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书籍目录索引
您当前的位置: 气体分离设备商务网 → 行业书库 → 在线书籍 → 《气体应用大全》


一氧化碳CO
  1.别名·英文名
  Carbon monoxide.
  2.用途
    燃料,还原剂,有机合成的原料,用于制备羰基金属、光气、硫氧化碳、芳香族醛、甲酸、苯六酚、氯化铝、甲醇,用于氢化甲酰化作用,用于制备合烃(合成汽油)、合醇(羧酸、乙醇、醛、酮及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锌白颜料,氧化铝成膜,标准气,校正气,在线仪表标准气。
    3.制法
    (1)碳氢化合物气体(天然气、丙烷、炼油厂气)经过活性碳层脱硫后与水蒸气及CO2混合,然后通过装满镍催化剂的反应管(温度780)时,产生一氧化碳。
    CH4+H2OCO+3H2
    CH4+2H2O—→CO2+4H2
    因为在原料气中有CO2,优先进行前一个反应。经过脱水及吸收除掉CO2之后从分离塔的塔底和塔顶分别得到CO和H2。CO纯度可达98.6%。
    (2)CO2与烧红的煤相互作用。
(3)焦碳或煤的不完全燃烧。
(4)水煤气或煤气中分离出。
(5)蚁酸与浓硫酸作用。
4.理化性质
分子量:    28.0104
熔点(三相点15.3kPa):    -205.1
沸点(101.325kPa):    -191.5
液体密度(-191.5101.325kPa):  789kg/m3
气体密度(0101.325kPa):    1.2504kg/m3
相对密度(气体,空气=1,101.325kPa):0.967
比容:(21.1101.325kPa):0.8615m3/kg
气液容积比:(15100kPa):    674L/L
临界温度:    -140.2
临界压力:    3499kPa
临界密度:    301kg/m3
压缩系数:
 

温度

(℃)

压缩系数

100kPa

1000kPa

5000kPa

10000kPa

15

50

0.9996

0.9998

0.9959

0.9988

0.9848

0.9981

0.9845

1.0070

 
熔化热(-205.0115.36kPa):    29.9kJ/kg
气化热(-191.53101.325kPa):  215.2kJ/kg
比热容(气体,25101.325kPa):  Cp=1043J/(kg·K)
                                  Cv=742J/(kg·K)
比热比(气体,25101.325kPa):    Cp/Cv=1.404
  蒸气压(-203.43):    20.00kPa
           (-180):    305kPa
            (140):    3500kPa
  粘度(101.325kPa,0):0.01662mPa·S
  表面张力(-193):    9.8mN/m
  导热系数(101.325kPa,0):0.02303W/(m·K)
  折射率(气体,0101.325kPa):    1.0003342
  空气中可燃范围(20101.325kPa):  12.5%~74%
  空气中最低燃点(101.325kPa):    630
  最易引燃浓度:    30%
  产生最大爆炸压力的浓度:    35.2%
  最大爆炸压力:    6.3kg/cm3
  毒性级别:    2
  易燃性级别:    4
  易爆性级别:    0
    火灾危险度:    极大
    一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空气中可燃,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酸、碱和水不起反应。在高温高压下,与铁铬镍等金属反应生成羰基金属,与氯结合形成光气,与羰基金属结合形成羰基金属化合物。一氧化碳具有还原作用,在室温下有锰及铜的氧化物混合存在时,一氧化碳可氧化成CO2,有一种防毒面具就是利用这种原理的。
    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它是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进入人体慢慢引起中毒。这时,人不仅感觉不到而且还有某种快感,所以它更是危险可怕的气体。它微溶于水,易溶于盐酸、氨水和氯化亚铜溶液,也溶于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乙酸等有机溶剂。
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吸收系数

0.03516

0.02266

0.01647

0.01197

 
一氧化碳与一些物质混合接触时的危险性如下表所示。
 

混合接触危险物质名称

化学式

危险等级

摘要

氯酸钠
三氧化二铁
五氟化溴
(液体)
三氟化氮
氧化银
二氧化氯
氧化铯
三氟化溴
过氧化二氟甲酰
NaClO3
K
Na
Fe2O3
BrF5
O2
NF3
Ag2O
C1O2
F2
Cs2O
BrF3
C2F2O4
A
A
A
A
B
A
A
A
A
A
 
A
 
 
有生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
有生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
有生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
有激烈着火的危险性
有生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
有爆炸性反应的危险性
由于还原作用有放热(300℃)的危险性
有爆炸的危险性
有爆炸性反应的危险性
加热有着火的危险性
超过30℃,有爆炸的危险性
有爆炸的危险性
 
5.毒性
一氧化碳对人作用如下。
 

浓度ppm

作用

100
400~500
600~700
1000~1200
1500~2000
4000
可耐受2~3小时
1小时内还表现不出明显的作用
1小时后才显出作用
1小时后产生不快感但无危险
1小时内构成危险
1小时内致死
 
    最高容许浓度:  20mg/m3
    众所周知,一氧化碳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毒气体。它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机理大致如下。
    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Hb)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速度又比氧合血红蛋白小3500倍。因此,一氧化碳被吸人体内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即一氧化碳置换了血液中的氧。另外,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大量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作用,使其解离困难。这样,一氧化碳破坏了血液的输氧作用,造成组织缺氧,引起窒息,并导致一系列的中毒症状。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眼花、剧烈头痛、耳鸣、颞部压迫感和搏动感,尚有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但无昏迷。脱离中毒现场,吸入新鲜空气或进行适当治疗之后,症状可迅速消失。
    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初期多汗、烦躁、步态不稳、皮肤和粘膜苍白,并随着中毒加重而出现樱桃红色,以面颊前胸及大腿内侧最为明显,意识朦胧甚至昏迷。如能及时抢救,可很快苏醒,一般无明显并发症和续发症。
    重度中毒除具有一部分或全部中度中毒的症状外,患者可迅速进入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时间可持续数小时至几昼夜,往往出现牙关紧闭、强直性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和病理反射。常伴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吸人性肺炎、肺水肿及电解质紊乱等。另外,可出现间脑损伤的一系列体征,如体温升高、出汗、白细胞增多、血糖升高、糖尿、蛋白尿等,还可出现血中乳酸增高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等生化改变。脑电波异常,重症时表现为波幅变低。
    有的重症患者在苏醒之后,经过一段清醒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神经系统续发症”,其程度与昏迷的深度有密切关系。
    一氧化碳的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可怕。慢性中毒时即使是低浓度也会产生后遗症而造成不幸的后果。一氧化碳中毒最不幸的后遗症是丧失记忆力、痴呆症及麻痹性障碍。
    吸入一氧化碳气体中毒的患者应及时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之处,安置休息并保持温暖舒适。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如果呼吸微弱或停止时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输氧,呼吸开始恢复后,打开一个亚硝酸戊酯药管嗅闻15~30秒。每隔2~3分钟嗅闻一次,用药量以不超过两个药管为限。然后就医进一步诊治。
    千万要注意,对人事不省或呼吸停止者不能轻易地放弃抢救,在医生到来之前尽可能争取时间进行抢救。
    6.安全防护
    工作时须穿戴防护用品,进入CO浓度较高的场所时,须戴送风式防毒面具,而且要有专人监护。工作场所要通风,并定期检查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贮气钢瓶要存放在阴凉通风良好之处,要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射,在搬运中严防碰撞。设备管道可用肥皂液检漏。
    当压力低于34个大气压时,~氧化碳的腐蚀性可以忽略,可以使用通用金属材料。但是在更高的压力下一氧化碳对有些金属材料的腐蚀性不能忽略,而且在高压下一氧化碳与铁、钴、镍、锰、铬和金作用生成不稳定的高毒性金属羰基化合物。在高压可以用的金属材料有铜、铜合金、铝合金、银、低碳不锈钢等。在高温可用铜、铜合金和银。塑性材料可以用聚四氟乙烯和聚三氟氯乙烯。碳钢在小于10000kPa时可以使用。
    当一氧化碳着火时首先要关闭钢瓶的阀门以切断气体来源。灭火可以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和雾状水。当一氧化碳大量泄漏时,要用聚乙烯罩或尼龙软管套在泄漏部位,把气体导入燃烧室或煤气炉燃烧。微量泄漏时,加强通风使其浓度在爆炸范围以下;或者把漏气的容器移到空旷之处,任其在大气中漏完。
    废气的处理方法有:
    (1)用氯化亚铜等吸收液吸收。
    (2)直接导入燃烧室或煤气炉燃烧。
    (3)用惰性气体稀释至50ppm以下,然后从安全的地方慢慢排放。
注意:本栏目所有书籍均来至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9.531