式,未明确提出必须全焊透的技术要求。这种易于发生根部未焊透的角焊透,在我国标准和美国ASME等规范中,都明确不允许。
  该环形角焊缝位于高应力区域,计算表明其内表面弯曲轴间应力已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如果在该区域内又产生未焊透引起的应力集中,其根部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是很难避免的。同时在结构设计时焊缝根部管板采用有半径R为5mm的环形槽,使采用超声波深伤方法难以确切判断缺陷性质和尺寸,从而使焊缝质量也不能通过探伤得到正确检验。一个合理的设计必须具备良好的制造工艺和提供可靠的探伤条件。
  (2)焊接工艺不当:在制造该氨冷凝器时,管板与球形封头的环形角焊缝的焊接工艺,系采用手工电弧焊封底,即以结507Ø4—5mm焊条,焊三层单道焊,然后采用自动捍盖面,采用H08MnA焊丝和431焊剂,焊前不予热,焊后未作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通过爆破断口解剖观察到:
  (1)根部未焊透严重,占周长的80%,最深达6mm;
  (2)有2×4mm大气孔一处和三处夹渣,最大尺寸为8×10mm;
  (3)焊缝中发现超出常规的硅酸盐夹渣,局部有增碳引起的小裂纹。
  (4)埋弧自动焊缝的裂口靠管板一侧,断裂起源于焊缝根部未焊透处,并靠管板一侧沿着与轴成为60°方向在焊缝中扩展,直至失效破环。
  从氨冷凝器的制造工艺和解剖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其焊接工艺是不合理的,在施工中没有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特殊焊接工艺和焊接方法,如氩弧焊封底等工艺方法来防止末焊透,而采用了一般的焊接方法,并用Ø4—5mm焊条进行封底,如此粗的焊条作封底施焊必将发生未焊透。
  对于高压容器封头一侧的环焊缝焊前应采取预热,高压换热器的管箱焊后需要进行消除应力的热处理。该设备在施工时,没有进行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措施。这样,焊缝一侧为32mm的封头,另一侧为45mm厚的管板,刚性大,散热快,焊接时焊接残余应力较大,且容易在管板一侧出现未焊透、未熔合乃至微裂纹等缺陷。
  此外,焊接工艺管理也是不健全的。如没有焊接工艺评定,焊条管理也是欠妥的,以至采用了Ø4—5mm的封底焊条,出现了超出常规的硅酸盐夹渣等现象。
  3.制造质量检验不严:该氨冷凝器的制造单位擅自将超声波探伤灵敏度从Ø2mm平底孔降低到Ø3mm平底孔,以致未能有效地查出焊缝中存在的缺陷。
  综上所述,该氨冷凝器在设计上有缺陷,在制造上没有可靠的焊接工艺,加之使用压力、温度波动频繁,因此氨冷凝器的爆炸事故是不可避免的。

例2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氮气窒息事故分析

1998年3月,联合碳化物公司在美国的一间工厂发生一起氮气窒息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严重中毒。以下为事故经过和原因分析:

1、事故经过

事故发生在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路易斯安娜州汉维尔的Taft/Star装置的 Taft氧化单元,此单元主要生产环氧乙烷、乙二醇及乙二醇醚。环氧乙烷生产使用乙烯和甲烷,两者同氧气混合后要与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接触发生反应。为了防止新更换的催化剂受潮,要向装置中输送氮气。

1998年3月27日中午时分,在设备停车大修期间,两名工人对一卸开的48英寸水平管进行黑光检查、清污,当时正有氮气从此管排出。时值午间,阳光强烈,用黑光很难看清油污。他们就用一张黑塑料膜遮住管口,使光暗一些。两人坐在塑料膜一端将其压住,另一端由别人拉住,把两人罩了起来。结果这个临时塑料遮挡物捕集了高浓度氮气,致使两人窒息,造成1人死亡, 1人严重中毒。

2、原因分析

1)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执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 (OSHA)规定。 OSHA规定进入限制性空间进行检测,应发放书面许可证,确认存在的危险和必需采取的防范措施。事故中的开口管和临时遮挡物可被认定为已构成一限制性空间。

2)安全防范措施不力。事故中,管口处没有张贴任何标志,警告其是一个限制性空间并有氮气。

3)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受害人员虽然都是有经验的老工人,但没有意识到氮气的潜在危险。

3、应采取的危险控制措施

1)安全部门应做好安全评价工作,揭示限制性空间和氮气的潜在危险,提出防范措施,张贴警示性标志。

2)加强宣传教育,使职工了解氮气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

3)如果氮气中含有气味剂,人员就会得到警示,就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添加气味剂可作为一种附加措施,但不能取代现有进入限制性空间的安全措施。氮气气味化用于限制性空间,其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例3、兰州氯气钢瓶泄漏中毒事故的教训

  200183日下午5时许,兰州东岗东路一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剧毒气体扩散至四周家属区,具体中毒人数难以确计 ,其中60余人中毒程度较重,被送进附近医院救治,住院人员中有10余名儿童。据目击者反映,一只高压钢瓶在废旧钢铁丛中发出“哧”的一声,紧接着有一般黄色气体窜过废铁堆冲天而起,强烈的气味向四周弥漫,造成众多人员中毒。后来知道有毒气体成分为氯气。据了解,由于充满氯气的高压钢瓶置于太阳下长期曝晒,导致阀门开裂 ,氯气泄漏。兰州市环境监测站人员说,氯气系剧毒气体,对生物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浓度高时 ,人只要吸一口就足以致命。

  事故教训:一是充满气体的钢瓶,不能在露天长久曝晒。2000年浙江岱山船厂工地,一只氧气瓶在中午突然爆炸,殃及一名正巧路经的青年,被炸致死。早前,杭州卖鱼桥运河上,一艘停泊船船头装着氧气瓶,也在中午时分爆炸,一位在运河里洗东西的妇女被炸身亡;二是废旧金属回收站,随意收购气瓶 ,不管是满瓶还是空瓶,收购后就随意乱堆,成为一个事故隐患点。据了解,废品站钢瓶爆炸致人伤亡事故已发生过几起;三是管理不严。现气瓶“失踪”不少,图利者、拾荒者偷卖到废品收购站,成为一个事故隐患点。过去杭氧研究所对报废气瓶采取“钻孔打洞”处理,这是防止报废气瓶再流通使用的有效措施。

例4、南京“12·1”环氧乙烷泄漏事故抢险纪实

  1999121 1152 ,南京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从 110方面接警 ,称位于长江大桥北侧的该市浦口区泰山新村广场, 1辆车牌号为辽K04466的化工原料罐装车因交通事故,车头与车身突然分离,平板车身上装载24吨环氧乙烷的储罐滚落在地,270度翻滚后,其中一个阀门被压受损,物料泄漏,情况危急。甲类易燃易爆物品的闪点小于28,而环氧乙烷的闪点是小于18,所以火灾危险性相当大。它与空气混合后达一定比例即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温度高或遇明火,就极有可能引发爆炸和燃烧。1吨环氧乙烷爆炸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TNT炸药产生的能量。另外它有毒,对人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人吸入一定量后,会发生头昏、呕吐、痉挛,并且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能灼伤皮肤 ,使皮肤感到骚痒。1156,消防高新中队到达现场,立即在上风和侧风方向各出两支喷雾水枪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环氧乙烷。泰山新村广场为人员集中地带,附近有商场、银行、学校、工厂,也是交通要地,来往车辆频繁。1130分左右,事故刚发生时,储罐车驾驶员立即从驾驶室内跳下来,手执铁棒驱赶围观群众,大叫:“快跑,快跑,要爆炸!”他是一位有十多年危险品运输经验的老驾驶员了,知道所载物料的危险性。消防部门把火灾定为六级,由一到六依次增强,最后一级定为灾难性,需要调度的力量全部要到。南京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电脑分析显示这次事故为灾难性级 !120 ,南京市消防支队刘海政委接报,立即指示消防七中队、六中队、五中队增援,并就近调集扬子石化工企专职消防队的奔驰泡沫水灌消防车和金环堵漏公司、金陵石化炼油厂堵漏公司迅速赶赴现场。1215分开始,南京市消防支队刘海政委、骆苏里副支队长、龚智道参谋长、特勤大队左有成大队长、防火处副处长夏中友、重点科科长诸德志相继出救。警报一路呼啸,直奔事故现场。现场不明真相的围观老百姓越聚越多 ,而环氧乙烷气体往空气中有恃无恐地扩散也是越演越烈。只要有一点点火星,比如,有谁抽一根烟,谁家动用明火,有人的衣服因静电产生火花,哪家单位使用电气产生火花,一辆汽车发动产生火花……任何一个意料不到的偶然因素,都会导致巨大灾难的发生。

  前沿指挥部迅速成立,刘海政委任总指挥。浦口区政府有关领导也已赶到,交通、供电、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各负其责。实行交通管制,整个泰山新村地区停止供电。指挥部决定,由骆苏里副支队长和左有成大队长负责尽快采取措施,查明泄漏点的情况。龚智道参谋长负责现场警戒。夏中友副处长和诸德志科长随时提供各种资料、数据,作好参谋。一时间,人们听到龚参谋长手持高音喇叭在大声疾呼:“有爆炸气体外泄,请人员赶快向外疏散。”疏散范围不断扩大,直径 50米、100,直至200米范围内,无关人员、车辆全部撤离。环氧乙烷气体挥发到空气中,雾蒙蒙一片,落地成霜。配戴空气呼吸器的消防六中队战斗员出了两支水枪在上风方向和侧风方向与高新消防中队两支水枪鼎力配合,全力喷洒储罐上方及左右,稀释有毒气体。消防七中队对下水道灌水稀释,指挥员要求这些作战的战士一定要紧紧抱住手中的金属水枪,千万不能掉落在地而产生火花。一律采取蹲势,防止一旦气浪涌起而掀翻战士。经检测,距储罐10米范围内,环氧乙烷浓度为660 ppm,远远高于标准值,爆炸一触即发。13 02,经现场侦察,指挥部初步决定,用木塞子堵住泄漏点。先泄压,后堵漏。28岁的消防五中队队长戚炯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他曾多次出色地完成险重任务。现在 ,他奉命带领22岁的一班班长朱玉涛和20岁的战士朱国庆成立堵漏小组。八名消防战士成立了应急小组,防止堵漏小组成员一旦有什么意外,立即把他们抢救下来。戚炯和朱玉涛身着法国进口的银白色防化服向泄漏储罐出发了。一切都在未卜之中。人们来不及想什么,也不能想什么。两个人没走几步就靠近了罐体。这具长15,直径有23米的银白色储罐,此时是一头睡眼惺松的怪兽,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它什么时候会突然被激醒,突然会发威,而把灾祸降向人间。戚炯和朱玉涛已经很清楚地看清了那个被损坏的阀门。本来圆形的阀门口已经变形,最大的裂缝有 5厘米长,四周一圈还有好几个小气点。他俩把堵漏的木塞子放在 5厘米长的裂缝处,举起木锤子用劲一敲。这都是按照预先的堵漏方案进行的。但是,这一砸,把阀门内侧的一根弹簧砸开了,顿时,阀门洞开,“轰”的一声,就像一股喷井似的,气浪倾泻而出。这根弹簧本来就松动了,因在阀门内侧,不容易被发现。戚炯和朱玉涛事后回忆,这一瞬间,是最令人胆颤心惊的一刻,脑袋一片空白,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就像风吹着高空中的一个大哨子,巨大的气浪发出“呼—呼—”的怪声,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真要发生什么,一切暂时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左大队长事后向记者描述,虽然太阳在当空照着,当时的气氛比黑夜笼罩还可怕,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空气和人们的呼吸似乎都被凝固了,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时间过去了短短的 5分钟,时间过去了漫长的 5分钟。人们发现储罐上的压力表指针由5兆帕迅速向 0兆帕方向滑动。原来罐内用来封割环氧乙烷的氮气被全部释放。随着“口兹”的一声最后一下异响,压力表指针终于在 0的位置停住了。这时罐内的压力被卸掉 ,但是,环氧乙烷气体以更猛的势头向外奔涌,地下堆积的结霜白花花地像雪山一样 ,挥发到空气中的气体,一股一股,其景观就像地气在蒸发。危险还是没有被消除。因为物料大量外泄,所以险情更严重了。指战员们很快都静定了下来,调整堵漏工作。水枪一直在不间歇地进行喷射。有人轻声劝有关领导干部撤离作业区。他们中有人回答:“如果出了问题,你就是再让我退后100米、500,又有什么用呢?”万众同心,赶快解除险情。1341,戚炯和朱玉涛又出发了。储罐内因为没有了压力,这一次他们很快把木塞子塞在了泄漏口,然后用棉纱紧紧塞住缝隙。当兰州金环堵漏公司驻宁分公司赶到时,泄漏口基本已被堵上。但木塞与棉纱显然只能缓一时之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堵漏公司工作人员对泄漏口进行精确测量后,迅速绘制出阀门紧箍件模具图纸,并急送附近的一家密封件厂进行加工。加工模具需要时间,险情却不容拖延。人们在焦急中等待,人们在等待中战斗。检测仪一直在工作,空气中环氧乙烷的浓度时高时低,人们的心也在时上时下。已经有消防队员由于长时间战斗在最前线出现中毒症状。呕吐、昏迷。再沉着的指挥员也沉不住气了。刘海政委和骆书里副支队长当即下令将伤员火速运送医院。后面的战士迅速补充了上来。接近17,模具送到。堵漏公司 7名工作人员在消防队员的掩护下, 20时将一具紧箍件成功地套在了被损坏的阀门上。为安全起见,储罐另一个阀门也需要加固紧箍件,由于模具出了一点问题 ,不得不在现场紧急改造,2150,堵漏工作终于结束。

  储罐享受“总统待遇”因为是冬天,夜晚的最低温度为摄氏 2,这帮了这次抢险工作的忙,泄漏气体在低温下不容易起爆,但战斗的人们不仅要与抢险的惊险作斗争,而且要忍受低温的煎熬。距现场100米的抢险指挥部,在应急照明车的灯光下,人们可以看到江苏省副省长陈必亭、省公安厅副厅长赵庆侠、南京市市长王宏民、副市长奚永明、市政府副秘书长王鹤新、市公安局吕庆继局长、何德忠副局长,在紧张地分析、商磋。泄漏口是堵住了,储罐运往何处?运输定为南京市大件公司负责,运往离现场最近的具有回收能力的金陵石化二厂。12203,储罐起吊。为防止起吊储罐时产生静电,吊车的钢缆上被抹上了黄油。吊装成功。消防车继续对储罐喷洒水雾。103,储罐以“一级加保”的安全保卫级别开始运往回收工厂。“一级加保”是对待总统的保卫级别。运输储罐的槽车前面警车开道,后面警车压阵, 4辆严阵以待的消防泡沫车尾随其后。一路上,除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警察和消防车,没有其他任何车辆、人影。车队以均速 2 0公里的速度缓慢驶上长江大桥。在大桥南堡因车身向下,又紧急停车检查固定储罐的缆绳是否松动。车队即将到达,消防车再次对槽车上的罐体出水喷射。249,罐体平安进入回收工厂大门。接近凌晨 4,储罐内剩余气体基本卸载结束。化工二厂技术人员一算,储罐内只剩环氧乙烷气体14,这意味着有10吨有毒气体泄漏。环保人员立即对事故现场进行测量,空气中有毒气体含量尚低,但泰山新村广场附近下水道中含量明显偏高,仍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消防人员随即向下水道不间断灌水,联防队员则对重要道口进行严密看守。1155 ,环境监测表明,下水道有毒气体含量已达到正常水平。至此,12·1”抢险工作终于全面告终。

例5 气瓶爆炸事故及教训

近几年,气瓶爆炸致人伤亡、财产损失的事故较多。有些充氧站,只顾赚钱,违规经营,无知蛮干,终酿惨剧。经查阅 19901998年《深冷技术》及个人行业情报笔记,气瓶爆炸事故就有30余起,死亡40多人。该到严肃管理的时候了。江泽民总书记1999116日晚看到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关于宁夏宁州市一家属院发生燃油锅炉爆炸事故的报道后,立即给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打电话,对安全生产作了重要指示:“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199810月下旬冶金部安全技术信息网在泰安召开的“氧气专业站1998年年会暨冶金工业气体安全技术协会成立会议”,现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典型的气瓶爆炸实例,归纳了几条教训 ,望以此为戒 ,高度重视;预防为主,杜绝事故。 

199778,青岛市某氧气厂在充氧时,两只氧气瓶突然爆炸,造成 2人死亡, 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事故的原因为瓶内含有的可燃气体引起化学爆炸。

1997620日下午7:20,安徽宣城市皖南煤矿机械厂制氧站瓶库发生强烈爆炸,整个瓶库房夷为平地,一充装工被砸死,17只氧气瓶受击爆破,100多只气瓶不能再用,直接经济损失约三四十万元。分析原因为气瓶无余压 (个体户气瓶气全用完),使用终了乙炔倒灌入氧气瓶内,再充氧后达到一定比例致爆,属化学爆炸。

199852527日三天内,大同市连续发生三起氧气瓶爆炸事故, 4人死亡,8人受伤。前两次为以绿色氢气瓶再充氧气所致,氢氧瓶混用,引发爆炸(详见1998年第3期深冷技术》45)

199264日下午2:45,江西瑞金县沙洲乡制氧站氧气瓶爆炸,造成 1人死亡, 2人重伤,车间损坏。原因是瓶内混入乙炔气体。

199368日晚9:25,浙江苍南县制氧厂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死亡 1,炸毁厂房 7间。查明为氢氧混充引发的化学性爆炸。

199671213:36,吉林市江北火电三公司鸿运氧气厂给一铆焊车间充的4只氧气瓶中的一只发生严重爆炸,死亡 1人。该瓶已超期 8年零2个月,夏天气温高,车运时,无任何遮盖,卸车时又野蛮装卸,从车上 2.14m高处推下,击中地上一只钢瓶而致爆。

1990712,山东莒南县玻璃厂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2,1人。

19931126,扬州市卫生防疫站的操作者 (检验科副科长)在开氢气瓶阀时,发生爆炸事故,该操作者当场被炸死。经分析,该瓶氢气系扬州晶体管厂氢氧站128日充装的,同扬州制药厂21日那只爆炸的氢气瓶为同一批,扬州制药厂氢气瓶爆炸事故亦致一人死亡。这两次爆炸事故使扬州制药厂和扬州卫生防疫站分别损失200多万元和60多万元。事故的原因为氢中含氧量高达11%18%199567,经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判定被告扬州晶体管厂赔偿损失63. 7092万元。

1995127,在宁波鄞县华邦气体公司刚试装一个月的液氧充灌站,一只氧气瓶发生爆炸,死亡 1,重伤 2,轻伤 2 (均为烧伤),充装间与瓶库均倒塌,为化学爆炸。

19951118,山东高密县咸家镇镀锌厂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死亡 1,轻伤 1人。事故的原因为瓶内混入可燃气体。

1996513,烟台气体压缩机总厂一只氧气瓶发生爆炸。原因为瓶体受到腐蚀,严重减薄,最薄处仅1.8mm,没有作定期检验。

1995年初,在我国台湾省三福一家氧气充装站,操作工将一充有氢气的氧气瓶仍送到氧台充装,又未作检测,结果发生爆炸,整个充装站被摧毁, 2名操作工死亡。

19911023,在上海川沙县高南乡小梁山废品堆放处,某公司临时工黄某以十几元钱买下一只气瓶,又借管子钳等工具欲拆下另一只氧气瓶阀,没拧几圈就喷出一团雾气,黄某被击倒在地,反冲出去的氧气瓶把黄某身后 2 0多米处的一妇女当场撞死。

1992114,抚顺某合资企业一只正在进行氧炔焊作业的氧气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同时引发火灾,爆炸声震惊了3 km以外的人, 2名工人耳膜击穿,幸未伤着人。经分析氧气瓶中有积炭,含甲烷 (7.7%,曾装过 ),属化学爆炸。

199767,正值雷电之时,江苏锡山市气体公司装在汽车上的两只氧气瓶同时发生爆炸,汽车被炸毁,另炸毁10只气瓶。经调查,为雷电放电点燃气瓶中的爆鸣气体所致。

1997811,浙江省东清市制氧厂一只充好的氧气瓶发生爆炸,幸未伤着人。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管理问题,该只氧气瓶19年未试压,气阀关不严而致漏气;其次是使用问题,全用完后,无余压,没有关闭瓶阀便弃于海滩上,涨潮后海水淹没了气瓶并灌入瓶内,充氧时又不作检查,在太阳光曝晒下,漏气而导致爆炸。

1998611,浙江台州路桥区一居民家里的氧气瓶发生爆炸。经调查,这户卖金鱼的人家,用氧气瓶中的氧为金鱼输送氧气,但由于使用不当而引发爆炸,主人的妻子与一买金鱼者当场被炸死。

199742,无锡第二锅炉辅机厂一只氧气瓶爆炸,造成1人死亡。

199881,在南通江海制氧厂,操作工在开瓶阀时发生了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2伤的损失,事故的原因为开阀过快,有爆鸣性气体。

1998914,江苏沐阳公路施工段两只氧气瓶爆炸, 4人死亡,并引发火灾。

199696,河北省迁安县首钢三建公司机修车间外正在维修一台大型履带式挖掘机,设备技术员王某在工人顶不出活塞杆时,竟提出用氧气瓶中的氧气顶活塞杆,因氧气遇油而发生爆炸,飞出的活塞杆将一工人崩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违反了“禁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作为气动工具的动力源”的规定。

199694,天津华北氧气厂一只正在充装的氧气瓶爆炸。经调查,为接触海水作业的气瓶,腐蚀减薄所致。

199321日在扬州制药厂,操作工在开氢气瓶阀时发生爆炸,造成 1人死亡。后查明为氢中含氧量高达11%18%所致。

19932219:30,山东沂南县大庄镇氧气经营处 4只气瓶同时发生爆炸,当场炸死2,重伤1人。经分析, 4只气瓶均为充装氧气的氢气瓶,是由村办厂沂水氧气厂充装的。由大庄镇氧气经营处购回,因用户无法上氧气减压阀 (氢、氧瓶螺纹不同,当然装不上),曾三次退回沂水氧气厂,沂水氧气厂又三次发货到大庄。221日大庄镇建筑公司工人装运时,两人叼着香烟开瓶阀,引起爆炸。这是无知违章的典型事故 !

1990322,大庆油田建设公司第九分公司一中队在切割作业中氧气瓶突然爆炸,两人被炸死。原因为以氢气瓶作氧气瓶进行充装。

199916,在沈阳苏家屯制氧厂,在进行液氧充装时, 6只氧气瓶发生爆炸,死亡5,1,厂房被炸毁,事故的原因可能为氢氧混合引起的化学爆炸。

199937日上午10:45,江苏常州东南制氧厂 2只氧气瓶爆炸,死亡1,2,三个气瓶充装间和气瓶检修间被炸毁,分析为化学性爆炸。

1999327日上午8:50,哈尔滨汽轮机厂乙炔气瓶发生爆炸, 1人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8人重伤。

综观各种气瓶爆炸事故,归纳起来有以下多种情况:

1.无视站规瓶规 ,不按规章经营。在市场经济下,有些人总感到卖工业气体是“摇钱树”,就不按 GB50030 - 91《氧气站设计规范》建站,不按GB14194- 93《永久气体气瓶充装规定》和劳动部劳锅字 (1 989)12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经营。没有规矩,哪成方圆,事故隐患就先天酿成。

2.不懂氢氧性质,无知蛮干。有些充氧站人员,连最起码的氧气、氢气知识都不知道,尤其是那些村办、镇办个体户,蛮干瞎弄,拿性命开玩笑。

3.随时招来人员,未经培训上岗。这种情况还较普遍,应严格持证上岗。

4.氧瓶氢瓶混充,没有专瓶专用。在气瓶爆炸死亡事故中,氢氧站混充占很大比例。氢瓶氧瓶螺纹不同,氧气瓶减压表当然装不进氢气瓶,但有的操作人员无知硬装 ,结果酿成惨剧。如 1998526日大同市发生的氧气瓶爆炸事故。气瓶必须专瓶专用,严禁混充。为防发生事故 ,建议采用防错装接头。

5.只顾个人赚钱,不管他人死活。现在不少个体户,为了多营利,将气用尽,不留余压,这样就易造成乙炔气回灌。去充氧时,充装站又不作检查,就留下事故隐患。按“89瓶规”,瓶内剩余压力应不小于0.05MPa

6.违反规程操作,不按规章作业。有些事故是不按操作规程、违章作业造成的,如超压致爆、开关阀门动作过快、带油脂作业、未禁烟火等。这正是 :违章是事故的先兆,事故是违章的必然 !必须遵循“89瓶规”的“八个严禁充装”!

7.大循环大周转,不检验不登记。现在在不少氧气厂站,气瓶是社会大循环、大周转,加上管理不善,进来的瓶子不检验不登记 ,没有余压也充,色标不明也充,出了人命事故,来龙去脉搞不清,也就无从查究。

8.氢氧站产品品质不纯,氢混氧、氧混氢。值得一提的是,现爆炸的气瓶,有不少是来自氢氧站充装气体的瓶子,占的比例还不小。水电解隔膜不严密 ,氧气里渗透进氢气,或氢气里渗透进氧气,品质不纯,在使用时达到氢氧混合爆炸极限,就会发生事故。有人说,从氢氧站充来的氧气“靠不牢”,也有道理,应引起到水电解的氢氧站拉氧气者的注意,是否要加问一句:“你们的氧气纯不纯 ?

9.氧气含水入瓶,腐蚀钢瓶变薄。这类事故也不少,氧气带水,钢瓶内残余水又不按时倒掉,就越积越多,使钢瓶遭腐蚀,壁厚减薄,尤为水的界面。有几例瓶爆事故,爆破口就发生在腐蚀界面或壁厚减薄处。要特别注意接触海水作业的气瓶,其瓶检周期为2年,要求空瓶余压大于0.2 MPa

10.不禁油不禁火,环境脏、色标模糊。氧气助燃易爆,必须禁油禁火,这是常识。可有的氧气厂站就是不执行,场地到处是油污,又脏又乱;甚至叼着香烟开氧阀。气瓶颜色不明,分不清是什么气瓶。用氢气瓶去充氧气,不少是色标不明显造成的。气瓶必须按GB7144- 86《气瓶颜色标记》刷漆,充装站必须按色标充气。

11.买卖失效钢瓶,超期不检仍用。现在市场买卖也混乱,有的地方处理钢瓶后转卖再用。有个爆炸钢瓶, 1958年出厂后一直使用,未作瓶检, 40年后终于造成惨剧。“89瓶规”规定:盛装腐蚀性气体的气瓶,每二年检验一次;盛装一般气体的气瓶,每三年检验一次;盛装惰性气体的气瓶,每五年检验一次。发现有严重腐蚀、损伤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疑虑时,应提前进行检验。对超过检验期限的气瓶,严禁充装。

12.野蛮装卸碰撞,曝晒升压而致爆。气瓶严禁敲击、碰撞 ,必须轻搬轻放,可竟有将气瓶用脚从汽车上踢下来的卸法。气瓶应防止曝晒,杭州曾发生过一只放在船尾上的氧瓶突然爆炸的事故,致使一位到运河河埠洗东西的妇女被炸身亡。原因是,该瓶受夏日烈日曝晒 (未遮盖),升压后致爆。为此,夏天装运瓶氧时,要有遮阳物覆盖,尤其是露天堆放的气瓶。

气瓶爆炸事故不少,教训也很多。让我们记住:“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加强管理,科学作业;消除隐患,避免事故;珍惜生命,保障安全!

例6 球罐顶部放空管断裂事故分析

  1、事故概况

  2000327日上午,昆明市某磷肥厂一台400m3 氮气球罐因检修需要,在降压放空排气时 (当时罐内压力为1.9MPa),其顶部的放空管与人孔盖封头的连接处突然断裂,断开后的放空管从两个操作人员之间飞过坠入地面,幸无人伤亡,但造成氮气供应长时间中断,严重影响了该厂化肥的正常生产。

  2、事故原因分析

  1)原始设计数据和现场检查

   (1 )该球罐的工艺参数为设计压力:3.06MPa;设计温度:常温;使用介质:氮气;容器类别:二类;容积:400m3

  (2 )该球罐顶部设有一个直径为500mm的人孔,人孔盖为椭圆型封头结构,盖顶部开孔并与一108×5mm钢管相焊接,管的另一端与Z41HDN100的截止阀法兰连接,截止阀的另一端与一根90°弯管连接,放空管总高约3m

  (3 )管件的断裂部位在人孔与管子的角焊缝热影响区。事故发生时,DN100截止阀的开启度为60mm左右,超过了阀门公称直径的一半。管件断裂飞出的方向, 90°弯管排气的方向正好相反。

  2)技术鉴定

   (1 )竣工资料审查  经查有关的技术文件,人孔盖封头与放空管组焊件均经检验合格出厂,其中人孔盖封头与接管焊接均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

  (2 )接管焊接结构检查 经检查接管与封头焊接是插入式结构,按设计图样要求封头内外均开坡口,为全焊透焊接结构。封头内表面焊缝宽均为15mm,焊高为5mm;外表面为角焊缝,焊高为6mm;其接管长度约为100mm,另一端与高颈法兰焊接。

  (3 )接管断口检查封头侧断口边缘距角焊缝顶部距离为220mm,断口大部分成45°倾角,管子侧断口存在明显的塑性变形,内径最大值103mm,最小值92mm,其径向变形量为11mm,断口顶部截面厚度为2.55.1mm,呈波浪形,并有不规则缺口两个。

  (4)接管焊缝无损检测 经对封头与接管的内外角焊缝表面进行磁粉探伤和着色探伤,未发现表面裂纹及其它缺陷。对接管壁厚进行测定 ,除断口附近变形区域外壁厚均为4.95.2mm,故可认定接管壁厚为5mm

   (5)管材化学成分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 经取样复验,管子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均符合GB3087-82《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标准的要求。

  (6)管子断口金相分析 经微观金相检查,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非金属夹杂物为1,晶粒度级别68,基本符合材料标准要求。经分析,断口沿边缘部位组织变形明显,并产生与变形方向相同的二次裂纹,其断口的变形部位硬度为HV240248,平均值为HV245,其基体的未变形部位硬度为HV183186

  技术鉴定表明 :放空管与封头出厂资料齐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选材及尺寸复验均符合设计图样要求,结构角焊缝经表面探伤检查未发现超标缺陷。但断口宏观检查表明,断口呈灰暗色,塑性变形严重;微观金相检查也表明,断口边缘部分组织滑移较为明显。因此 ,可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塑性破裂事故。

  3)受力分析

  根据工程材料力学的理论分析,该球罐顶部的放空管部件是一个典型的悬臂梁结构 ,在排放氮气时,流体在出口处突然转角90°,从而使流体的横向冲力与放空管总长(力臂)构成一个力矩,而构件的最大弯矩正好在放空管与人孔盖封头的结合部。流体在排放时,对管件形成的最大弯矩与阀门的开启度及出口弯管的角度有关。这就要求排空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握好阀门开启度的大小,同时要求在设计时尽量避免 90°弯管,以保证操作安全。

  3、事故结论

  该球罐顶部放空管断裂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在检修时 ,放空管阀门短时间内一次性开启过大,致使放空管与人孔盖连接处承载过大,导致管壁上的平均应力超过了管材的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因而造成连接处 (管壁上)的塑性断裂破坏。因此,管子的断裂是与短时间内阀门开启过大和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关。

  4、几点建议

  压力容器顶部的放空管是按设备工艺要求和为制造、安装及检修、试验而设置的排气装置。在加强对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安全管理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放空装置的安全要求。这一次放空管突然断裂事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 )压力容器的操作工应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意识。在放空操作时,万不可将阀门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开启过大,开启度最好不要超过阀门公称直径的1/3,并做到小心缓慢泄压。

  (2 )放空结构设计应尽量避免气流出口处采用90°弯管,可选用120°~135°,以减少流体的横向冲力。考虑到排气时底部承受的弯矩载荷较大,建议选用厚壁钢管。另外为了增加该结构的稳定性,应在设计上考虑整体加固措施,防止排气振动过大。

  (3 )在制造安装时,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施工纪律,防止放空管用材错误并消除因焊接而造成的缺陷。

  (4)在压力容器日常外观检查及定期内外部检验时,应加强对该部件的安全检查,重点是相应的焊缝及其母材处是否存在表面疲劳裂纹及变形泄漏,一旦发现应及时修复处理。

  例7 西安市“3·5”液化石油气泄漏燃爆事故

  1、概况

  199835日下午650 ,古城西安西郊 ,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储罐区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燃爆事故。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储罐区共有16个液化石油气储罐(其中1000球罐2个,400球罐2个,100卧罐10,残液储罐2个),共可储气38001900吨),其中3个空罐,实存气1600余吨,另外,储气区内还有7台空槽车。351638,接班的巡线职工检查,发现白茫茫的雾状液化气带着呼啸声从罐区一个400容积的11#球罐底部喷出,管理所及时组织内部职工堵漏抢险。1651分“119报警中心”接到报警电话,1657,距离最近的消防中队赶到现场。消防队员与职工一起继续采取被褥浸水冷冻的办法堵漏,用高压水喷射驱散地面液化气、倒罐等措施进行抢修。经过努力,泄漏曾一度得到控制,但因泄漏时间长且量大,漏出的液化石油气迅速扩散,最终还是未能堵住强大的气体,泄漏越来越严重,管理所已被笼罩在白茫茫的液化气中。1850分发生空间爆炸(第一次爆炸),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 ,火势由北向南蔓延整个罐区,造成参加现场抢险的消防官兵和煤气公司职工中,11人当场牺牲(其中消防官兵7),受伤的31人中有一人因伤势过重,于3月8日逝于医院。市委、市政府于1855分接到报告后,市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抢险。随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闻讯后也赶赴现场,省市领导在现场组成了抢救指挥部。1925,11 #球罐(400)发生爆炸(第二次爆炸),20,附近的12#球罐(400)发生爆炸(第三次爆炸),烈焰冲上50多米的高空,引发邻近三台100卧罐安全阀排放、着火燃烧。3月6日约6时,火势和险情得到基本控制。在此期间,抢险指挥部迅速调集全市公安干警、武警、交警、消防队员、特警及民兵3300余人。省市13家医疗部门出动救护车56辆、医护人员200余名,同时来自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地消防部队的49辆消防车及200余名官兵也赶赴现场增援。此次燃爆事故烧毁400球罐2台、100卧罐4台,燃损槽车7辆 ,炸毁配电室、水泵房等建筑物 ,直接经济损失477万多元。

  针对11 #液化石油气球罐底部泄漏的情况,调查组除查询目击者所能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对球罐的设计、选材、制造、安装、监检、使用管理、定期检验等进行专项调查,同时对11#球罐液化石油气泄漏部位及其原因进行了观察、分析。

  2、泄漏现场勘察情况

  根据有关资料、目击者的证词及事故情况介绍 ,11#球罐事故现场进行了勘察。现场发现因支柱烧塌,球罐朝东偏北方向倾倒。上温带北部有一条较宽的径向裂口,罐体底部的接管断裂,液相管及排污管均已扭曲变形,部分被压在罐体下面;排污阀、液相阀已与其管道断开,散落在原球罐位置下方。

  3、断口与阀门观察结果

  ) 球罐底部排污管接头断口和液相管接头断口属事故过程中发生断裂时形成的断口,均有焊缝热影响区沿熔合线开裂,呈现瞬时断裂的剪切形貌特征,此处不可能出现裂纹缓慢扩展、长时间泄漏的情况。

  ) 排污阀下部铸件断口是铸态平断口体,属事故过程发生的脆性断裂,加之排污阀处于关闭状态,同样此处不可能发生长时间泄漏。

  ) 排污阀与接管法兰密封情况观察。排污阀外形基本完整,阀体没有烧灼痕迹,外表面是一般铁锈颜色,球阀处于关闭状态。

  (1)将法兰紧固螺栓卸下后观察,排污阀上法兰密封面与密封垫片下表面之间大部分贴合紧密;而方位正南,弧长约为60mm的扇区范围内,却贴合不紧,相应在上法兰密封面上可见金属光泽,密封垫片下表面光滑,因安装时由法兰密封槽造成的凸棱清晰可见,无损坏迹象。另外 ,接管法兰密封面与密封垫片上表面之间在上述方位的扇区上也观察到同样现象,即接管法兰密封面与密封垫片上表面之间有弧长60mm的扇区无贴合,在未贴合处,密封面显得更光亮(金属光泽),密封垫片更光滑。这些密封未贴合的部位,为液化石油气泄漏提供条件和可能性。

  (2)排污阀与下接管法兰密封情况观察,其密封垫片完整且已烧粘在接管法兰密封面上,贴合情况好,说明密封性正常。球阀呈关闭状态。与排污阀下部连接的管段基本完好 ,仍保存部分保温层。

  4) 液相阀密封情况观察

  液相阀呈开启状态,经历过高温烧灼,其外形已扭曲变形。液相阀上法兰密封垫片内外边缘皱折翘起且完好,经过烧灼并粘结在上法兰密封面上,表明密封性良好。液相阀下法兰的密封垫片内也缘皱折翘起且完好,与法兰密封面粘结紧密,并烧成灰壳,说明密封性能好。

  4、泄漏原因技术分析与结论

  ) 从排污阀外形基本完好及外表面颜色,可判断此阀未经受严重烧灼;而液相阀已扭曲变形,纯属经历严重高温烧灼、碰撞所致。液化石油气液相泄漏时出现吸热汽化现象,阀体要降温,排污阀及相连的法兰盘在火场中仍能保持一般铁锈颜色系自身泄漏的必然结果。

  )排污阀上法兰密封垫片上、下表面与接管法兰、上法兰密封面均在同一方位存在无贴合部位(密封垫片上表面未贴合情况尤为严重),且未贴合面积大致相同,具备泄漏的必要条件。

  )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的无贴合部位,处于正南向,正对着液相阀(位于排污阀南边)下部连接管段炸开严重烧灼的位置(朝北偏东方向),液化石油气喷射处着火就形成液相阀及其下部接管严重烧灼的火源环境 ,与目击者程英利的“漏气方位在南边”、“喷向南边的”证词等相符。

  )排污阀上法兰密封垫片距地约650mm ,表明泄漏位置与抢修工人陶伟证词“由膝盖以上至大腿77公分处冻伤,有明显的冻伤红肿,膝盖以下没有冻伤”相近。

  综上所述,排污阀上法兰密封垫片由于长期运行导致的受力不均匀,使得与法兰密封面不能完全贴合,局部丧失密封功能(失效),从而引导液化石油气泄漏。

  5、建议

  密封垫片物理性能退化,与球罐连接的阀体、管道处于悬挂状态,以及阀体开、关操作的周期性冲击、震动都会造成法兰密封面各部位及螺栓受力状态变化 ,为此建议:

  )改进法兰密封面、密封垫片结构;

  )定期更换法兰密封垫片并检查紧固螺栓表面裂纹;

  )注意球罐底部管道等附件的相对稳定性;

  )避免周期性冲击、震动。

  例8 天津第一香料厂一反应釜在试验过程中爆炸事故


  1990年8月31日,天津第一香料厂发生一起由于技术人员在工艺改革试验过程中缺乏经验,引起反应釜爆炸的重大事故,死亡3人,重伤2人。 
  天津香料厂是生产出口香料的企业,主要产品香营素获国家银质奖,畅销欧美国家,但成本高、效益差。为了降低成本,厂总工程师对中间体水扬醛老工艺进行了百余次水试,并取得成功。
  8月3l日,进行首次中试。上午8点,进行投料前准备,9点开始投料,试验人员先后按顺序将固体烧碱、苯酚、环已烷、丁醇投入釜内。当开动搅拌机时,搅拌机不转。总工程师指挥采取了开蒸汽提升釜内温度和用工具盘动机两项措施,使搅拌机运转正常,温度逐渐上升。11点温度升至盯℃,因温度过高,又立即停止向反应釜夹套通蒸汽,改送冷水降温,使温度降至70℃度,(工艺要求温度是65至70℃)。这时,试验人员经请示总工,向釜内滴加第5种原料——氯仿。下午15点30分左右,釜内出现“回流”现象,釜盖较热,气相表显示70℃,液相表显示67℃或8℃,总工指挥停加氯仿,又采取了用冷水喷釜盖的降温措施。待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正常,无“回流”现象,恢复施加氯仿。以后还有温度升高现象,20点52分反应釜发生爆炸。
  经过事故调查和专家分析,这次化学反应的试验具有大量放热;有液相、固相物料;多种反应双向进行;反应在常压下进行的特点,而技术人员在工艺改革试验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对试验的工艺流程和所使用的设备和装置可能酿成爆炸的因素没有充分预料,对试验中的温度显示情况缺乏综合考虑。致使积聚的的氯仿瞬间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爆炸。

·         第四章 石油化工控制系统安全概论典型事故案例

  例1、黄岛油库爆炸事故

  1. 事故经过

  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到下午2时35分,青岛地区西北风,风力增至4级以上,几百米高的火焰向东南方向倾斜。燃烧了4个多小时,5号罐里的原油随着轻油馏份的蒸发燃烧,形成速度大约每小时1.5米、温度为150~300℃ 的热波向油层下部传递。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罐底部的积水、原油中的乳化水以及灭火时泡沫中的水汽化,使原油猛烈沸溢,喷向空中,撒落四周地面。下午3时左右,喷溅的油火点燃了位于东南方向相距5号油罐37米处的另一座相同结构的4号油罐顶部的泄漏油气层,引起爆炸。炸飞的4号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邻30米处的1号、2号和3号的金属油罐顶部震裂,造成油气外漏。约1分钟后,5号罐喷溅的油火又后点燃了3号、2号和1号油罐的外漏油气,引起爆燃,整个老罐区陷入一片海。失控的外溢原油象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四处流淌。大火分成三股,一部分油火翻过5号罐北侧1米高的矮墙,进入储油规模为30万立方米全套引进日本工艺设备的新罐区的1号、2号和6号浮顶式金属罐的四周。烈焰和浓烟烧黑3罐壁 ,其中2号罐壁隔热钢很快被烧红。另一部分油火沿着地下管道沟流淌,汇同输油管网外溢原油形成地下火网。还有一部分油火向北,从生产区的消防泵房、计量站、加热炉。火海卷着整个生产区,东路、北路的两路油火汇合成一路,烧过油库1号大门,沿着新港公路向位于低处的黄岛油港烧去。大火殃及青岛化工进出口黄岛分公司、航务二公司四处、黄岛商检局、管道局仓库和建港指挥部仓库等单位。18时左右,部分外溢原油沿着地面管沟、低洼路面流入胶州湾。大约600吨油水在胶州湾海面形成几条十几海里长,几百米宽的污染带,造成胶州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污染。

  2.事故原因及分析

   事故原因极大可能是由于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爆油气。根据是:

  (1)8月12日9时55分左右,有6人从不同地点目击,5号油罐起火前,在该区域有对地雷击。

  (2)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该地区曾有过二三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电流104安培。

  (3)5号罐的罐体结构及罐顶设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预制板裂缝和保护层脱落,使钢筋外露。罐顶部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均用铁卡压固。油品取样孔采用九层铁丝网覆盖。5号罐体中钢筋及金属部件的电气连接不可靠的地方颇多,均有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

  (4)根据电气原理,50~60米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100~200毫米的间隙放电。从5号油罐的金属间隙看,在周围几百米内有对地的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感应电压就可以产生火花放电。

  (5)5号油罐自8月12时凌晨2时起到9时55分起火时,一直在进油,共输入15万立方米原油。与此同时,必然向罐顶周围排放同等体积的油气,使罐外顶部形成一层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油气层。此外,根据油气分层原理,罐内大部分空间的油气虽处于爆炸上限,但由于油气分布不均匀,通气孔及罐体裂缝处的油气浓度较低,仍处于爆炸极限范围。

  例2、805汽油罐在静止状态发生的爆炸事故

   1.事故概要

  某炼油厂于1981年11月9日22点55分,805汽油罐发生着火爆炸,经四小时扑救熄灭。该罐20003拱顶钢油罐,直径约15.8m,高度12.7m,罐上设有“称重式油罐计量仪”系统。事故前该罐于6日曾输出85#汽油29t。此后油料未有进出,是静止状态。当时罐内汽油178t,油高1.8m,计量仪采用常补气法,正常工作,当时气象情况为晴天,温度0-2℃ ,湿度51%,风速4m/s。

  2.事故调查

  事故后有关单位组织力量进行了调查,对事故的原因作了讨论分析和试验,认为:

  (1)可燃气体可能在爆炸浓度范围内。根据汽油的闪点较低以及透光孔盖未盖严甚至还在半开状态,故认为罐内及透光孔附近的可燃气均在爆炸浓度范围内。

  (2)引燃火源。根据调查及事故现场环境条件分析,明火火源、电气火花及、雷电放电、高温表面基本均可排除,因此集中对静电火花进行试验分析。

  (3)模拟试验(模拟试验是在结构相同的806#罐进行的)

  ①806#罐和805#是同一油样(电导率相同);

  ②采用浮球法测量距计量仪补气用紫铜管水平距离约20cm处油面单位。在通气状态下油面电位+140V;

  ③将钟罩(计量仪配套设备放于罐底,上部密封的原铁桶直径330mm,高360mm)对地绝缘后测量钟罩带电电位最大为+190V,钟罩对地绝缘电阻为3.5×1010Ω,电容为517.21pF,则放电能量为0.0093mJ;

  ④测量"称重式油罐计量仪"使用的塑料管缆表面绝缘电阻。在相距20mm外皮电阻为1×1014Ω,缆芯相距20mm,电阻大于1×1013Ω;

  ⑤测量管缆内不通气,外部风吹情况下带电电位最高可达-2006V;

  ⑥测量管缆内通气状态带电电位。缆皮电位最大为-7480V;缆芯内最大为+15504V。

  3.原因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对805#油罐事故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称重式油罐计量仪”,向油内钟罩通气,使气体与油及钟罩摩擦起电,使油面电位升高,而引起油面对紫铜管放电引燃的可能性可以基本排除。

  理由:根据大量国内外实验资料介绍,油面直接对接地导体放电,而使油气引燃需油面电位在20kV以上。而我们在806#罐测到油面电位,最大只有+140V,远小于引燃油气的电位值。

  (2)由于使用的“称重式油罐计量仪”没有固定接地线,又由于通气使塑料管,紫铜管和油摩擦使钟罩、紫铜管带电,在透光孔盖8孔处紫铜管对孔盖放电而引起油罐爆炸的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

  理由:钟罩被抬起时的绝缘状态带电电位最大只有+190V,按其电容量计算,一旦与孔盖金属体发生放电,其能量最大也只有0.0093mJ,而油气最小点燃能量需0.2mJ以上,因此比其低20倍。又目前钟罩虽然没有固定接地线,但几次测量钟罩本身的自然接地电阻将(将805#油罐内钟罩放入806#油罐底部,用万用表测量钟罩对地电阻)均在8-250kΩ,所以其带电后也不会集聚超过上面测到的钟罩绝缘状态下的电位。

  (3)塑料管带电引爆的可能性分析:由试验数据看到现场使用的塑料管外皮相距20mm的电阻为1×1014Ω以上,缆芯相距20mm的电阻大于1×1013Ω,二者均为高绝缘介质,极易带电。同时带电大小与空气的湿度、空气的流速及空气中的灰尘情况有关系。测试得到塑料外皮在风吹情况下带电高达-20060V,按照此数据其引燃危险性是很大的。从现场设备情况来看,在罐内、罐口附近均存在有塑料管外皮带电后对接地紫铜管放电的可能性。即透光孔盖三个孔眼中心距为50mm,两孔眼插入紫铜管。一孔眼用塑料管,插入罐内200-300mm。当有风吹时互相位置是变动的,间隙是不固定的,故无论罐内、罐外,随时有可能发生放电。

   塑料管外部变脏后,一旦带电,其放电能量将比清洁的塑料管相同电位条件下放电能量大得多。

  日本1978年出版的《静电安全指南》中规定,在油气环境下,塑料表面带电5kv为危险界限值,低于此电位值若能听到放电声也存在点燃危险。在现场测到的数据结果是,空气中吹风稍大一点时,塑料表面电位都大于5kv,因此都在危险界限以内。

  国外还有资料(1971年第一次国际环境中的电气安全会)介绍:不同塑料管的管径,在己烷与空气混合比为2.8%爆炸浓度内,被塑料管壁的刷型放电引燃可能性的百分数实验结果是:当管径为5mm时点燃率为0,管径为6mm时点燃率为5%,管径为7mm时,点燃率猛升为65%。事故现场用塑料管直径为8mm,故点燃率将大于65%。

  综合分析事故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塑料管被风吹动而产生静电放电引起的爆炸事故。

  4.预防措施

  (1)钟罩(系统)要有专门固定接地线;

  (2)透光孔盖,本身随时要保持可靠的接地;

  (3)禁止使用塑料管爬上油罐,埋在地下使用可以。

  例3、人体放电爆炸

   1.事故概要

   从内贴聚乙烯衬里的桶中,连续把氰尿酰氯通过人孔投入丙酮槽,操作工穿着刚洗过的聚乙烯工作服,带着氯乙烯手套,穿着橡胶长筒鞋,正在操作时发生了爆炸。

  2.原因分析

  操作工穿的是聚乙烯工作服,带着氯乙烯手套,当人体运动、手工操作时聚乙烯工作服和氯乙烯手套因摩擦带电,且由于穿的是橡胶长筒鞋,静电不易泄漏,故引起静电积聚。在人孔投料时,人体对人孔放电,火花引燃了人孔附近的甲醇蒸汽而爆炸。

例4、某炼油厂125#原油罐火灾事故

1、事故简介

  1995 8 3 ,当地刮西北风、下雨 ,10: 15左右,某炼油厂北山罐区上空突然一声雷响和闪电,接着 125# 原油罐着火。油罐附近的作业人员,发现闪电和着火后迅速报警 (工业监控电视亦得到信号 )。由于扑救及时,大火很快熄灭。只有密封圈两处被烧毁 (约占总长的1 / 5)

2、油罐防雷设施简介

  125# 原油罐是20000m3 浮顶罐 ,罐高16.1 m、直径 40.63m,罐壁有 4个可卡式接地引出线,接地极按环形连接设计,接地电阻 <10 Ω。浮顶厚度 >6mm, 2 25mm2 导静电线与罐壁连接。油罐四周设有 4座独立避雷针,高度为35m。整体设计基本符合 GB50057- 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GB15599- 1995《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的要求。

3、罐雷击着火原因分析

  1)电磁感应与反击几率分析

  油罐本体防雷接地性能良好。 125# 罐接地电阻复测结果4个接地引出线接地电阻分别为:0.8Ω、0.8Ω、0.9Ω、0.9Ω;4个断接卡接触电阻分别为:0.052Ω、0.047Ω、0.036Ω、0.045Ω;2个导静电线的接地电阻分别为:0.041 Ω+0.0417Ω和0.041Ω+0.0431 Ω以下分别分析可能存在的放电几率。

  (1)浮盘与罐壁间的电位差:按最大雷电流(200kA)计算 ,导静电线两端引起的接触电位Ur

100kA·(0.041 +0.0417)Ω=8.27kV

100kA·(0.041+0.0431 )Ω=8.41kV

  导静电线在密封圈开口处可能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压 UL约为 14kV(浮盘位置在 9/ 1 0罐高处 ,感应间距 s=0 . 2 5m)。由计算可知 ,综合电位差 U约为 16kV。浮盘与罐壁间隙约为 250mm,两端产生飞弧电压约为:500 kV/m× 0.2 m=100 kV。由于浮盘与罐壁间最大接触电位差远小于两者间隙产生火花放电的电位值 ,所以不会形成引燃性的飞弧放电。

  (2)体外来引入线 ,包括输油管线、仪表穿管线等与罐体等电位连接良好 ,罐体周围也没有可以产生电磁感应或地电位反击的其它构筑物。因此 ,基本上可以排除产生二次雷击的可能。

  2) 直击雷保护分析

  125# 罐有4个独立避雷针的布置位置和保护范围。按 30m半径滚球法分析,油罐南侧的 39#40#避雷针对125# 罐没有任何保护作用;东北侧 43# 避雷针(距罐壁直线距离为26m)125# 罐顶只有20m2 多的保护范围,西北侧45#避雷针 (距罐壁直线距离为13.7m)在罐顶也只有325m2 的保护范围,约占浮顶面积(1256m2 )1/4。如果按英国BS6651 - 1992《构筑物避雷的实用规程》A.5推荐意见分析,即“带爆炸性的或高度可燃的内容物的建筑物”,宜采用20m滚球半径分析,45#避雷针在罐顶只有 87m2 的保护范围,仅为浮顶面积的1/16.6。可见该油罐对低云层小电荷云团 (30m半径滚球的雷电流 <10kA)的直击雷保护能力较弱。外浮顶接闪面积大 ,且上部结构复杂 (包括护栏、扶梯等金属构件 ),容易吸引雷电先导波。因此“8.3”着火事故极有可能是雷电流闪击浮顶并引燃盘上油气而产生的 (125#事故时采用单层密封,密封效果较差 )

  3)地形分析

  此炼油厂处于丘陵环抱地区,东南面临大海。厂区内尖端构筑物如塔器、烟筒、避雷针、生产装置等较多 (7080 ),空气污染也较严重 ,属于易引雷地区。北山罐区地势相对较高(比厂区高10m ), 125# 罐又处于罐区西北角,如果西北向有雷云飘来,该罐可能是罐区最先吸引雷云并产生先导波的建筑物。也就是说,当刮西北风时该罐是雷击最危险的油罐。

4、防范措施

  125#原油罐遭雷击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罐直径大,现场保护设施 (包括罐上避雷针、独立避雷针、消雷塔 )在保护范围的设计上有漏洞,不能有效地防止低云层小电荷云团的直击雷。防止油罐遭直击雷起火一般可从接闪防护和气体防护两个方面考虑。如果浮盘气密性良好,可以允许浮盘接闪雷电流 ;如果浮盘气密性不好,通常不允许浮盘接闪雷电流 ,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具体对策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案 :

  (1) 浮顶采用双层密封方式。现有单层密封的气密性能较差 ,在浮盘上方容易积聚泄漏油气,油气层是雷电流闪击传燃和燃烧的主要媒介。调查表明 ,双层密封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在投资许可条件下 ,应列为优先选择方案。

  (2) 建立雷击报警和惰性气体随机保护系统。雷电云层接近地面和闪击前夕,大地电场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通常,雷击天的大地电场约在1 kV/ m左右,如发生雷电闪击,闪击前电场可增加到 46kV/ m(负闪 ) 2.510kV/ m(正闪 )。产生先导波和迎击脉冲的初始电场多为1015kV/ m。依据这一规律,在罐体周围可设电场自动监控系统 :当一次仪表接受到预警信号后,自动启动浮盘围堰内的 CO2 喷出机构,实现气体保护。另外也可在浮盘上安装可燃气体探头来启动惰性气体保护系统。

  (3) 罐顶敷设防直击雷避雷线。大型油罐浮顶面积大,罐上增设的避雷针的高度一般为 57m,难以保护 20000m3 以上油罐浮顶接闪雷击。如进一步提高避雷针高度,将给固定结构带来一定困难。但若在罐上一定高度敷设水平方向的避雷线,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浮盘接闪雷电流。该方案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和维护。现代雷电现象表明,任何避雷措施的可靠性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防护措施的选择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危险度和资金能力来考虑,并且应根据各种现场情况,有重点地采取综合治理,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例5、正己烷爆炸灼烫事故

  1、事故经过

  1998321,台湾省台南县某股份有限公司善化总厂油脂厂进行黄豆萃取油脂作业,萃取过程中尿素酶活性太强,油脂厂厂长某某要求晚班下班前生产停车,将烘焙机人孔盖板打开透气,以便23日进行维修。领班吴某与员工苏某、林某等 4人当值21时晚班,整个操作于22日早上3时停止入料,开始进行停车。早上510,停车完毕后,员工苏某及林某等3人立即进行烘焙机人孔盖板开启作业,由最上面人孔(第五个人孔)拆除固定螺栓,再逐次往下拆除,拆除最下面人孔(第一个人孔)固定螺栓后,再由最下面人孔往上开启人孔盖板。 530,开至最上面人孔盖板时,因人孔盖板打开时撞击电力线,意外将电线管撞破,造成该电线短路而生成电火花,烘焙机内部尚未完全冷却的残存少量正己烷蒸气由人孔涌出,与电火花接触形成气爆,造成员工苏某及林某3人因气爆致灼伤。

  2、事故现场

  事故现场烘焙机高度为8.95m,直径2m,烘焙机侧面有5只直径60cm人孔盖板。每只人孔盖板用10支螺栓固定,烘焙机人孔盖板开启后,仅由上方提把悬吊支撑,盖板可左右向旋转或侧移。现场电气设备及电力线中配置均采用防爆型,被撞破电力线外部配置防爆型铁管。最上面人孔中心位置(第五个人孔)距离地面高度为7.1m,其侧面为厂房梁柱共筑处。原防爆型电力线路配线位置在此梁柱共筑处的内侧边缘,人孔中心位置距梁内侧40cm

  3、事故原因分析

  22日早上530,员工苏某及林某3人进行停车操作,开启烘焙机最上面人孔盖板时,由于烘焙机内部尚未完全冷却,还残存少量正己烷蒸气在烘焙机顶端。原防爆型电力线路配线位置在此梁柱共筑处的内侧边缘,员工苏某开启人孔盖板因需使力,致人孔盖板撞击电力线管路,意外将电线管路撞破,造成该220伏电力线短路而产生火花,与电烘焙机内部人孔涌出的残存少量正己烷蒸气接触形成气爆,导致3名员工因气爆致灼伤。

 例6、一起罕见的中性线带电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区9号楼住户因家中日光灯断电后,灯管闪烁,怀疑开关仅控制中性线,改接后故障依旧。当用测电笔测量相线和中性线时,氖泡均亮;用万用表检查相线对地电压高达370V,中性线对地电压为215v,但相线与中性线间电压为215v,感到莫明其妙。遂去8号楼检查,发现存在同样情况。又去7号楼测量,发现测相线时电笔不亮,中性线电笔很亮,相线对地电压几乎为零,中性线对地电压为213v,相线中性线电压为210v。所有的家用电器均能正常工作,中性线怎么会带电呢?为什么有的相线对地电压高达370v,而有的相线对地电压几乎为零呢?

  2、事故分析

  该住宅区由一容量为50kw的双杆式变压器采用TT系统架空线引到各住宅楼:147号楼由L1相供电,258号楼由L2相供电,369号楼由L3相供电。供电所对该变压器和线路进行了检修,多户居民反映日光灯关断,仍不停闪烁。进一步检查发现架空线的最侧边上一根为N线。按照架空线的相序排列,中性线应靠近电杆架设。从故障现象分析应为中性线N没接地,而错误地将相线L1接地,事后查明分析是正确的。检修时,由于四根架空线截面相同,又无明显相别标记、电工按照架空线路的相序排列: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NL2L3。但由于该架空线原来考虑到线路交叉,采用NL1L2L3的相序排列,安装不规范,从而造成这次事故。在TT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正常运行时,由于中性线的存在,三相负荷上的电压基本对称,每相对地电压为它们各自的相电压。如果误将L1相接地,中性点不接地,则L1相对地电压下降为零,而中性线上出现相电压,L2L3相的对地电压升高为线电压。由于中性点与各相线之间仍然保持为相电压,所以住宅楼单相用电设备均能正常。但隐患很大,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受到威胁。

  3、措施和教训

  1) 供电所于次日上午停电,对变压器低压侧架空线进行处理,并增设了相别标志。

  2) 所有配电线路必须清晰,严格按照准确的相序排列,才能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3) 检修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克服主观经验主义,以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例7 一起气体爆燃事故的剖析

  1、事故经过

  19985月上旬某日23时左右,某化工生产企业的变换岗位,一安装在室外的中压变换炉进气管90°的弯头(325×8)突然破裂,大量的可燃气流冲出管外,爆燃。在岗的4名工人大面积深度烧伤,造成近200万元的经济损失。生产原始记录显示:事故前该生产系统处于最佳工况之中,自动记录仪显示,事故前一刻系统工作压力为1.36MPa。管内可燃气体的主要成份为:COCO2、N2CH4H2等。爆炸钢弯头是由Ø325×8无缝钢管加工而成,系上年大修时购进并更换的(属于每年大修必更换部件),累计使用时间7个多月。弯头爆破口位于弯头之外侧 ,离地高度0.8m左右,破口法平面与地平面成 -45°夹角,其正前方数米外是岗位操作室的木门(内开,0.8m×1.5m)和玻璃窗户(1.5m×1.5m)。取下爆破弯头经检查发现:

  (1)规格型号与所提供的书面资料相一致。

  (2)弯头内部腐蚀差异极大。该弯头除α角所对弧以外的所有部分,其内部腐蚀情况均未超过正常的范围;而在α角所对弧处裂开了一条长约300mm的纵向口子,口子的横向宽度最宽处有100mm以上,裂口处最薄部位壁厚仅1mm左右;在弯头的横向两侧面有过腐蚀现象。所以弯头的过腐蚀区只集中在爆破口周围区城,余下部位均属正常。高温(t>400℃)、高压、高速(按工艺指标计算v>30米/秒)气流冲出弯头裂口后几乎同时化成火龙,温度、压力、流速都得以增大。高温高压的火龙高速冲击水泥地面之后反射,反射后的火龙直扑操作室而来,顿时门被冲开,窗玻璃被震得粉碎。随即火龙引燃室内可燃物和工人的衣服 ,操作室内一片火海。

  2、事故原因分析

  ) 酿成这起严重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金属弯头局部严重过腐蚀。该企业已有30余年历史,类似上述弯头是每年检修时必换的主要部件。同类事故在周邻同类行业中还从未发生过。对这起事故中的弯头严重局部过腐蚀情况,在场的行家也感到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该金属弯头如此过腐蚀呢?问题的症结出在弯头制造过程中留下的隐患。因为弯头是无缝钢管经过塑性变形后加工而成的。在正常的塑性变形后,金属材料会变硬,导电性、导磁性、导热性等都会发生变化,晶格将发生扭曲以致出现滑移等缺陷,严重的还会造成晶格断裂,当然这是肉眼见不到的。上述变化是指理想状态下的塑性变形。但是,实际加工工艺是千差万别的,加工条件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控制的指标很多,一旦这些指标达不到工艺要求,在加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厚度不达标现象。经过备份未用实物检查发现:类似弯头局部变薄量与理论值相差数十倍之多。这是这起事故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 ,经过塑性变形后的部件应进行热处理工序,以使变形后金属材料的晶相结构得以复原;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问题是加工弯头时的最小曲率半径  ,它将直接影响局部过拉伸现象的发生。因此  ,造成该弯头局部过腐蚀的主要原因为 :(1)由于弯头制造过程工艺条件未能满足要求,事先已造成了材料内部缺陷 ;(2)弯头制成后未能按要求进行热处理,或虽经处理但未达到要求 ;(3)制造半径R小于最小限值。这不仅会形成局部过拉伸——壁厚变薄,而且对气流阻力加大,气流作用面积减小,加重了气蚀的速度。

  2) 引燃气流发生气体爆燃的原因来自静电电荷。在正常情况下,气流在金属管道中快速流动,气流的静电电荷通过接地良好的压力容器和金属管道泄放掉,气流不可能聚集较多的静电电荷。一旦出现异常,大量的气流从裂口冲出,气流流层之间的静电电荷就无法泄放,越集越多,遇到适宜条件如金属构架、潮湿空气等就会发生放电。电火花即刻引燃可燃气流,造成气体爆炸。目击者证实:声响和火龙确实是同期而至的。

  3) 冲出裂口的气流立刻化成火龙,经地面反射后直冲操作室,越过门、窗,室内火海一片,随即引燃室内可燃物和工人的衣服。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燃烧源、可燃物存在,气体爆炸数秒钟内会自动熄灭。但由于室内可燃物和人体所穿服装更有化纤衣服存在,这就给二次、三次烧伤创造了条件。

  4) 关于混合气流中是否含氧量超标(工艺条件含氧量<0.5 %)和前面的预腐蚀器不足的说法,即便说法成立,也只是造成弯头过腐蚀的次要原因。若上面的说法成立,其他未过腐蚀部位也应出现轻度腐蚀迹象才对 ,但事实上没有。

  3、教训和建议

  ) 以往的化工安装和检修中,管道的弯头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傅现场制作,至少本埠、周邻地区同类行业从未出现过此类恶性事故。由于技术的进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钢管弯头已作为一种产品走上市场。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令人满意的化工管道弯头的产品技术标准。其实大口径化工弯头在化工生产系统中的作用和危险性并不比压力管道,甚至压力容器要小!因此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首先要制定化工弯头统一的技术标准,其次应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

  ) 室外易燃易爆生产设备和装置不得与人群活动的场所相连、相通。为了预防万一 ,两者之间应设立防爆、阻火墙。这起火灾事故中,如果操作室正对爆破口一面没有木门、玻璃窗 ,火龙就很难直接进入室内 ,在场人员就可以幸免于难。

  ) 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果在场人员全部使用全棉劳动服,全棉内衣,二次、三次烧伤发生几率就要小得很多。

  ) 在易燃易爆气体管道最外侧,应加包接地良好的钢丝网,万一气体外泄,气体携带的大量静电电荷会安全地通过金属网释放。

  例8 一起由分析仪引起制氢设备爆炸事故的分析

  涟源钢铁公司制氧厂有两台DQ21/16水电解制氢机,均为苏氢公司产品。该设备 1995 8月投产运行,每台制氢设备配有邯郸七一八研究所的DYZ0/1 1型氢中氧及DQF0/2型氧中氢在线分析仪。2000 914日发生了一起由分析仪引起的制氢设备爆炸事故。

  1、事故经过

   2000 9148,2#制氢机启动,10时开始升压。手动取样化验氧气纯度为90%,氢气纯度为95%,操作工此时打开在线分析仪,见分析值超出测量范围,随即关闭电源开关。只听到分析箱内发生“叭”的一声,并有焦味。随后制氢设备现场发生一声更大的爆炸声。当日上午,打开2#DQF0/2 2型分析仪,发现进气管连接处有一段被烧出小洞。设备现场的流量控制器的转子流量计被炸飞了。因当时现场无人,故没有造成伤人事故。

  2、事故原因及分析

   1) 2# 制氢机设备存在问题 2# 制氢机自1995年投产以来,一直未进行大修。在此事故发生前,出现过氧气纯度下降现象,曾停下来对电解槽进行清洗。本次自开车以来,氧、氢纯度一直不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制氢机的电解槽隔膜效果不好,氢室和氧室的两种气体互渗,形成了氢、氧混合爆炸气。

  2)分析仪器内连接管漏气  拆开分析仪发现进气管和传感器连接的PVC软管被烧出一个小洞,连接管道已变形。从现象上分析,传感器进口连接处漏气,分析箱内局部形成了氢、氧混合气,当有外界明火的作用就立即爆炸。

  3)分析仪选型不妥  DQF0/2分析仪电源为220V交流电,控制开关为钮子开关。众所周知,钮子开关为触点式,当开关频繁、快速反复动作就可能产生火花。选用在制氢设备的电器、仪表应为防爆型的设备,以杜绝产生火花,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事故教训及防范

  此次事故不大,但从氢气爆炸的性质来说是很严重的。值得引起我们对制氢设备安全运行的高度重视,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

  1 )制氢设备的气体输送连接管密封性要好。检修后的阀门、仪表的气源管道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尤其是氢气管道,以防止氢气漏出形成局部爆炸的混合气。

  2 )连有氢、氧气气源的电器、仪表应选防爆设备或加防爆设施 ,杜绝一切可能引起的火源。

  3 )开机阶段,一定要先手动取样分析,待产品合格后再投运有气样的仪表仪器。

  4)电器开关的操作不能过于频繁,以防止产生火花。

  5)制氩设备配套的制氢机的氧气纯度变化值得重视。在制氢过程中,氢气的分子小,一旦隔膜出现问题,首先是氢分子向氧室渗透,引起氧气纯度下降。

  6)制氢设备是危险性极大的设备,凡出现氧、氢纯度长时间不好的现象,必须停产检修。不能因经济效益上的原因强行开车,以防发生悲剧。

  例9印度HPCL炼油厂灾难事故分析

   HPCL炼油厂隶属印度斯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距离维沙卡帕特南 4km

  1、事故经过

  1997914,因为腐蚀使该厂一个贮罐泄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事故并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灾难,使 60多人丧生,造成 1. 亿美元财产损失,威胁附近城市200万居民的安全。在 HPCL炼油厂正门附近有 8个液化石油气 /粗柴油球罐,914,其中的一个球罐发生泄漏,很快在640分着火爆炸。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维沙卡帕特南。15分钟以后另一个球罐爆炸,中午前全部贮罐着火 (贮罐充满几天前刚进口的原油 )。爆炸现场一片火海,巨大的火舌和厚重的浓烟直冲天空与天空中的乌云形成一体,雨水夹着黑灰落到地面,人们的衬衣很快变黑,地面一片泥泞。因为炼油厂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工业区,厂区附近的居民争相奔走逃命,手忙脚乱,整个区城就像处于临战状态。此次事故共有25个贮罐,19座建筑物被烧毁。事故当天是星期天,否则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0人。据估计,至少1年时间该厂才能恢复生产。

  2、事故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故发生时,在维沙卡帕特南港口有一艘船正通过管线向 HPCL炼油厂的贮罐卸液化石油气。在卸船过程中,靠近该炼油厂贮罐一侧的管线检测到泄漏 ,但是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很快形成蒸气云,随即着火。据该厂工会负责人介绍,传输泵房平衡杆处最先泄漏且较早些时记录下管线腐蚀问题,但没有引起重视。

  2)泄漏在515分查明,640分发生事故,1小时25分钟的处理时间内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泄漏,这反映出 :(a)维修人员和主管缺乏责任心;(b)缺乏相互联系; (c)缺乏一般的安全意识。

  3HPCL管理者面临的一项指控是:他们在不提供消防泡沫装置情况下允许卸液化石油气,而只是在事故以后才提供了55吨泡沫。

  4HPCL炼油厂的房屋布置缺乏安全考虑,自助餐厅和办公楼离贮罐30m48m,距炼油装置和加油站也仅为200m。由于处在上风向,灾难发生时其中的工作人员得以逃生 ,风向也救了IOC贮罐。

  5)没有应急响应计划,假设有也无人知道。东海海军指挥官说:“当我们630分到达现场时,没有HPCL工作人员在场,他们或者已经死亡或者逃走,没有炼油厂有关情况 ,没有消防设施”。最后,由海军制订了应急响应计划。

  6)值得注意的是,199611HPCL在处理石脑油时发生了一起大火,在这次事故中已暴露出消防水源的问题,消防水要远从维沙卡帕特南市政水源去取,那次事故造成2人死亡,但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庆幸的是输气管道大部分在水下,如果在水上整个城市都很危险,而且一旦柴油和超级煤油贮罐被点燃,由于毒性作用这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3、事故预防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如果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1)在刚开始泄漏时,泄漏检测仪能检测出。

  2)为保证安全充装,操作人员应定期核实贮罐的压力。如果不按程序充装,不发生泄漏也会发生其它事故。

  3)当一名贮罐操作工试图打开贮罐口的入口阀时,明确地检测到泄漏,他应该报警并启动安全装置,但是他没有做。

  4 HPCL应使安全措施可行并能控制火势。如:(a)向蒸气云喷射热 (不能太热以免引起着火 )惰性气体,将其快速稀释; (b)切断附近热源和火星。

  5)安全装置 (例如水幕 )应该保护其它贮罐并使人员能从事故现场安全撤离。

  6)即使第一次爆炸发生后,快速布置大量灭火剂也能阻止灾难进一步升级。

  4、评估、模拟

  1)假设方案 印度本地治理大学的 Faisal I.Khan S. A. Abbasi应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MAXCRED DOMIFFECT对本次事故进行危险评估 (事故模拟 ),并假设了 5套方案。

 方案 1 泄漏的 LPG发生蒸气云爆炸 (Vapor cloud  explosion, VCE),引发沸腾液体膨胀。蒸气云爆炸引燃下一个 LPG贮罐 ,又引燃下一个贮罐内的化学品。

  方案 2 被点燃的 LPG明火产生大量的热负荷导致蒸气云爆炸,引燃其它贮罐的化学品。

  方案 3 由于 LPG被点燃 ,蒸气云形成 1个火球,席卷其它 LPG贮罐使其断裂,发生有限蒸气云爆炸 (Confined vapor cloud explosion ,CVCE),导致石脑油、超级煤油、高速柴油、轻质柴油 (包括液池 )火灾。

  方案 4  LPG蒸气被点燃形成火球,很快使其它贮罐断裂发生蒸气爆炸 (Boiling liquid expandingvapor cloud explosion, BLEVE)。引燃石脑油、超级煤油、高速柴油、轻质柴油贮罐。

 方案 5 由于 LPG泄漏发生蒸气云爆炸引起下一 LPG贮罐有限蒸气云爆炸和另一个火球,冲击波、热负荷和碎片引燃其它贮罐中的化学品。

  2)危险定量评估 由方案 1所描述的蒸气云爆炸可以引发热辐射和超压效果,但不能产生碎片,由冲击波所引发的强烈破坏力可使 65m半径内的所有物体遭受破坏,50 m半径内引发二次爆炸的概率为0.69。由明火所引发的第二单元 (另外的液化气贮罐 )BLEVE,产生的热辐射、冲击波和碎片,这些效应的潜在危害将超出第一次事故的范围 ,冲击波甚至可作用到200m半径以外的地方,由超压和碎片所引起的第三次事故 (危及到其它贮罐 )的可能性非常高。

  明火点燃液化气云 (由方案2所描述的)产生的热辐射可涉及到30m半径内的物体,不产生冲击波和碎片,存贮单元50m以外是安全的,二次事故和更高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可疏忽。

  由方案3所描述的火球通常产生严重的热辐射,可对事故中心点890m以内范围内的物体产生危害。它的能量足以引起50m半径内的装置产生二次事故。二次事故的作用 (像由火球引发的有限蒸气云爆炸 )将波及更大的范围。冲击波的危害将达到200m。热辐射致死的范围将超过半径850m。足以引发第三次事故。

  方案4与方案3产生的事故是类似的,但后者可在火球的作用下产生BLEVE。主要事故的情形甚至完全一样,这种情形更象方案3所产生的一次事件。它们引发的三次或更高次事故也很相象。

  由方案5所描述的蒸气云爆炸可引发热辐射,超压效果,碎片、冲击波的强度将使90m半径内的所有物体遭到破坏,事故中心区半径50m范围内发生二次事故的可能性为0.90。在第二单元 (其它液化气贮罐 )由火球引发的有限蒸气云爆炸可以产生热辐射、冲击波和碎片物。这些效应所产生的破坏力比第一次要大的多。冲击波的危害半径350m,由超压效应和碎片等效应所产生的第三次事故的可能性更高。

  5、讨论

  当用实际发生的事故与假设方案进行比较,发现方案1与实际弥合的最好。在估算时作如下假设:

  (a)在蒸气云爆炸的估算中,假设部分蒸气云受限,在实际过程中密闭程度比假设的还要严重。灾难发生后,实际的比预测的结果还要严重。

  (b)在蒸气云爆炸的估算中,假设贮罐中的化学品是贮罐贮存量的一半。而实际贮罐内比这还多。泄漏时该贮罐已通过管道由货船连续罐装了7小时的物料。

  (c)假设蒸气云可能漂移离罐区50m后才爆炸。但很可能是蒸气云已覆盖罐区,在罐区或罐区外爆炸。如果蒸气云扩散到50m范围内,其爆炸力是非常大的。

  方案 345发生事故的结果将超过 HPCL的分界线殃及其它工业单元 ,这可能触发第三次事故,引发更大的灾难。为了对这些影响进行彻底分析,需要考虑这些工业设备的详细资料。

  分别用方案 1345模拟灾难结果 (考虑事故链式作用 )与真实事故进行比较,由于单元邻近有工业设备,如果这些设备再被触发事故,这将是一场大灾难,将涉及到人口稠密区的居民。发生在1997914日的重大灾难教训是惨重的,利用 MAX-CRED DOMIFFECT软件进行模拟被证明是必要的。

  6、措施

  1997914日发生在 HPCL 炼油厂的事故,是九十年代化工工业最严重的灾难。共有 60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1.5亿美元。通过一系列事件和参数,详细研究事故发生的过程,共同探索导致事故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

  (1)贮罐泄漏形成了可燃性蒸气云团;

   (2)蒸气云团被点燃导致爆炸并危及其它贮罐

   (3)在这次事故中,导致附近办公楼、自助餐堂和仓库的人员死亡

  (4)缺乏准备和延迟灭火。

  通过研究,发现选择性的监测也可以避免灾难。建议建立易燃易爆气体检测网络系统,实施可燃气团稀释措施,调动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和缓解事故的发生。

  计算机仿真研究已有了像 MAXCREDDOMIFFECT这样的软件。在运用时,可假设5种最可信的方案,用方案1仿真实际发生的事故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个研究也可以用来预报可能发生的事故。利用方案1345仿真了维沙卡帕特南恐怖的灾难事故,得出的结论比实际情况还要坏,在灾难事故实际发生中,有利的天气情况帮了大忙,适时的降雨使火焰没有更大规模的燃烧,没有发生链锁反应,从而保住了HPCL炼油厂附近的工业设施。

  最后,建议 HPCL在工作中建立如下措施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1)建立可燃气体安全检测报警系统,以确保在大气中的可燃气体是安全的,特别是贮罐区、装卸区及存在大量易燃化学品的生产现场;

 (2)装备足量的灭火装置 (像泡沫灭火剂 ),建立生产单元和管道之间的有效隔离

   (3)一旦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泄漏到大气中,要有足够量的惰性气体将其稀释;

   (4)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管道、接头、缝摺、电机设备和电子控制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

  (5)贮罐与贮罐之间要有足够的缓冲带,一旦发生事故可避免二次事故和更高次事故的发生

  (6)冷却系统可缓解外部热辐射的影响或可使生产单元中的化学品降低压力

  (7)制定完善的应急响应计划,是彻底杜绝事故发生的基础 ,包括事故最大可信度分析 ,尽可能地保全居民区、商业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8) 6个月对应急响应计划进行一次检查,已确保不是一纸空文。

 

  例10 齐齐哈尔市龙沙化工厂重大灼烫窒息事故


  一九八九年十月二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龙沙化工厂节日加班试生产丙酸甲酯,下午3时30分甲酪车间转化岗位的反应釜内,物料发生异常化学反应,瞬间产生高温高压,致使釜内有毒气体和灼热物质大量喷出,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的灼烫窒息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十万元。
. 龙沙化工厂属乡镇企业,为快上新产品,出资17000元购买由齐市化工研究所副
所长、工程师阎博和原齐市化工总公司技改科科长、工程师高康武两人转让的丙烯酸甲酯生产技术。由于工厂领导和技术转让人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试制新产品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既无试产方案,又无正规操作工艺和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于十月二日擅自决定一次性投料试生产丙烯酸甲酯,结果发生这起事故。技术转让人高康武在事故中死亡、阎博重伤。

·         第五章 石油化工经济安全概论典型案例

  经济风险管理典型案例

     1.企业概况

    某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属制造企业。该公司拥有唯一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作为生产和行政中心,该建筑物为三层楼房,占地50000m2,建于12年前,当时成本为360000元,该建筑物建造时未设自动喷淋消防系统。经过估价,该建筑物重置成本为600000元,考虑成新率因素,评估现价为480000元;公司机器设备重置成本为240000元,实际折旧值48000元;公司职工60人,其中30人为工人,其余分别为行政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其中总工程师1人,是公司的重要人员,他若发生不测,公司将受到巨大损失。同时,该公司承租一仓库存放货物和车辆,五年前签定承租合同时月租金1200元,现值计算约为2400元。

    该公司XX年年底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见下表。

              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资产

  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期未数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应收票据

应收帐款

减:坏帐准备

应收帐款净额

预付帐款

其它应收款

存货

待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一年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价

减: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清理

在建工程

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

固定资产合计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

无形资产

递延资产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合计

其他资产

其他长期资产

其他递延资产

资产总计

 

20000

 

 

230 000

20 000

210 000

 

 

270 000

 

 

 

 

500 000

 

 

 

720 000

240 000

480 000

 

 

 

480 000

 

20 000

 

20 000

 

 

 

1 000 000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应付帐款

预收帐款

其他应付款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未交税金

未付利润

其他未付款

预提费用

一年到期的长期负债

其他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合计

长期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其他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合计

递延税款贷项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合计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

 

 

 

200000

 

 

 

 

 

 

 

 

 

 

200 000

 

 

 

 

140 000

140 000

 

34 000

 

240 000

 

420 000

 

660 000

 

 

 

1 000 000

                损益表(单位:元)

      项目

          本年累计数

一、产品销售收入

减: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二、产品销售利润

加:其他业务利润

减: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三、营业利润

加: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四、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

五、净利润

2 200 000

1 200 000

150 000

50 000

800 000

 

450 000

200 000

150 000

 

   

 

  150 000

40 000

110 000

      2.公司风险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有关各种风险损失发生的原因及其概率这里不详细叙述。该公司的风险经理,就所掌握的资料用风险列举法进行风险分析,通过风险分析表确定会有哪种可能的损失?每种损失的最大可能损失额是多大?以便判定哪种损失较为严重,及时采取风险对策。

风险经理可根据分析表(见风险分析表),重点考查以下风险损失:

现金:20000

短期偿债能力:

    净营运资金=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应付帐款

              =20000+210000+270000-200000

              =300000

净速动资产:

净速动资产=现金+应收帐款-应付帐款

               =20000+210000-200000

               =30000

所有者权益:660000

净利润:110000

每年现金流量:

年现金流量=年净利润+年折旧费

               =100000+44000

               =144000

   根据以上六个因素,结合公司已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就可确定哪种风险严重,其程度如何。如果该公司以求生存为目标,那么最大可能损失接近所有者权益的风险是相当严重的风险。案例中风险损失达300000元恰好等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若发生此种损失极有可能迫使公司倒闭。

风险分析表

   损失类别

   最大可能损失(元)

1.直接损失

主要建筑物

原材料

在产品

库存商品

在途商品

机器设备

其他器具

燃料

个人轿车

运输车辆

现金

2.间接损失

由于生产中断导致净利减少的损失

营业中断后赔偿客户的损失

租赁利益损失

坏帐损失

3.责任损失

仓储建筑物毁损应负的责任损失

违约责任损失

汽车责任损失

公司领导责任损失

4.人身损失

因死亡、健康不良、老年、失业所致收入和费用损失部分

重要工程师死亡、长期残疾所致的损失股东死亡或残疾的损失

480 000

40 000

100 000

60 000

60 000

192 000

20 000

10 000

30 000

144 000

20 000

 

 

假设生产中断的最长时间为半年,损失额为150 000

估计困难,假设极小

每个月1200(2400-1200)

210 000(极不可能发生

 

240,000加上需另租他处租金2,400/,8个月

无法确定

无法确定

职工保险所定限额

 

难以计算

年净利润的一半约50,000,为期三年

难以计算,但所持股票可以半价面额出售

   3.该公司风险管理的规划

   对风险加以分析并确定其严重程度后,下一步就是根据风险的大小考虑其应采取的对策即风险管理的规划。通常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首先要区分哪些风险必须投保?哪些风险计划投保?哪些风险是保险市场上的可保风险?哪些是保险市场上的不可保风险并一一列表;其次对计划投保的风险以及其他剩余的风险在保险和其他风险管理技术中加以比较,选择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方案为最佳的决策。该公司的风险经理根据以上分析表,详细列示了该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划设计方案,见下表。

                风险管理规划表

 

损失控制

设置自动喷淋系统  

设置昼夜值班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车辆安全检查

职工定期健康检查

自行承担

超过保险金额的损失

不可保风险损失

车辆保险中自负的部分

地震、战争、水灾损失

渗漏损失

重要信息、资料丢失损失

偷窃造成的损失

工人停工导致营业中断损失

信用损失

诉讼中断后重新赢取客户损失

信用损失

诉讼纠纷产生的损失

非保险手段转移风险保险

不采取

保险

  首先投保险种

  职工劳动保险

  团体寿险、团体健康险、退休金

  火灾保险

  营业中断保险

  忠诚保证

  应收帐款保证

  压力容器等机器设备保险

  综合责任保险

  综合汽车责任保险

  其次投保险种

  恶意行为保险

  汽车综合及碰撞保险

  运输保险

  折旧费用保险

  租赁保险

  火灾法律责任保险

  丧失工作能力保险

  主要人员人寿和丧失工作能力保险

  再次投保险种

  玻璃保险

 

 

 

 

 

 

 



普通帖 多彩帖
标题:

回复内容

快捷键:Ctrl+Enter(提交回复)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